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时间8月10日晚(北京时间8月11日),在距离地球400千米的空间站内,41岁的俄罗斯宇航员尤里·马连切科和位于美国得州航天城休斯敦的26岁未婚妻叶卡特林娜·德米特里耶娃终于如期举行了他们等待已久的“太空婚礼”。种种迹象显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地球大气层之外举行的婚礼,而这对新人无疑将会因此而名载史册。“我愿意!”——隔着400千米马连切科和叶卡特林娜10日举行的“太空婚礼”分别在两个现场同步  相似文献   

2.
预计一年后,西班牙一家公司开发的一种氦气球将把游客带到地球同温层。这种直径为128米的气球将爬升至离地35千米的高空,每人每趟5小时的旅行需花费人民币约90万元,但游客能体会到“太空旅游”的滋味,并且将有机会一瞥地球的曲线。乘坐这种“准飞船”应该会相当舒服,因为充压的吊舱直径达4米,  相似文献   

3.
立梅 《世界科学》1999,(4):15-16
1998年1月20日,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由俄罗斯建造的“曙光号”功能货舱从哈萨克斯坦拜克努尔发射场成功地发射升空,进入近地点150公里、远地点185公里的初级轨道。11月24日,“曙光号”功能货舱经过多次轨道调整后成功地进入工作轨道,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参与国最多的国际空间站开始进入了装配阶段。庞然大物,飞驰太空按照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计划,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于12月3日携带空间站的节点舱升空,12月6日与“曙光号”功能货物舱对接,在此后的装配过程中,节点舱将作为一个狭长的联接通道帮助空间…  相似文献   

4.
《世界科学》2009,(4):F0004-F0004
今年5月,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将扩增至6人。为了使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尽可能过的舒适和便利,各国宇航局不断把“家居”送到距地面220英里的太空轨道上,为人类在太空开创另一个“家园”。为此,工程师必须制造出能量消耗、引力和可修复能力实现完美平衡的家居用品,包括厨房、浴室以及把尿液转变成饮用水的设备等。下面我们就把国际空间站当作一个家园,看看如何让这个家园变得更温馨。  相似文献   

5.
西班牙一家公司希望在两年内让人们进行高空游。他们已经制造出一种可以上升到36千米高空的热氦气球,希望让人们往那里观赏地球和太空。  相似文献   

6.
正从第一座空间站(1971年的苏联"礼炮号")到至今依然环绕地球的国际空间站,这些太空营地为人类(还有植物、昆虫和啮齿类)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冒险提供了安全港。简言之,空间站的科学研究是围绕太空中所缺乏的东西——重力而展开的。如今已进入太空时代几十年,但科学家依然不清楚的是——从宇航员的骨质流失到钢笔和打印机里的油墨流动,微重力会造成哪些伤害和带来哪些好处。已经退役的航天飞机原本能提供一次持续两星期的太空测试,而空间站能提  相似文献   

7.
《科学24小时》2010,(10):51-51
一家美国企业曾想建造一条从地球通往宇宙各处的太空梯,并利用太阳能或激光能等技术沿缆绳上下运动。但由于这项工程资金过于庞大,在2007年曾一度停止。今年他们再度与美国宇航局合作,准备另辟蹊径,希望在10年内建成从地球通往月球的“月球天梯”。  相似文献   

8.
刚刚组装到位的希望号实验舱是日本为国际空间站建造的第一个轨道载人设施。实验舱由舱内实验室、舱外实验平台和舱内保管室三个部分组成.由三菱重工名古屋航空航天系统制造厂承担加工制作,于2004年开始由美国的航天飞机分几次发射到距离地球460千米的太空.与现有的国际空间站组装到一起。其中圆桶形舱内实验室使用铝合金制作,全长11.2米,外径4.4米,内径4.2米,重152吨,耗资75亿美元。  相似文献   

9.
吴沅 《自然与人》2009,(6):34-37
神奇太空、茫茫宇宙,成了人们十分向往的旅游胜地。如果你乘坐宇宙飞船进入离地100千米的高空,就可以“尝”到片刻失重的“滋味”,还可以尽情观赏美丽的地球。如果你乘坐宇宙飞船抵达离地200~400千米的太空放眼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弧形的地平线、蓝白相间的地球呈现在你的身下,大海、白云、陆地时隐时现……此时漫天的星星,仿佛是镶嵌在黑色天鹅绒大幕上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  相似文献   

10.
欧洲可能会设计建造一种“自动运输机(ATV)”,来取代现在所使用的俄罗斯飞船,以此来挽救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正在努力对其“联盟号飞船”进行充分地利用,以满足太空货运的需求;而美国航天局则担心如果找不到其他办法,已经延期的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计划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启动运输机(ATh)”计划在2003年首航,将用它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物,并从站内取走垃圾。但是,由于这种运输机没有增压功能,因此不能用来运送宇航员,而这却是‘’联盟号飞船”的另外几个主要用途之一。自动运输机将有戴姆勒一克莱斯航空航天公司的航天基…  相似文献   

11.
赵勇 《科学之友》2005,(7):20-20
在国际空间站开展的一项实验将会证实关于在太空可以进行地震预测说法的正确性。研究者们希望可以通过对地球辐射带变化情况的跟踪调查来预测到其数百千米下地球内部的震动情况。如果实验成功的话,那么它将会为设计地震监测卫星系统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2.
当你从电视上观看火箭发射场景时,你一定会被其中的强大力量所折服。然而,“卡西尼”飞船(见本刊今年第7期)轨道的设计师们深知,现代火箭技术其实相当有限。举例而言,如果想让飞船直接往土星飞,那么它必须被以每秒10千米的高速抛向深空!发射“卡西尼”的“泰坦4型”推进器确能把“卡西尼”从地球抛向太空,不过,速度只能达到每秒大约4千米。这样,如何才能去土星呢?答案就是借助引力。简单地说,借助引力就是利用其他行星的引力来完成为飞船加速的工作。飞船速度大大增加后,最终就能飞抵土星。20世纪60年代早期,在美国航空航天…  相似文献   

13.
近日,美国宇航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已正式接受中国航天局的邀请,即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专家将广泛探讨包括探月在内的航天领域的合作的可能性。随着航天热在两国不断升温,美国科学家奇妙的太空电梯计划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该计划一旦实施,无疑彻底改变人类涉足太空的方式,届时体验太空感觉就像度假郊游一样,轻松愉快。太空电梯理论上已没有问题,草图已经拟就。也许是15年,也许是30年,美国科学家在赤道附近建成近10万千米的太空电梯,它矗立在一座25千米高的巨大平台上。它的轨道骨架就是碳纳米管合成的超级材料。它最多可承载200多部电梯,每小时可运行200千米,7天后抵达同步轨道。届时,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成本由1千克约1.1万美元,降至110美元。设计者估计,谁抢先建成太空电梯,谁将至少统治外太空100年。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空间站开展的一项实验将会证实关于在太空可以进行地震预测说法的正确性.研究者们希望可以通过对地球辐射带变化情况的跟踪调查来预测到其数百千米下地球内部的震动情况.如果实验成功的话,那么它将会为设计地震监测卫星系统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5.
太空天梯     
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人类发射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和空间站在太空中遨游和进行科学实验,但都是依靠火箭才能把它们送上太空轨道,这常常要耗费大量的燃料,而且每次运送的物资和人员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开发太空资源的需要。人类越来越感到在地球与空间站或人造卫星之间,应建立一条空中通道。于是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为建立“太空天梯”,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和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今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坠毁引起全球关注;4月19日,又是世界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升空30周年。这两个日子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要理解这一点,就要明白什么是空间站。 人类现有的载人航天器包括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其中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主要用于天地往返运输,在太空飞行时间一般不超过20天;而空间站不返回地面,在太空长期运行,主要用于观天看地、科学研究、太空生产和在轨服务等。 由此不难看出,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是人类进入太空的交通工具,而空间站则如同一艘不落的航天母舰,是开发太空的人造“天宫”。它与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相比具有许多特有的优点,比如规模大、电源充足;在轨道上运行时间长;其上的实验设备可以更换和维修;航天员能轮流分批作业;其功能可以不断扩展,等等。实际上,空间站综合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的各自优点,既能长期在轨运行,又可以载人航天飞行,因而一问世便受到了世界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 空间站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大规模开发太空资源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种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居住和工作的空间大厦,能由运输器为在其上面长期生活的人提供生活用品等。 利用空间站能长期载人的优...  相似文献   

17.
2011年7月11日,美国宇航局宣布,他们正在监控一块太空垃圾,因为它正朝着国际空间站移动。此前一天,美国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其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中,刚好完成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而在次日,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将按计划进行一次太空行走。这块太空垃圾如果距离空间站太近将会造成危险,所幸它最终并未形成想象中的威胁。有人...  相似文献   

18.
李离 《科学之友》2006,(7):41-41
2005年8月9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着陆。在这次历时14天的重返太空之旅中,“发现号”创造了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瞬间”。第一次握手北京时间7月29日20时54分,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菲力普斯像绅士那样向“发现号”指令长柯林斯伸出手,以示欢迎。这是国际空间站上的宇  相似文献   

19.
吴沅 《自然与人》2009,(3):30-35
2009年2月10日,美国一颗商用通信卫星“铱33”与俄罗斯一颗已报废的军用通信卫星“宇宙2251”,在太空780千米处剧烈相撞。根据计算,这两颗卫星相撞时的速度差大约是每秒1.61千米。其相撞时的惨烈程度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描绘:这种速度差是现代大口径炮射穿甲弹才能达到的速度,  相似文献   

20.
人类像乘飞机那样方便地乘太空交通工具巡游外层空间在近几十年的未来可能还实现不了,但在此期间我们将孜孜不倦地为达此目的而攻研多项重大课题:倾全力设计新型发射运载工具、建立国际太空空间站、寻索太空能……l993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表决,拯救了国际太空空间站项目的立项,这是发生在人类征服太空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此项意义特殊重大的关键可能将要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未来。事实已经证明,建造国际太空空间站实际上对西方国家探索日益增长的大量科技领域新知提供了促激动力。若人类不希望成为仅立足于地球上而面临人口日益拥挤的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