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巫山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拥有自然、人文景观,巫山文化,自然资源等特别优势.但因种种原因,巫山经济基础脆弱,县域经济相当落后,诸多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三峡移民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具备了把“巫山”作为品牌做成名牌的条件.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树立整体营销观,充分发掘优势,把“巫山”品牌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2.
巫山曾有三大盐泉,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巫咸、巫国、神女部等赖此而生,并为盐而战;而当巫山地区不能承受养育更多的民众时,巴族则逐渐向外迁徙;巴族以盐立国,以盐兴国,得盐而兴,失盐而衰,巫盐长盛,巴族长兴。  相似文献   

3.
□ 三 峡 文 化 重视移民文化与文化传播研究 冯光钰 1. 5 明末清初的文化生态与破山海明的意义 熊少华 1. 6 三峡茶文化源流考辨 郝明工 1.10 三峡文化圈概说 林永仁 2.29 三峡文化、巴文化与土家文化 周兴茂 3. 9 论三峡民间美术的美学特征 李长禄 4. 5 大巫山民众精神禀赋中的人文品格 任桂园 4.12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粮食作物嬗替的特征、成因及其影响 钟春来 5. 8 试论土家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谭志满 5.13 峡谷深处吹来的风 ——李尚朝诗集《风原色》部分诗作评析 丁家棣 5.16 试论白鹤梁石鱼文化的科技理性精神 曾 超 …  相似文献   

4.
根据巫山望天坪剖面31个样品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分析讨论了了巫山第四纪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RE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与我国典型风成沉积物作了相关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巫山第四纪沉积物的化学成分与我国典型风成沉积物既有较好的相似性.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初步表明,巫山第四纪沉积物是风成大气粉尘堆积物.  相似文献   

5.
具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重庆巴渝地区,远在二百万年前便有人类居住繁衍.原始社会后期,因其所在之地大巫山盛产鱼盐丹砂,形成独特的盐丹文化.进入夏商以后,古老的巴族活跃在这里,建立起泱泱巴国,创造了自成一系的巴文化.降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巴渝以其丰富的物资及勇武善战的巴渝民众,这里又成了支持中原王朝统一大业的柱石和后方基地,其军事文化又成为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大巫山文化》是重庆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任桂园先生在研究长江三峡文化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地域文化研究专著,全书共25.5万字,目前已作为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点书目由重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7.
巫山地处三峡腹心,历史文化积淀异常丰富。任乃强、邓少琴、袁珂等先生筚路蓝缕,管维良、任桂园等教授发扬广大,致力于"大巫山文化"体系建构、巫文化研究、巫臷文化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六、挟盐而进举族外迁巴族主要是靠捕鱼为主,狩猎为辅的渔猪都落,加之又一直从事泉盐的长途贩运,而不是靠农耕而生的农业部落,因此,守土性不强,迁徙性则成为巴族的主要习性之一,这也正好可以说明为什么沿江巴文化遗址文化层一般来讲都不厚的原因所在。由于贩盐运盐的特殊营生使他们对大巫山周围了如指掌,再远一些也不陌生,在巫山地区日益不能养育更多部民的情况下,他们便逐渐向外迁徙了。虽然,从取得泉盐的角度讲,他们仍然和孕育自己的母体大巫山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居住中心却转往峡江之外,从而形成以大巫山为中心,在川、陕…  相似文献   

9.
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一文,在描写大巫山高大时写道:“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杭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这里的“翼附”是什么意思?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附注释是:“翼,翅膀,用作动词,遮护的意思。附,用作使动,使……依附,这里是统领的意思。”于是,“翼附群山”就是大巫山“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不少电大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北部地区(东经106°~1ll°55’,北纬29°16’~31°25'),东起湖北宜昌,西迄四川巴县,总面积约为5.32万平方分里,涉及宜昌、兴山、林归、巴东、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县、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重庆、巴县、江北等19县市。三峡库区既是我国植物物种丰富的地区之一,又是我国第三纪古老植物残遗分布中心之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对库区生长的植物会产生一定影响,影响程度怎样、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植物物种、如何把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是摆在三峡工程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之…  相似文献   

11.
巫山文化是三峡文化的核心。它是一种根植于本土的原生性文化 ,同时亦具有鲜明的移民文化特质。在神女故事的流变与探源中 ,又铸就了巫山文化浪漫主义精神文化特质。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 ,则使巫山景观文化独放异彩。现代巫山旅游文化即是构筑在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与多层次的文化内涵的巫山文化之上的  相似文献   

12.
从“尽其自然之理”的哲学思想出发,苏轼在《巫山》一诗中对宋赋巫山神女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从“天下之同安为善”的政治观念出发,苏轼在《神女庙》一诗中重塑巫山神女形象,用以体现他的社会理想;从“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出发,苏轼在其诗词中反复使用巫山神女典故,对宋赋神女故事的情爱内涵予以认同,这三者的矛盾统一构成办轼诗词异彩纷呈的文学景观,表现了苏轼以张扬“性情”为特征的文化价格心态。  相似文献   

13.
研究历史文献,并结合考古发掘,发现巫山得名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巫山者,西有黄鸟”有关,与巫咸山无关。巫山神女故事肇始于宋玉《高唐赋》,与《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的姑媱之山的女尸无关,与屈原《九歌·山鬼》无关。  相似文献   

14.
当代学术界对巫山历史文化的研究,肇基于蒙文通、任乃强、袁珂、董其祥诸先生,三峡本土学者推波助澜,在《山海经》研究、盐业史研究、军事史研究、"大巫山文化"建构、巫文化研究、巫臷文化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阐述了巴文化起源是居住在巫山、巫溪境内的原大溪文化的居民;其次阐述巴文化的形成阶段,并论证它就是由于巫山、巫溪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而来;再次提出了巴文化的发展阶段,是由峡内分别向东、向西发展;最后解释了巴文化如此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宋玉《神女赋》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曹植《洛神赋》及汉魏六朝艳情赋有直接的源流关系,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还厘清了《巫山高》的演变轨迹以及"云雨"寓意与先隋诗歌的关系,概括了巫山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7.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存,既提供了大量大溪原始人物质生存方式与状态的铁证,还隐含着不少原始先民精神生活状态的特殊意涵。巫山大溪原始社会的考古文物中,以鱼随葬的特殊形式承载着文明时代早期原始宗教意识和巫术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18.
现代考古学者称巫山大溪文化遗存中的绿松石为耳饰。而古代医学家则更看重绿松石的医用功效,原始社会的先民则把绿松石作为巫医和巫饰的器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