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根据母语的不同,国际汉语师资可分为"母语为汉语"和"母语非汉语"两类。"母语非汉语"的国际汉语教师,即外国本土化的汉语教师,将是未来国际汉语师资的主要力量。因此,编写国际汉语师资培训教材应该面向师资的不同来源,注重功能目标为主导的模式,坚持"培训"与"培养"相区别的原则,尽力克服因编写缺陷导致的偏误。  相似文献   

2.
本文不停留于分析名词谓语结构的语义或句法特点,而是立足于汉语的事实.以"元"为基础,从发生学机制上提出了"维度观"的"重新分析"论点,旨在挖掘汉语背后的"殊相",为人文科学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献上绵薄之力.同时也论述了汉语名词性词语的"述谓性"及层次性.对汉语教学与表达、汉语句法、句式及语义分析以及信忠工程等,有一些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从台湾光复时期至蒋氏父子的统治时期,国民党努力推广国语,使台湾基本普及了国语。同时,国语与闽南话、客家话等汉语方言相互接触,逐渐形成一种很独特的语言接触现象,为汉语方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案例。有关"地方普通话"、"汉语次标准语"的基本表述适用于台湾汉语方言与国语语言接触的研究。这个研究对现代汉语、汉语史、文化语言学研究和汉语教学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英汉民族"马"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理解英汉语"马"概念隐喻奠定了认知基础。通过隐喻认知,"马"实现了从特定的具体概念向多个抽象概念的转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对比分析英汉语中的"马"概念隐喻投射,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共享大多数"马"概念隐喻投射,但是英汉语各自特有的"马"概念隐喻投射分布不均衡。进而也证明了认知的重合性决定了英汉语"马"概念隐喻的偶合;认知的差异性导致了英汉语"马"概念隐喻的失配;认知的趋同性推动了英汉语"马"概念隐喻的交融。  相似文献   

5.
汉语"沐浴"类动词在上古汉语时期主要由"浴"来表达;中古汉语时期主要由"洗浴"等并列式复合词和"洗涤动词+身"来表达;近代汉语时期主要由"洗浴"和"洗澡"来表达,"洗澡"一词最后奠定了在汉语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语类"老"为基本单位,以"熟语"为认知理据,在"老"基本义——"年纪大"基础上,通过对汉语词、短语、句法平面的考察,挖掘出汉语"老"的附加义、情态义、文化义,从而弥补了汉语语法研究解释上的缺欠。  相似文献   

7.
柳柳 《青年科学》2008,(11):45-45
"汉语"和"中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指的是汉民族的语言。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  相似文献   

8.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的对话过程中都避免用"死"这个字眼,这是两种语言的礼貌说法。在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场合,代替"死"字用怎样的间接表达呢?二者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文章首先对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间接表达进行考察,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间接表达的异同,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间接表达。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近代汉语助词"着""了"用法和意义的历史演变研究,尤其是元代汉语助词"着""了"的研究,指出元代汉语存在助词"着""了"混用的现象,而不是语法分工不清,这种现象可能与语言接触有关。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复合词有同形多义现象,《汉语大词典》对复合词"结轨"、"结辙"释义不完整而且与书证不符合,两词书证前后矛盾,结合文献考证两词的义项,希望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的"次"虽来源于拉丁语法,但从整个《文通》的用例分析来看,其中的"偏次"并不等于名词的属格。"偏次"的设立符合汉语的特点以及汉语语法分析的需要,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宏岭 《科技信息》2012,(20):64+67-64,67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乌鲁木齐参训的新疆非汉语专业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学习观念进行了调查,分别从汉语学能和汉语学习性质、汉语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自我管理以及母语依赖等方面采集数据并对结果加以分析,旨在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好汉语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新型的"双语"教学、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3.
比较汉语"但是"、"却"和英语"but"的语义异同,探讨了它们互译时的制约条件及英汉两种语言把它们分别归于不同词类系统的原因所在,指出汉语语法论著在解释汉语转折连词以及转折连词和副词连用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汉语转折词用与不用以及用什么转折词所表现出的语气强弱的差异和英语的互译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严佳  穆连涛 《科技信息》2011,(31):262-262,274
受"汉语易学轮"的影响,许多来华耶稣会士认为,汉语语法较拉丁语法更为简单易学,因此与同时期的汉语语音、词汇研究相比,汉语语法研究相对薄弱。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有两部有关汉语语法研究的著作完成,尤其是马若瑟的《汉语札记》,更是代表了这一时期来华西方人在汉语语法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并对日后来华西方人的汉语学习具有相当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定语位置上形容词"大"的考察,认识到汉语句法结构对理解和习得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俊 《科技信息》2013,(16):213-214
"小句中枢说"是邢福义先生在《小句中枢说》和《汉语语法学》里提出的建构汉语语法学系统的理论假设,并由此演绎出的汉语语法学的学科体系,标志着汉语语法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重要阶段。本文拟从"小句中枢说"的理论体系、价值意义、重视视点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以使我们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中的名词复数后缀-(e)s和汉语中的"们"都是后附成分,都不能单独使用,都没有独立的词汇意义而只表示"复数"这一语法意义。汉语中有"数"的语法范畴,只是汉语中复数标志的普遍性和数的内涵与其他语言不尽相同,这正是语言个性特点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没有划界,何来跨界?在讨论汉语文学的跨界写作之前,我们或许有必要先思考以下问题:何谓汉语文学?汉语文学的边界何在?它与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学"有何区别?我们又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之下讨论汉语文学以及汉语文学的跨界写作等问题?顾名思义,汉语文学强调的是文学的语言属性,而非以民族、国别或区域命名的文学。即便如此,当我们重提汉语文学时,其本身所蕴含的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助词体系的形成是近代汉语形成的重要标志,宋代是近代汉语助词体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宋代辛弃疾词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前后历史时期相关语料,可以初步探索助词"了"和"却"产生和使用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0.
文学文化课程的强化,是"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点,这是为适应新形势需要而采取的优化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举措。围绕"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构建文学文化课程模块,在文学课程教学中引导语言学习,在文化课程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在文化技能教学中丰富内涵,打造一个"汉语+"的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