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开李白诗集,我们会发现有多处对饮酒场面的描写,如《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江上吟》“美酒樽中置千斛”;《梁园吟》“且饮美酒登高楼”;《江夏赠韦南陵冰》“愁来饮酒二千石”;《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等等。为什么李白对酒如此钟情?怎样理解这些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成为理解李白诗歌的关键。我以为:  一、李白的饮酒诗深刻地表…  相似文献   

2.
<正>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似乎缺了酒就少了喜庆的氛围。然而,在推杯换盏之际,你是否知道喝酒的科学?中国人饮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舂酒"的诗句。在古代,酒既是祭祀神灵时的神圣之物,也是人们思想、文化、感情和心境的观照——"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酒,是刘伶大醉以忘忧的杯中圣品;"欢然酌春酒,摘我圆中蔬",酒,是陶渊明闲适生活的田园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和酒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在魏晋时代,饮酒可说是一种时代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中以饮酒而出名者不乏其人。其流风遗韵影响到陶渊明,使他的生活和酒不能分离。他为彭泽今时,“公田悉令种秫”,为的是不乏酒;颜延之留给他二万钱,他却“悉送酒家,稍就取酒”;他平时饮酒的情态也是够别致、够直率的:“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华,还复著之”,“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  相似文献   

4.
《周易》“中孚”卦二爻爻辞为:“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日:“靡,共也。”王弼注:“……故日我有好爵,与物散之。”孙星衍《周易集解》引干宝日:“靡,散也。”其中虞翻释“靡”为“共”,属随文注释之类,不可取,因为从“靡”的词义系统中无由引申出“共”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在《编集拙诗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有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那么,《长恨歌》的“风情”何在呢?我以为,洋洋一篇《长恨歌》,从它的问世时代与其创作艺术上两方面看,作者通过对唐玄宗与杨太真的爱情故事,对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表示了不满,同时运用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移居南村,其事见于陶集《与殷晋安别并序》和《移居》诗第一首。但对其移居的时间,则众说不一。综观宋代以来诸注家谱家意见,大体有以下四种:一、移居在义熙六年。此说出元人李公焕。李笺本《陶渊明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后题云:“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越后年,徙居南里之南村。戊申岁是义熙四年,“越后年”,即义熙六年。李笺本是最早的陶集注释本,故后人论陶渊明移居南村,多从此说。按李氏此说盖来源于南宋吴仁杰的《陶靖节先生年谱》。吴《谱》  相似文献   

7.
关于陶渊明的《闲情赋》,评论界向有“言情”、“寄托”两派,本将此赋放到陶渊明全集中多方观照,不苟同于学界的两派观点,并提出新解:即此赋是陶渊明自恋情节的表现,以美人寄托自己的理想人生。  相似文献   

8.
郭象“物之自造”、“自尔”、“独化”论释义束际成,金荣昌郭象字子玄,是两晋元康永嘉年间最著名的玄学家之一。《庄子注》是他的代表作。在《庄子注》的序中,他对《庄子》之旨作了概括:“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这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  相似文献   

9.
李莉 《奇闻怪事》2011,(5):36-36,7
陶渊明是平和仁慈的长者,“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我多么喜爱这首诗,叽叽喳喳的飞鸟齐集在枝叶扶疏的屋旁大树上,伴着陶渊明喜读《山海经》。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吧。司马迁把自己放进了《史记》中,一代史家豪迈壮阔;蒲松龄与鬼狐为伍,借狐言鬼语刺贪刺虐……  相似文献   

10.
二十年代,苏雪林女士作《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其中固然有不少附会无稽之谈,但指出李商隐青年时期曾与女道士谈过恋爱,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证明这一点,对于理解部分《无题》诗及其所以写得如许朦胧,是很有帮助的。考《玉溪集》中咏女冠诗共有三十多首,诚如苏雪林所说:“若义山与女道士没有深切的关系,为什么一咏之不已,而再咏之;再咏之不已,而三咏四咏呢?”*本文将这三十多首诗略作排比,“细按行年,曲探心迹”,对苏雪林之说多有补正.然未敢自以为是,姑公诸同好,或可纠谬。  相似文献   

11.
从《莺莺传》看元稹的性格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莺传》是唐人小说中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作品之一,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以致后世涌现出许多改编作品。关于作品主人公张生究竟是谁的问题,至今仍众说纷坛,或以为是张籍,或以为是张珙,或以为是张先,也有人认为非专指一人,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但更为普遍的说法是“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陈寅恪先生也有同样的看法:“《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元白诗笺证稿》)。笔者同意鲁迅、陈寅恪先生…  相似文献   

12.
刘勰主编的《心雕龙》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只字不提,主要是由于青年时代的刘勰,无论在人生观还是学观上同陶渊明都是格格不入的,尽管刘勰也主张“通变”运日新,也重视采,但他强烈的宗经思想使他的学思想和价值取向,相对地说比较保守,而萧统不仅在他主编的《选》中选录陶渊明诗八首、辞一首,而且还编了《陶渊明集》,并亲自撰写了《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在《序》、《传》中对陶渊明作了很高评价,这是由于萧统虽贵为太子,但所处宫廷重重矛盾的环境,使他向往身心自由的理想社会,这与平淡自然、志趣高远的陶渊明诗作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诗坛赫然闪耀着一颗新星,他就是戴望舒.一首绝唱──《雨巷》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坚实地位,使他从此济具现代诗坛,成为名噪一时的“雨巷诗人”.《雨巷》的发表,引起了中国现代评论界的注意,叶圣陶称赞戴望舒“开了中国新诗音节的新纪元”,在新诗韵律、节奏的建构上做了开创性的探索.但是,关于《两番》的思想内容,却莫衷一是,各持一端,这种争论局面形成了《而巷》诗义的两大异说:一些人认为,《而售》是一首准政治诗,是减包田政治受挫后的国废借给的反映,它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的消…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饮酒》实际上包含了“忘世”、“忘我”、“忘言”三个层次,指向的是一种审美化人生哲学的建立和体验。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古为今用”,近读《吕氏春秋》的《察传》、《察今》,颇有所感.《蔡传》一开头就提出:“夫得言不可以不察,被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因为一件事情传来传去,就容易走样,变得似是而非,甚至颠倒黑白.文章强调“闻言必熟论’,一定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不能轻听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只有“缘物之情以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也就是说,只有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之常情.来分析研究历听到的传闻.才能得到真实情况,不为所讹.文章告诫人们:“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并且认为这是一般人犯错误的重…  相似文献   

16.
一文人好酒,自古皆然;酒后作诗亦极普遍。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酒具有镇静麻醉作用。在古人眼里酒是解忧扫愁的良方,因此在产生离愁别恨、羁旅行役、壮志难酬等优惠情惊时,他们总用酒来麻醉自己求得解脱。曹操就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唐人翁统也说“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①二是酒有刺激大脑,活跃思维的作用。诗人饮酒后大量的美感经籍和潜意识被调动起来,感情充沛,思如泉涌,想象奇特能写出优美的篇章来。李白“斗酒诗百篇”,苏武“文章本天成,饮酒自得之”都说明了这一点。辛弃疾对酒特别偏嗜,他“平日为…  相似文献   

17.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自注:柳子厚,晋之谢灵运;陶渊明,唐之白乐天.〔集笺〕一语天然万古新严羽《沧浪诗话》渊明之诗质而自然.王韶生《元遗山论诗三十首笺释》(以下简称《笺释》)《朱子类语》曰;“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后人学他平淡,便相去远矣.”(香港《崇基学报》1955年第5卷第2期)何三本《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笺证》(以下简称《笺证》)葛立方《韵语阳秋》曰;“陶渊明、谢眺诗,皆平淡而有思致,非后  相似文献   

18.
天然禅师的五言古诗,惯于模拟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曹植、左思、陶潜等汉魏两晋诗作,在效仿原作题材的基础上,突破原作的立意,阐发了自己的委心任运、无待于物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古雅浑厚、恬淡自然的诗风。尤其是《不饮酒二十首》,针对陶潜《饮酒二十首》而作,尽得陶诗神韵,又阐发了超越陶潜、纯任自然的隐逸观。  相似文献   

19.
萧统是陶渊明作品的第一个知音,他在《陶渊明文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虽然不断有人分析陶渊明以酒入诗的现象,但至今还无人解剖陶渊明的寄酒之迹,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文本的意义上还原其寄酒之迹。  相似文献   

20.
黄花女儿     
谓处女。金针菜一名黄花菜,以针谐贞,言其为贞女也。在中国人的贞操观念中,处女向为人所注重。《词话》秀才取(娶)漆(妻)——无真(贞)。指书呆子所娶之妻,已丧失了处元之贞元。褚人获《坚部二集》引《辍耕录》载“一人娶妻,已破瓜无元。袁可潜作《如梦令》赠之云:今夜盛排筵宴,准拟寻芳一遍。春去已多时,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此词反映的是旧时婚俗中的“验红”。如姚灵犀注“身上喜”所言“言处女破瓜时之元红也。因处女膜初破,必有腥红一点。俗名曰喜,古时以此验女子之贞操。”婚次晨须交白绢,无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