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通过研究反事实条件句和自然律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无论在认识论方面还是在本体论方面把自然律还原为反事实条件句都是行不通的。自然律在判别反事实条件句真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以往对自然律本质的理解存在着缺陷,所以还是很难对此论断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这给予人们诸多启示:谨慎对待把自然律还原为其他理论的观点;反事实条件句和自然律之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密切;需诉诸科学实践理解自然律;避免物理学的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2.
有两种关于前向反事实条件句解释的观点,一种认为前向反事实条件句有且只有一种解释,以刘易斯、杰克逊、本内特为代表;另一种则认为前向反事实条件句有两种解释,在不同的解释下可能有不同的真值,以权、邱等人为代表.分析可知,前向反事实条件句本质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奇迹因果解释和纯粹因果解释,它们分别是不同语境范畴的缺省解释:奇...  相似文献   

3.
模态知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证成或知道那些仅仅属于可能性(mere possibility)的宣称,与那些既非逻辑亦非数学的必然性宣称?"对于这个问题,威廉姆森论证并主张:由于每一类的模态宣称都逻辑上等价于某一类的反事实条件句宣称,因而日常透过"想象模拟"去评估反事实条件句的认知能力也就给了我们认知形而上学模态性的能力。威廉姆森并且认为,有些这样得来的反事实条件句知识和模态知识,既非先验,亦非后验,应被归属为第三类的"椅验知识"(armchair thinking)。作者们认为威廉姆森的理论虽大体上可信,但仍至少有九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反事实条件句等句子经常谈论虚构事实,即现实世界中未发生的事实。20世纪中期以来,理解虚构事实的主流理论是可能世界语义学。该语义学将虚构事实理解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可能世界中发生的事实。然而,这种理解在有些情况下并不合适。恰当地理解某些陈述虚构事实的句子的一种方法是引入虚构真假,同时将传统语义学中的真假理解为实际真假;换而言之,将古典逻辑的二元真值扩充为四元真值。这种扩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反事实条件句。  相似文献   

5.
模态问题研究至今共形成三种理论:世界理论借助“可能世界”和“可及关系”,将可能性和必然性转换到世界中的真;特性理论从事物的性质及事物间的关系入手来分析模态现象;随附理论通过构造反事实条件句,将模态事实看作是非模态事实的后继.三种模态理论各有侧重:世界理论立足逻辑可能性,方便形式技术;特性理论探讨形而上学可能性,注重哲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展示扎格泽博斯基关于知识的反事实条件句分析与理智德行的驱动性组分之间存在着理论张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盖梯尔问题与知识价值问题直接的理论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扎格泽博斯基基于理智德性而提出的关于知识的定义,通过对于理智德性所扮演的驱策性角色的细致分析,本文指出,在反事实条件句的分析框架下,扎格泽博斯基的对于知识的概念分析是与可靠主义十分类似的,扎格泽博斯基带来的理论上的丰富化主要是心理层面而非概念层面的。  相似文献   

7.
科学说明是一个范围很大的研究领域,其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问题,如演绎推理,归纳支持,概率的解释,类比,自然律,反事实条件句,理论结构及相互间关系,事物的本质,世界的因果结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自的特点,语言的用法、语境,有机体的功能,行动者的动机、目的、背景知识乃至他的倾向性等等。不难理解,在这个领域内必然会有形形色  相似文献   

8.
理想化是科学合理性的关键因素,而基于理想化假设的隐喻建模在广义的方法论意义和逻辑学意义上体现了科学合理性。在方法论意义上,隐喻建模的理想化表征本质上是一种简单化的过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意向性的关系系统,体现了科学表征的普遍性特征。在逻辑学意义上,理想化的理论陈述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反设事实条件句,而反设事实的理想化逻辑具有非经典性。  相似文献   

9.
一些学者将排他性论证中的因果关系解释为特定内涵,并以此消除排他性论证,我们将这种研究称作"因果释义"进路。本文分析了两种因果释义进路:反事实条件句的释义进路和INUS理论的释义进路。经分析,这两种方案都无法彻底消除排他性论证。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因果释义进路的本质,讨论了它不能彻底消除排他性论证的原因。最后的结论是:排他性论证的排斥性并不来源于因果关系本身,所以对因果关系赋予特定解释不能消解排他性论证,因果释义并不是消除排他性论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依据拉姆齐测验,我们可以对一个条件句进行可接受性的测验,这是一种学界普遍采用的研究条件句的思路,但研究表明,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因为拉姆齐测验与摩尔悖论语句存在着联系。借助于摩尔悖论形式语句,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把拉姆齐测验用摩尔悖论语句形式表述的话,我们就可以推出理性主体具有全知的认知力,这很明显是悖谬的。由此我们认为把拉姆齐测验解读为可接受条件句的路径是有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认为摩尔悖论语句只是对这个接近于拉姆齐测验的变形条件句思想路径有效,但对拉姆齐本人的原始表述无效。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定律与反事实条件句——兼论“新归纳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在自然语言中都是全称命题。如何把二者区别开来呢?这就是古德曼所说的“新归纳之谜”。古德曼和亨佩尔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的区别.即:(1)前者可以支持反事实条件句而后者却不能;(2)前者能够得到归纳证据的支持而后者却不能。本文将揭示科学定律、偶适概括和反事实条件句的逻辑结构。并对枚举归纳法的推理规则给以精确的表述,从而对新归纳之谜给出进一步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因果度问题     
主流因果理论将因果关系视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因果度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就理论哲学而言,还是就实践哲学而言,因果度问题都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因果度问题的研究主要呈现为结构方程理论、概率理论和博弈论理论三种进路。这些理论提供了思考因果度问题的宝贵尝试,但各自均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借助刘易斯反事实条件句因果理论,可以尝试勾画一种新的因果度概念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3.
伍德沃德提出的因果解释的反事实理论与斯特雷文斯提出的解释的关键环节表述是当今较有影响力的科学解释理论。虽然他们都研究过解释的深度问题,但许多哲学家认为这两种解释深度理论是相互独立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然而,经过笔者研究,这两种解释深度理论并非是相互独立和相互矛盾的;斯特雷文斯的解释的深度理论是对伍德沃德的解释的深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上,对“倾向”概念的阐释依赖于对其进行反事实条件分析。然而人们容易将这种分析框架曲解为对“倾向”内蕴的必然性进行普遍概括,因此使该框架容易受到各种反例的攻击。对此,罗伊·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事实上对它提出了一种“封闭-制备”的改进方案。对该方案的进一步阐发表明,对“倾向”的阐明应在保持反事实条件分析框架在形式上不变的情况下,将“倾向”奠定在反事实条件句所内蕴和表达的“组合”特征上。  相似文献   

15.
在休谟之后,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沿着休谟的道路,哲学家放弃了对因果必然性的追求,试图找到一种模型,能够最好地描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分析哲学中,主要产生了三个理论:概率因果论、INUS理论、反事实条件句理论。在分析日常语言中的因果陈述句时,INUS理论用充分条件关系和必要条件关系来定义因果关系,而充分条件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在逻辑上是清楚明白的。INUS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几乎没有。所以,介绍INUS理论的内容、并总结国际学术界对它的批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解释中,一旦数学完全被用于表征物理世界,它便不能同时扮演解释角色,因为扮演解释角色的将是它表征的物理事实。这种排斥关系挑战了数学扮演解释角色的可能性,因为哲学家指出,在很多数学在其中被认为发挥了解释作用的科学解释中,数学扮演的完全是表征角色,因此不可能同时发挥解释作用。本文对数学的解释角色进行了辩护,指出至少在北美蝉案例中,数学并未完全被用于表征,扮演表征角色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数学,另一部分则没有表征物理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因此是可能扮演解释角色的。更进一步,按照有关数学解释的反事实解释理论,本文认为没有起到表征作用的那一部分数学极可能发挥了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然选择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解释生物进化现象的核心机制。最近,福多构造了一个"先验论证"说明它不能对同延的性状作出区分。他宣称只有存在可以支持反事实句的生物学定律才能解决该问题。但是,他认为生物学中不存在这样的定律。索伯针锋相对地指出有关自然选择的数学生物学模型即是可以支持反事实句的定律。作者认为索伯的观点太强,我们仅需坚持"生物学模型可以支持反事实句"这一主张就可以反驳福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否定性事实问题一方面与真理符合论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又涉及到认知主体如何理解否定的问题,因而是逻辑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罗素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在逻辑原子主义时期,罗素认为没有否定性事实就无法解释肯定性假命题和否定性真命题,因此否定性事实是存在的。在转向中立一元论后,罗素将否定联结词转换为主体的认知状态,并认为包含"不"的判断语句的真值是由认知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的感觉所确定,因此否定性事实并不存在。当代学者巴克和杰戈对否定性事实的存在性提出了新的论证,这为批判地看待罗素在否定性事实问题上的思想转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刘易斯的因果性反事实条件分析是新休谟主义进路的典型代表,它试图通过引入"反事实条件"的模态范畴来弥补传统律则性理论的不足。然而,这一分析进路又产生了诸如可能世界的相似性、反事实条件依赖的时间箭头等新问题;本奈特、豪斯曼和霍维奇等人揭示了刘易斯的理论在这些问题上的根本困难。而这些困难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彻底抛弃休谟主义的因果性研究进路,转向因果实在论和实验的、操作的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20.
皮尔士提出的回溯推理是根据事实尝试性地提出理论假说,应用演绎推理从前提推出一些结论,作出预言,然后,根据实验来验证.如果预言得到实验的证实,那么,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一假说,把它转化为理论.回溯推理是一类独立的逻辑推理形式,其特点在于作出最佳解释.最佳解释推理要求具备一致性、简单性、类比性等特点.回溯推理在经济解释和经济学方法论中比归纳和演绎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