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魏晋玄言诗与英国玄学诗同称为“玄”诗,在历史背景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乱中求进,积极入世,十分注重诗歌形式,努力进行艺术创新,而后者则乱中求退,消极避世。前者“玄”在艺术手段,后者则“玄”在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发展情况的比较,使读者对二者的异同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2.
废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中重想象、感悟和禅学思维,他认为新诗内容是诗的,文字则是散文的,散文在他看来是讲道理,重德行,要置身度外,与诗歌的不隔相比,讲隔。废名的艺术接通了与传统文学和文化的血脉,他的艺术探索精神影响了后代作家。  相似文献   

3.
废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中重想象、感悟和禅学思维,他认为新诗内容是诗的,文字则是散文的,散文在他看来是讲道理,重德行,要置身度外,与诗歌的不隔相比,讲隔。废名的艺术接通了与传统文学和文化的血脉,他的艺术探索精神影响了后代作家。  相似文献   

4.
90年代的“文化散文”既有对传统历史散文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它为散文内容注入了更多的文化蕴涵与理性精神,在具体写法上又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洋溢着浓郁的诗的激情,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散文长期局限在人生常态的写作模式,形成了一种洋洋洒洒的长篇巨制式的新散文式样。  相似文献   

5.
大庆新时期石油文学作品集诗歌卷《青苹果》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大庆诗群的发展。吕天琳的诗像一组无标题音乐或无主题变奏,其实所谓的无主题或无标题,只是淡化了主题和标题;乔守山的诗,像用诗的形式写的哲学散文;赵守亚诗歌具有泥土气息,对乡情民俗的留恋和观照继续成为他关注的热点;余兆荣的诗歌的成功在于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在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王勇男的诗歌似乎一直优雅地保持着学院派的理想主义姿态;李学恒的诗与某种直接从主观体验入手追求空灵意境的诗歌相比,给人一种厚重的立体感和沧桑的真实感。  相似文献   

6.
钱基博的苏轼散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坡文讲录》和《中国文学史·苏轼篇》两部论著中,前者是授课讲义,从文体分类角度总结了苏轼散文的主要特点;后者则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了苏轼及其诗文的风格,并对苏轼与欧阳修、苏洵、苏辙、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等人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和精要论断。虽然钱基博对苏轼散文的研究较浅,但议论精到,或可为苏轼散文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白、王昌龄两人宫怨诗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借宫怨抒发自己的感慨.同时又存在很大差异,王昌龄宫怨诗的艺术风格是含蓄的,李白诗则倾向于直抒胸臆;李白宫怨诗多采用代言体,而王昌龄则通过塑造幽囚宫女的形象,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要表达的感情.前者注重声音方面,后者则侧重画面效果,这跟他们各自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艾青在《诗论》中着重阐发的是中国新诗的审美价值标准问题。真、善、美是艾青诗歌审美价值观的基石。诗要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必备条件,真与善必须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真、善、美必须有机地统一,而不能唯真、唯善、唯美。这就确定了准确的审美价值方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丰富的诗美内涵。艾奇认为新诗要注重形象的塑造,注意吸收口语的养料,提倡诗歌的散文美,是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形式观既相冲突又相交叉的,显示出了互补与融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对立并不在于"爱有差等"和"无差别之爱",相反,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真正的分歧在于前者从人之为人的道德理性寻找理论的依据,而后者把目光投向了经验世界的"实利",前者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后者主张"己所欲,施于人",前者体现了主体间的尊重与平等,后者常常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文革"时期的文学思潮首先是与"批判"有关的的文学思潮,包含在"文革"中创作的"批判的文学"和受到批判的文学。这两类文学所表现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之所以有着不同的命运,在于前者领会了"文革"的根本精神(夺权)且多是"三结合"创作的产物,而后者未能吃透"文革"的精神且多是个人创作,因此它们的命运只能归于殊途。  相似文献   

11.
由诗意写实到散文写实——孙犁《芸斋小说》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小说由前期列后期,有一个由诗意写实向散文体定实的转变过程。孙犁晚年创作的芸斋小说三十篇,以简洁的文笔刻画出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态,不复有《荷花淀》式的单纯。在形式上,孙犁杂取古代文言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12.
散文诗既不是诗的散文 ,也不是散文的诗 ,散文诗是具有完整性、独立性、特殊性的文体形式 ,有它自身的外在形式、内在本质、内容表现特征、结构特征、表现特征、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杜鹏程的散文创作记录了时代与个人前进的步伐,表达了对历史和生活的感叹。文章分析了杜鹏程散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其特定内涵,指出这是他一贯的创作思想使然。同时联系当今散文写作现状.指出杜鹏程散文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写作能力有两个方面——“诗外”工夫和“诗内”工夫,还有四个要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勤于写作与乐于修改。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受众文化层次的提高、报纸社会角色的变化以及现代通讯传播技术的发展,以散文化的手段来处理新闻事实,已成为传播者与受众所普遍认同的新闻理念.  相似文献   

16.
句式的运用突出显示诗与骈文的体制特点:诗语句式一定,骈文参差四六,又或间取三五;二体俱用四六,然<诗>之四言,绝多散语,而骈四为偶,结构整练;诗之六言,声气甘媚,节奏平板,骈文变化结构,取用虚字,化去板滞;骈体四六偶俪,其式错落不一,造语益为灵活.  相似文献   

17.
散文诗作为一种新文体在19世纪的法国生成、发展与当时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新的生活意识和审美观念在寻找它的表现形式。法国诗歌严格戒律对创作的束缚必然遭到浪漫主义运动的反抗。随后出现的象征主义作品与理论丰富和深刻着新崛起的审美意识,也很好地促进了散文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俞平伯是"一师风潮"后重振复课的首批国文教师,其现代文学之成就,大抵在杭州孕育催生.他之于杭州或杭州之于他,两厢里都是绝非常定的别样风景,言说不尽,梦魂相萦.经年此去,唯文中簇然.  相似文献   

19.
韩愈的“文中之诗”,是指其文章作品中所存在的诗体。此处的“诗”是个广义概念,凡用韵语写成的作品均可视为“诗”,相当于“押韵之文”。对韩文中的“有韵之文”的性质判定,我们当从韩愈自道,其时人及后人的看法乃至今人的见解等三方面入手。韩愈的“文中之诗”,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可由此进一步把握韩愈的诗学观、古文观,并由此可见韩愈诗歌多样风貌的成因,另一方面有利于对韩愈“以文为诗”现象的公允诠释与《全唐诗》的“新”辑佚。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何其芳的<画梦录>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独白体散文诗."画梦体"这种文体形成的内在驱动除了故乡情结以外,更多的决定于诗人个人的艺术气质和对中西艺术创造性的现代选择.<画梦录>是建筑在个人记忆上的,那些个人记忆拒绝被历史简单同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