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认为社会思想因采用不同视角而带来了"合理的偏见",同时又要求知识社会学进行不带偏见的思考。这种自相矛盾的理论观点被Geertz Clifford称作曼海姆悖论。许多学者尝试针对曼海姆悖论进行辩护。悖论与辩护是围绕知识的构建规则及其实现而展开的。曼海姆悖论在方法论上是可以被消解的;在本体论意义上的悖论性指责不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与严重后果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决策者、专家、媒体和公众对风险的感知不同,尤其是专家与公众对风险事件的感知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影响专家与公众风险感知差异的因素除了知识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影响因素。通过综述前人对于专家与公众风险感知差异的实证研究,总结了影响公众与专家风险感知差异的多种影响因素,如价值观、生活经验、社会角色、风险感知中的偏见、风险感知差异中的相同点等,试图对于如何克服风险沟通中的障碍、保证风险沟通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与严重后果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决策者、专家、媒体和公众对风险的感知不同,尤其是专家与公众对风险事件的感知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影响专家与公众风险感知差异的因素除了知识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影响因素。通过综述前人对于专家与公众风险感知差异的实证研究,总结了影响公众与专家风险感知差异的多种影响因素,如价值观、生活经验、社会角色、风险感知中的偏见、风险感知差异中的相同点等,试图对于如何克服风险沟通中的障碍、保证风险沟通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科林斯的"第三波"理论试图挽救被SSK所破坏了的科学知识的专业性形象,在建构论的基础上重新恢复科学在社会领域中的内行性质。"第三波"构建了不同于默顿科学社会学和SSK的"专家知识"概念体系,将科学的建构特质与内行特质整合起来,并基于此回答了困扰学界的"延伸问题"。第三波为人们反思默顿社会科学与社会建构论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的社会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怀疑并试图改变波普尔的“世界划分”,提出了“世界4”理论,“虚拟世界”已成为主流观点。然而,“世界4”的提法存在许多矛盾。本文从本体论的视角阐述了世界4的存在悖论,虚拟世界的“有”“无”悖论,世界4与“场”的悖论,虚拟世界是否具有本体论意义,最后给出了虚拟世界的一个科学本体论解释。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国内"PX"项目频频见诸于报端,成为饱受争议的对象,甚至引发了多起群体性事件。在一些普通民众心目中,"PX"不再是对二甲苯这个化工名词,而是"剧毒"和"危险"的代名词。究竟"PX"项目暗藏巨大风险,还是安全可靠?专家对此发表怎样的见解?有何判断?从报纸中的专家话语文本入手,尝试采用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的综合话语分析法来考察"反PX派"和"挺PX派"专家是如何实现话语建构任务的,指出"专家共同体"内部的话语之争对PX形象的建构作用,并通过分析、对比专家话语"修辞建构"的实践逻辑,结合文本产生的具体情景,探索话语背后的社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的社会化、政治化和经济化,其本身的不确定性的后果以放大的形式在社会范围内扩展,使人们生活在一种风险社会的情境之中。实际上,风险既是一种人们的自身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可能性因果联系,又是一种社会建构过程。为了应对高科技风险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威胁,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社会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8.
在文[1]中,刘春生先生断言"投票悖论是一种典型的逻辑悖论",但在其论证中却存在着约定前提含义不明和一些逻辑错误.另一方面,由于"投票"悖论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现象的一种反映,所以它不构成逻辑悖论.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健康文化意识已经逐渐增强起来,平时吃饭喝水说话的口腔,其健康程度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口腔健康,是反映人类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传播口腔健康文化是口腔健康工作者必须要做的事情。在黑龙江省,有这样一位专家,  相似文献   

10.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压缩了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可是,节省下来的剩余劳动时间并没有转化成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出现了自由时间获得性悖论的现象。究其根源,是由于资本具有生产出更多剩余劳动时间和将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价值的内在张力。这一张力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体生产环节对剩余劳动时间的窃取上。当前,只有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当代中国,既实现了剩余劳动时间的最大限度生产,还实现了剩余劳动时间最大限度的公平的分配,并为剩余劳动时间向自由时间转化提供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