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学通报》2007,52(20):2460-2460
由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China)主办的第9届国际古海洋学大会(ICP9)于2007年9月3~7日在上海成功召开.来自31个国家或地区近500名古海洋学家齐聚一堂,交流、展示全  相似文献   

2.
简单介绍了有孔虫以及影响其丰度的生态和死态因素,并从有孔虫与石油地质学的关系,以及有孔虫在生物地层学和古海洋学的应用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孔虫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末次冰盛期西太平洋深层水团的影响急剧增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翦知湣 《科学通报》1995,40(21):1983-1983
现代大洋的深层水主要在大西洋形成,向太平洋输送;而冰期时有可能反过来在太平洋形成,向大西洋输送.但冰期时太平洋真能生成“北太平洋深层水”,还是只能生成“中层水”,这是有待实际材料来回答的争论问题,而南海正是提供这种答案的海区之一.作为边缘海,南海以其广泛的碳酸盐沉积为再造深层水历史提供材料,又以其海槛深度为约2500m的巴士海峡与太平洋水体交换,为追溯西太平洋深部水团的变迁创造条件,从而可以弥补太平洋深水古海洋学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天空有多高?科学家根据对平流层、对流层等大气层的了解,已经掌握了这个数据。如今,纽约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正追寻另外一个古老的疑问:海洋有多深?  相似文献   

5.
用转换函数法推算南海古温度的尝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律江 《科学通报》1988,33(5):371-371
运用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推断古环境,特别是用有孔虫等化石求第四纪海相或海陆过渡相的环境参数,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指相化石”或属种组合、分异度及其它群落结构数据,以及壳体旋向和其它形态特征,推算古盐度、古温度、古深度等。尽管这些方法已经取得良好结果,但只能对环境参数作定性的判断。近年来,在大洋古海洋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欧洲阿尔卑斯山古海洋学的探索》一文系学部委员任美锷教授所著,作者1937年、1982年和1983年三次赴欧洲瑞士考察和讲学,实地考察了阿尔卑斯山的中部、东部和其他地区的地质地貌,还参加了第一届国际古海洋学会议和会后的地质旅行,考察了南阿尔卑斯山的地质构造和古海洋的演变过程。本文主要从海洋学观点阐述阿尔卑斯山系的地质演化过程,文章内容新颖,论断严谨,不失为一篇地质学佳作。  相似文献   

7.
朱江 《科学通报》2004,49(23):2463-2463
<正>2004年11月3-6日,由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 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 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气候 与环境数学专业委员会等4家单位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海洋 资料同化学术研讨会(ODAS04),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 有19位代表针对海洋资料同化方法、同化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8.
古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地质历史,即研究距今约1.9亿年(侏儸纪)以来,世界海洋的环流、水温、化学、生物生产力的演变过程的一门边缘科学。它是随着七十年代中期.深海钻探工程的进展和仪器装备的改建而新建的,这一新的边缘学科被称为继板块构造学说之后,世界地球科学上的又一重要突破,由于它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重要性,古海洋学自  相似文献   

9.
东海北部一个气旋型涡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敦欣 《科学通报》1980,25(1):29-29
近十年来,物理海洋学上的重大进展之一,在于在大洋里发现了中尺度涡旋,使经典的平均环流理论受到了新的挑战,物理海洋学已经由“海洋气候”的研究阶段开始进入“海洋天气”的研究阶段。大洋中尺度涡旋的研究是近十年来物理海洋学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传统海洋学有着巨大成就,在世界海洋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在中国具体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历史环境中形成并发展而成的独特的学科体系.古代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广阔的农业区培育了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为此文明服务的传统科学是大陆内聚型.这些对海洋学以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海洋学有着明显的历史悠久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国内区域性.中国传统海洋学由互相渗透的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内海洋自然现象的记载和解释;二是建立在有机论自然观和地平大地观基础上的各种海洋学理论;三是大比例尺制图技术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南海南部1.2 MaBP以来古生态环境变化事件的放射虫记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丽红  陈木宏  王汝建  郑范 《科学通报》2002,47(14):1098-1102
研究了南海南部ODP184航次1143站约1.2MaBP以来岩芯中的放射虫化石,通过分析其变化趋势得出以下沉积分布特征:1.2MaBP以来该海区放射虫动物群的丰度水平经历了由0.9MaBP以前的析低水平,到0.9~0.6MaBP的小幅度升高,以及0.65Ma之后大幅显著回升的变化过程,丰度值在整个过程中呈阶段性逐步上升趋势,并存在规律性周期波动,分析认为,0.65MaBP以后放射虫丰度的显著升高指示0.65MaBP以后该海区属典型的上升流区,推测其原因为东亚季风的逐步强化,频谱分析发现,放射虫指标的变化在0.9MaBP之后存在约0.20Ma的旋回周期,同本海区其他古海洋学指标的周期分析结果有良好对应,这一结果可能指示本海区特殊的古生态环境周期演变特征,同时,对0.1Ma和23ka的轨道周期也有所响应,此外,放射虫的多项指标综合显示了大约0.47MaBP存在的明显变化界线,在此年代之后放射虫动物群开始显现显著的群落结构稳定,丰富值保持较高水平波动的状况,指示了0.47MaBP前后一次海洋生态环境突变事件。  相似文献   

12.
南海南部近百万年来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近百万年来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超微化石δ^18O比值与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δ^18O比值呈同步变化,但超微化石δ18^18O值较浮游有孔虫δ^18O值平均高1.869‰,比底栖有孔虫δ^18O值平均低3.855‰,超微化石δ^13C值与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δ^13C值之间相关性不明显,三者存在系统差异,超微化石δ^13 C值要比底栖有孔虫δ^13C值平均高0.76‰,比浮游有孔虫δ^13C值低0.460‰。在氧同位素14-8期之间,超微化石δ^13C值有一明显的高值段,另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超微化石δ^13C值变化与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指示超微化石δ^13C值可以作为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变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郑执中 《科学通报》1979,24(19):903-903
有孔虫的生态研究和区系分析,不仅有助于阐明现代海洋环境,且对推断或重建古海洋环境、研究古海洋学乃至对石油勘探的实际应用等,均具重要意义。 关于东海有孔虫区系,Polski(1959)曾作过粗略研究,笔者(1963)也曾初步探讨过黄、东海及邻近水域浮游有孔虫的地理区划。但这都没有对东海底栖有孔虫区系进行较系统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章宗涉 《科学通报》1957,2(20):640-640
去年6月,中、苏、朝、越四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太平洋西部渔业、海洋学和湖沼学研究的合作协定”,成立了“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它的任务主要是促进缔约各国在海洋和淡水渔业有关的研究方面进行各种的合作。委员会下设海洋渔业、海洋学、淡水渔业及湖沼学、渔业资源保护等四个专业组;委员会的常设工作机构、秘书处设在北京.去年,在委员会成立后,就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相似文献   

15.
<正>导致海洋赤潮的主要生物,竟然拥有千变万化的美丽外表。赤潮“肇事者”晨光唤醒了在科考船中休息的海洋学家史莫克,他从舷窗向外看去:天阴沉沉的。阴天是硅藻最适宜的繁殖条件之一,想到这里,史莫克向海面看去——果然,海水如泥浆一般——出现赤潮现象表明此处的硅藻数量惊人。  相似文献   

16.
海洋热泉     
近年来在海洋学中最振奋人心的进展是发现了太平洋中不同位置的深洋热泉,并进行了系统取样。在2000~3000米深的火山口地段发现了不同寻常的生命型式和地质构造。第一次发现是1976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海面中探测到的,接着在墨西哥海面中发现了另外的火山口,最近又在华盛顿和俄勒冈州海面以及西北太平洋中发现了这种火山口。本文将给读者反映这种研究的最新科学成就,包括海洋学各分支——生物学、化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物理海洋学和海洋工程。实际上,通过这些研究,海洋科学家的海洋概念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开拓这种研究的三位先驱者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地质学家罗伯特·巴拉德(Robert Ballard)、巴黎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让·弗朗谢托(Jean Fra-ncheteau)和加利福尼亚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西沙海域的米辛尼亚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明书 《科学通报》1989,34(22):1729-1729
米辛尼亚(Messinian)是意大利西西里中新世地层名称,一般也用来代表中新世与上新世之间的一次重大的古海洋学事件。这一事件最早为莱伊尔发现,1833年他根据意大利新第三纪砂岩和泥灰岩里的化石记录,确定了中新世与上新世之间,是一个新的生物变革界面。其后,在欧洲、非洲、环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地质记录中,都有所反映。 西沙群岛生物礁区西琛一井和西永二井两个全取蕊钻井中,中新世与上新世间的间断面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印象中,深海底是一个美丽幽静的世界。最近,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说:“海底并不平静,类似陆地上飓风的各种激流,一年四季都在横扫一切。”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初期,海洋学家利用先进的海洋声纳探测技术,在大西洋中找到一条纵贯南北的海下山脉。后来,人们在太平洋、印度洋的洋底也找到类似的山脉。这些海下山脉被统称为“洋中脊”。……  相似文献   

20.
冲绳海槽中部沉积岩芯的古海洋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焱光 《科学通报》2001,46(Z1):68-73
根据冲绳海槽中部的两个沉积岩芯(155和180)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变化特征, 结合沉积序列、千年尺度气候波动事件对比、碳酸盐旋回及AMS 14C测年等资料对岩芯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对两岩芯沉积物中记录的古环境信息进行释读, 探讨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和冰消期内部的短时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 结果表明末次冰期最盛时(氧同位素2期)冲绳海槽中部可能有古长江和古黄河的淡水影响, 冰期-间冰期氧同位素值及变化幅度证明了边缘海对气候变化的“放大”效应. 底栖有孔虫Uvigerina的δ 13C值在冰期时明显变轻, 表明冰期时黑潮主轴东移, 影响范围萎缩. 对180岩芯中存在的“新仙女木”(YD)期气候突变事件进行了对比分析, 表明冲绳海槽地区的气候变化虽然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 但一些地域性的因素(如东亚季风)对研究区也有一定影响. 还对“YD”事件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Fairbanks将YD期解释为两大融冰事件引起两次海平面快速上升之间一个短暂的海平面回升-滞缓期的观点. 底层水团与西北太平洋深层水团的交换程度减弱, 含氧量降低, 对CaCO3物质的溶解作用增强, 并使得冲绳海槽地区的CaCO3旋回与“大西洋型”CaCO3旋回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