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统的外国文学史一般都以“多余人”这个概念把奥涅金、皮乔林、罗亭、奥勃洛摩夫串联起来,把他们视作同类。其实,他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甚至是带有根本性的差别。本文主要是把奥涅金、皮乔林与奥勃洛摩夫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2.
论奥涅金形象的两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小说的中心形象“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画廊里的第一个“多余人”。对奥涅金的评价,过去现在,国内国外,都有不同意见。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本文就奥涅金的形象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多余人”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就是当时社会的“多余人”。杜少卿成为“多余人”的原因既在于乐善好施、仗仪疏财的性格,更在于其追求的儒家的政治礼乐理想。这一形象的深层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叛离和觉醒,表现为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反叛,对个人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在一般人心目中后进生似乎什么都差,是所谓的“双差生”,是“朽木不可雕”。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能放弃这些后进生的,而应正确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努力做好转化工作,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材。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典型人物。她在贾府中虽然过着千金小姐般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却无比痛苦,因此造成她人格发展的不和谐性。正是自然人格的突出发展和社会人格的萎缩,造成她性格的叛逆性。成熟而又非社会化,是她人格的基本特征。她的性格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某些方面相通,但在本质上又不同于“多余人”形象,而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尚处在封建文化的范畴,还没有形成独立于封建文化之外的文化体系和独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中式英语问题在中国的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就词汇而言,中式英语的主要问题在于大量存在多余的词,这些多余的词可分为“多余的名词”、“多余的动词”、“多余的修饰词”、“同义重叠”、“重复指标”等类型。其问题根源在于使用在英语表达过程中受到汉语句子结构和表达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家里,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夹在爸妈中间充当着一个“可怜”的角色。尽管我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小时候的事情,太遥远了,谁还记得清啊。爸妈也曾讲过我的“成长史”,但可信程度实在令人怀疑。因为他们在讲述的过程中多是关于我的“丑事”,像在讲笑话。每每此时,他们总是拿我打趣,他  相似文献   

9.
“竜”,壮语森林之意。云南壮族年年祭“竜”,并以之作为村社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本民族群体团结的纽带。他们认为:有“竜”环抱的村寨,人能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竜”的圣洁能免除疾病、瘟疫,预防自然灾害;他们把“竜”的萌、发、荣、枯视为春、夏、秋、冬的信息,更把“禁山林、培风水”说成是“关乎地灵人杰”的大事。壮族虔诚地祭祀森林并对其严加保护的传统风俗,实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本质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0.
二叶亭四迷的三部长篇小说,对作为时代殉道者的"多余人"、日本明治社会的官僚机构及其走狗以及日本近代文明,都作了十分深刻的批判,把二叶亭四迷的作品和明治维新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研究可知,其作品人物既是生活在社会历史的大舞台上,同时又是这个大舞台的一部分。即便他们在日本明治社会中撞得头破血流,除了说明他们自身无能之外,也同样可以表明其失败的命运实质上是由社会历史本身酿成的。二叶亭四迷小说创作的批判性意义即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11.
“习得性无助感”现象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动物行为时发现的,后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它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很复杂,有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学生本身的因素。当学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缺陷,给学生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治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观上的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文化观上的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和人民利益观上的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是“三个代表”的理论品格。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时,一定要把握其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坚持又有创新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意”和“情节恶劣”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殴打他人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标准。“随意”是行为人行为时的心理倾向 ,正确把握行为人是否属于“随意”应从行为的对象、时间、原因、动机和地点诸多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但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还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滇西留守儿童现象比较普遍的大理弥渡、祥云和楚雄双柏开展了专题调查,依据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留守现象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产生的影响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王伟 《科技信息》2009,(5):110-110,116
古今中外,哀叹“世风日下”的呼声不绝于耳,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世风日下”观念更加强化。笔者在文中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道德观念领域的“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入手,对“世风日下”观念在当前社会中异常强化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对道德嬗变的走向进行了展望,对于解决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迷茫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乌"文化是绍兴特有的区域文化。文章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乌"现象入手,系统梳理了"乌"文化的表现形态,并结合考古材料与社会调查结果,利用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发生学的理论,探究了绍兴"乌"文化的产生原因与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说"通杀"     
"通杀"是一个新兴词语,正在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影响着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对"通杀"一词的意义、用法作了剖析,对新词语产生的背景、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语言的规范问题谈了有关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对称与不对称现象是存在于语言世界的普遍规律,理应为语言学界所关注并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说"上"与"下"应为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上"即有"下".但语言在受语言内部调节系统制约的同时,也受到语言外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上"的构词能力远大于"下"."上"和"下"构成的词和短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其语义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导致对称破缺的因素.主要以"上"下"构成的各类词和词组为例,用归纳法描写、分析其对称与不对称性.旨在以显性对称与不对称的实例为依据,找出它们发展演变的规律,科学地预测其演变方向,研究开发潜性对称与不对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发展”在进化论意识形态的宰制下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但发展的困境造成了发展的“共识危机”。它迫使人们清算发展的合法性预设本身。对不同语境下的“发展”之内涵的辨析,对发展的不同叙述之间矛盾的澄清,有助于深化对发展的理解。对浪漫主义思想资源的忽视,使得实际的发展进程缺乏必要的纠错能力和反思态度。对改革和发展的重新思考,有利于社会的完善和进步。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古注重天人关系,可以说,“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念是“礼法结合”产生的直接原因。它们的结合自始就自然而然存在,并在后来的政治化、学理化结合过程中仍被作为理论基础。于是,人间的治理模式——礼法结合就变得天经地义了,只是在不同时期结合程度不同而已。礼法结合曾经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有着历史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