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这些流行的鲶绘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当时民众意识的窗口。1855年11月日本发生了大地震,7000多人丧命,至少有1.4万栋建筑物被摧毁,江户(现在的东京)变成了一片废墟,这就是著名的"安政地震"。震后不久,一系列匆忙印刷的有关地震的图画开始出现在日本的街头巷尾。在这些画作中,无一不出现了巨大的鲶鱼形象。  相似文献   

2.
人类在揭开地震之谜的过程中,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产生种种神话与传说。大约在12世纪,日本古历书上有所谓“地震虫”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书谈及鲶鱼与地震的关系时,认为大鲶鱼卧伏在地低下,背覆着日本的国土,当鲶鱼发怒时,就将尾巴和鳍动一动,于是造成了地震。中国古代对地震这  相似文献   

3.
10月23日,日本新发生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地震,震级里氏6.8级。这次地震使日本损失严重,造成几十人死亡,两千多人受伤,多处山体滑坡,住房倒塌,交通瘫痪。为什么日本是地震的重灾区和频发区?让我们关注日本的地理构造及日本人面对可能发生地震时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惧者生存     
一位精明的挪威船长,为了使娇贵的沙丁鱼不致于在运输途中死亡,以便卖个好价钱,在捕放沙丁鱼的鱼槽内放入了一些鲶鱼,沙丁鱼由于惧怕和躲避天敌鲶鱼的吞食,便一改懒得游动的习性而紧张地快速游动,结果激发了自身的活力,大多能活着返港.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惧者生存.……  相似文献   

5.
<正>公共电话亭外静静的长队,撤离的公路上没有人鸣笛,在避难所中吃一点点的食物却毫无怨言。在日本和中国的媒体上,我们之前看到的日本地震灾民就是如此"淡定"。但随着时间推移,日本人抢购食品、灾区出现偷窃、救灾行动缓慢的零星报道开始出现在别国媒体上。  相似文献   

6.
“吃人”地缝据史料记载,1692年牙买加地震时,地面出现了二三百条裂口。裂缝开处,有人被裂口生吞。随后,裂口复又闭合,把人活埋在里面。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时,地裂缝竟然活活吞没了一头牛,只留条牛尾巴在外面。更近的一次是1948年,日本福井地区在地震时,张开了一条地裂缝,一位妇女从稻田经过时,不幸失足坠入其内,当裂缝闭合时,她被挤夹身亡。当时这位妇女的死曾轰动全日本。其实,地面裂缝的发生,是地壳深处岩  相似文献   

7.
减震垫的出现是一种新理念,其在日本、美国等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早已被广泛运用,在我国一些城市也正在被推广,但在新疆还处在试点阶段.  相似文献   

8.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时,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到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损失的一种技术.目前很多国家如中国、日本和墨西哥等国家已经研发了针对特定工程、城市以及特定区域的地震预警系统.本文从地震预警原理、地震预警盲区、地震预警模式出发总结分析中国、日本和墨西哥的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目前地震预警的相关技术,包括观测台站的布局、地震烈度、地震观测系统和压电地震检波器等,最后指出了目前地震预警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未来的预警系统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来到日本,不论是在繁华的商业街区,还是在宁静的乡村,你都会看到许多关于温泉旅游和温泉疗养的广告,那迷人的原野和热气弥漫的温泉确实有很大的诱惑力,这时你才会理解温泉在日本人生活中有多么重要.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断裂带上,不但多火山,而且多温泉,火山与温泉同存,凡是有火山的地方,必定会有汩汩如注的温泉.日本人喜欢洗温泉,或与友朋结伴,或携家人同行,就像欧洲人蜂拥去海滨胜地一样.日本人洗温泉已有2000多年的传统了,温泉既有一定的医疗效果,又可以放松身心,获得一份潇洒和舒适.难怪在日本,温泉旅游一直是个热门,而且现在不仅日本人热衷温泉旅游,连外国游客也开始青睐它了.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几乎每天都有无害的小地震发生,日本人都习以为常了。然而,日本的地震科学家们却大不一样,他们日夜24小时值班,警惕地注视着各种地震测试仪表。据日本各地地震预报中心的记录表明,日本的地表压力正日益增加,可能会在今后的某一天增加到地壳所不能承受的极限而爆发地震。日本地震学家们推测,下次地震震级可达里氏8级。地点是在关东平原及其附近的地下,其中包括东京和与东京毗邻的东海地带以及西部的名古屋市等地区。时间是从现在起到今后20年内的任何时间。  相似文献   

11.
1968年,日本建造的第一座摩天大楼仅36层,高度150米.经过20年以后,日本的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其高层建筑高度已达300米.现在,日本又提出,21世纪要在东京建一座200层超级摩天大楼.因为日本是一地震频繁国,所以建筑必须结合地震控制技术,基于此.日本将此建筑称为“动力智能建筑(DIB)”.200层摩天大楼计划取名为“DIB-200”.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台风、火山,尤其是地震接连不断的发生,使日本人的防灾意识极强.日本的消防事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消防的任务越来越重,为了解决消防机构事务多,人员少的问题,日本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消防管理体制,消防委托管理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有毒物种     
笑闻 《青年科学》2010,(3):19-19
有毒鲶鱼比以前认为的更多 据最近的一份报告,目前已知的3000多种鲶鱼中,有大约半数有毒。根据密歇根大学进行的这项研究,这意味着有1250到1625种鲶鱼有毒。然而好消息是,它们的毒素毒性较弱,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没有危险。其他动物都是利用毒素捕猎或者杀死猎物,鲶鱼跟它们不同,这种动物分泌毒液只是为了自卫。  相似文献   

14.
对雌雄鲶鱼(Silurus asotus Linnaeus)肌肉和皮肤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雌鲶鱼肌肉和皮肤中粗蛋白的质量分数(19.57%、27.56%)均显著高于雄性(16.85%、26.34%,P<0.05),雌雄鲶鱼肌肉中水分的质量分数(79.77%、79.86%)显著高于皮肤(73.00%、73.50%,P<0.05),但雌雄鲶鱼肌肉之间、皮肤之间水分的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雌雄鲶鱼肌肉和皮肤均含有18种氨基酸,雌鲶鱼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的质量分数、风味氨基酸的质量分数(18.44%、7.81%、5.87%)显著高于雄鲶鱼(13.02%、5.33%、4.21%,P<0.05),雌鲶鱼皮肤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的质量分数、风味氨基酸的质量分数(27.81%、5.49%、14.03%)显著高于雄鲶鱼(22.66%、4.75%、10.63%,P<0.05).雌鲶鱼肌肉和皮肤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优于雄鲶鱼,表明雌鲶鱼较雄鲶鱼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15.
赵航 《科技潮》1998,(2):43-43
近年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地震,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我们无法避免这一自然现象,但可以减少它所带来的灾难。日本人川田嘉男发明了"FM 地震预测法",使我们得以于地震发生前三天预测到它。日本山梨县的八岳南麓天文台,台长川田嘉男,最近开发出一种"FM电波地震预测法"。该预测法对3级(Magnitlde 震级)以上的地震,可以提前1周预测震源(直径约250公里以内),提前3日预测出发生日期(误差仅1日左右)及规模(M±0.5)。其准确率高达90%以上。记者曾对1996年发生在日本的多次地震与用"FM 电波地震预测法"得出的预报进行了比较,结果竟惊人地对应,作为发现者的川田嘉男也因此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地震预警水平比较高,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误差.为了分析误差的大小及特征,通过引入人工社会(artificial societies,ARTISOC)智能技术,开发模拟了一种在各种地震发生条件下的误差分析方法,在既定观测条件下,针对各种发生状态,分析误差的变动范围及规律.利用日本地震观测网络的实际数据,计算出目前预警方法下其误差的变动范围及特征.该方法给出了误差分析的一种途径,为改善地震观测网络的布局和修正预警方法等措施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破坏,形成了大量的废弃地.对地震废弃地进行利用与更新是一项亟待探讨研究的重要任务.针对地震废弃地的成因和特点,提出了通过景观重塑的方式解决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的主张.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震废弃地在景观重塑中的利用方式和与其相适应的设计原则,即安全性原则、尊重原则、生态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同时对土壤、植被、地形、建筑、道路等自然及人工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具体的重塑策略,即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改造地震废弃地,尽量减少对场地强加的人为干扰.希望为灾区重建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对于岛国的日本人来说,地震、海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个民族早已培养出一种与之抗衡周旋的奇特能力。每次地震灾难之后,都能在废墟上迅速地恢复,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9.
鲍习中 《科技信息》2013,(12):318-318
针对目前学生学习高中物理遇到的常见现象和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迫使教学需寻求突破,而"鲶鱼效应"恰恰满足了当前教学的需求,为此结合具体实例探索出一种教学策略:挑选"鲶鱼"——培养"鲶鱼"——分类"沙丁鱼"——搭配两鱼——实施"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20.
孙阳 《科技资讯》2014,(10):200-201
国外的大坝抗震设计标准一直都是中国修订抗震设计标准的重要参考,但是对国外制定大坝抗震设计标准的历史和背景了解地并不全面,本文通过系统阐述分析日本的大坝抗震设计标准的成型、修订和完善的历程,帮助了解日本大坝抗震设计标准的变迁过程,以便得到更有价值的参考.日本非常重视地震的震损调研,积极吸取地震经验,日本的大坝抗震设计标准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制定了针对大规模地震下的大坝抗震安全评价指南,提出了大坝抗震设计的“2级地震加速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