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综述了国内外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传感器的新进展,分别阐述了化学发光行物传感器、化学发光化学传感器、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和生物发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实例,并对其今后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是生命科学中十分重要的技术。本书是2004年8月2-6日在日本Yacohama的Pacifico Yacohama举行的有18国人员参加的“第十三届国际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会议”的论文集。此国际会议能反映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领域在基础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每两年举行一次。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食品存在的问题,以化学比色法、免疫分析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酶抑制技术、生物传感器、ATP生物发光法等技术为主,阐述了快速检测技术对大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保障作用,并对其应用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化学发光分析因其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以及仪器设备简单便宜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许多微量金属离子的分析测定[1,2].一般情况下,这些金属离子均为过渡金属离子,它们在化学发光反应中或者作为催化剂,如Cr3+,Co2+,Fe2+和Cu2+等或者作为氧化剂,如Mn(Ⅶ)、Ce(Ⅳ)、Au(Ⅲ)和Fe(Ⅲ)等.然而,关于主族金属元素的化学发光分析报道相对较少,且这些方法一般是基于被分析的金属离子对少数几个化学发光反应的间接作用而建立的,例如用水母蛋白生物发光体系测定Ca2+[3];利用Ca2+和Mg2+对鲁米诺K2S2O8-Co2+体系的抑制作用测定Ca2+和Mg2+[4]基于能量转移作用测定铝[5].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9月11~14日,国际生物发光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维海教授和瑞典Uppsala大学Roland Lindh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生物发光现象在自然界中很普遍,一些细菌、真菌、昆虫和海洋动物等都有发光现象。生物发光现象种类繁多,绝大多数生物发光的机制远未被弄清楚,特别是对电子态水平的机理解释一直是困扰生物学家和化学家的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实验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空气中的乙醚蒸气在纳米材料表面的催化化学发光现象,发现ZnO纳米棒对乙醚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据此设计了检测乙醚蒸气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在波长460 nm,温度264℃和载气流速280 mL.min-1的最佳条件下,化学发光强度与乙醚蒸气浓度在10~2 000 mL.m-3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检出限为4.8 mL.m-3,响应时间为2 s.在可能共存的10种干扰物中,只有乙醛、乙酸和丙酮分别引起1.38%、1.06%和1.31%的干扰,苯、甲醛、氨水、甲醇、七氟醚、乙醇和三氯甲烷等7种蒸气则没有引起干扰.应用该传感器可方便、快速地测定空气中的低浓度乙醚蒸气.  相似文献   

7.
新型氰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N ̄(-)与从固定在D-201型阴离子交换树脂上洗脱下来的Luminol直接化学发光反应,结合流动进样技术,设计出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的新型CN ̄(-)化学发光传感器.CN ̄(-)传感器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0x10 ̄(-9)~1.0x10 ̄(-6)g/mL,相对标准偏差为3.04%(n=11),检测限为7.8x10 ̄(-10)g/mL。固定化Luminol柱可连续使用200次以上。用CN ̄(-)传感器测定了饮用水、环境水及工业废水中的CN ̄(-)含量,获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酸性条件下,Ce(Ⅳ) 氧化Ru(bipy)2 3生成Ru(bipy)3 3,同时氧化氧氟沙星生成中间态的自由基,Ru(bipy)3 3和中间态自由基接触后能产生强烈的化学发光.利用该反应,将Ru(bipy)2 3固定在阳离子交换树脂上,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种测定氧氟沙星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结果表明,氧氟沙星浓度在2×10-7~8×10-6 mol/L(r=0.999 3)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6×10-8 mol/L (3σ),对5×10-6mol/L的氧氟沙星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2%(n=11).该传感器成功地用于血清样品中的氧氟沙星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基于NBS-二氯荧光素-氨化学发光体系,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在白萝卜中存在的谷氨酰胺酶作用下,谷氨酰胺被水解释放出氨,产生化学发光信号.据此制成了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谷氨酰胺浓度在1×10-6-1×10-5g/mL范围内与化学发光信号强度成线性关系.对5×10-6g/mL的谷氨酰胺进行了11次平行测定,得相对标准偏差为4.2%.根据IUPAC规定,算出谷氨酰胺的检测限(3σ)为3×10-7g/mL.将本法用于谷氨酰胺制剂(麦滋林-S颗粒)中谷氨酰胺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ATP生物发光法快速检测啤酒中的菌落总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啤酒样品进行细菌富集后,采用ATP生物发光技术制作标准曲线,快速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ATP生物发光法可在15min内完成检测,实验结果与国标法相吻合,却更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11.
用化学发光法间接测定血清中Na^+含量的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测定血清中Na+含量的新型传感器。该传感器是基于Luminol-Fe(II)-O2体系的化学发光反应偶联离子再生反应原理来间接测定Na+含量。方法检出限2×10-7mol*dm-3,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5×10-7~1×10-5mol*dm-3,相对标准偏差2.9%(5×10-6mol*dm-3Na+,n=11)。样品分析效率120次/h,传感器使用寿命三天。  相似文献   

12.
利用鲁米诺作为发光试剂,制备了价廉且可重复使用的鲁米诺-碳糊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了鲁米诺-碳糊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过氧化氢溶液中的电化学发光特性;考察了鲁米诺-碳糊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3.0×10-8mol/L过氧化氢中的重现性及传感器寿命。结果表明电化学发光信号与过氧化氢浓度在1.0×10-13~1.0×10-11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鲁米诺-碳糊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具有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对H2O2的检测灵敏度高、响应范围宽、分析速度快等优点,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近几年纳米粒子参与的以及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研究的进展情况,评述了金纳米粒子参与的液相电致化学发光与化学发光以及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纳米粒子参与的电致化学发光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测定有机质含量的臭氧氧化发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验证了反应方程,建立了根据臭氧氧化发光特征估算有机质组成的模型。实验表明,臭氧氧化发光法能够测定植物和土壤的有机质组成。相比传统方法,该方法快速、无污染,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氯氮卓在luminol-H2O2-NaOH体系中的化学发光行为,在选定的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了氯氮卓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11×10^-11~8.35×10^-10mol/L内氯氮卓浓度与发光信号成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79×10^-12mol/L,重复测定11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49%(Cs=3.34×10^-10mol/L)。该方法被成功用于梨汁中氯氮卓含量的分析,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对法院毒物检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碱性介质下,过氧化氢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现象,乐果对该化学发光体系有较强的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乐果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结果显示,乐果的质量浓度为0.01~10mg/L时与发光强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09mg/L,对0.5mg/L的乐果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1%。将该体系用于菜花样品的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为86.7%~109.5%。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异丙肾上腺素(IP)对luminol-KIO4化学发光体系信号的增强作用,发展了一种流动注射化学发光灵敏检测异丙肾上腺素的新方法.对影响化学发光强度和重现性的参数进行了系统优化.在优化条件下,该方法对IP检测的线性范围为5.0×10-9~1.5×10-6 mol/L,检出限为5.8×10-10 mol/L.对5.0×10-7mol/L的IP溶液平行测定12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7%,分析通量为130个/h.将该方法应用于药物制剂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分析,加标回收率为99.2%~103.2%.利用化学发光光谱和紫外光谱对该化学发光反应的增强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初步探讨了Luminol KIO4 H2 O2 体系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 ,并评价了该体系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应用新进展进行了评述.主要包括鲁米诺、过氧化草酸酯类、钌(Ⅱ)联吡啶配合物和高锰酸钾等化学发光体系在无机物分析、药物分析、氨基酸分析和免疫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引用文献63篇.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work, different types of Mn-doped ZnS QDs were prepared and applied to study of the chemiluminescence rea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and periodate. The effects of the size of nanoparticles, shell protection and the stabilizing agents on chemilu-minescence intensit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ize of quantum dots was not the only factor to enhance the intensity of chemiluminescence system. Different stabilizing agents and the silica film protection will also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quantum dots in the chemiluminescence reaction. A CL spectrum was examined by using a series of high-energy cut-off optical filters and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CL was also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