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历史演进中的人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文明史前、农业文明、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四个阶段的人地关系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技术背景.提出当前信息革命时期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以知识经济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人地协调发展,彻底解决自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历史演进中的人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文明史前、农业文明、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四个阶段的人地关系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技术背景,提出当前信息革命时期的人地关系应当是 以知识经济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人地协调发展,彻底解决自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山东半岛是山东省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的地区.山东半岛当前的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演进状态,是历史时期不断积累的结果.是经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5个人地关系演进时期的叠加与继承.只有充分认识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演进状态,才能使未来的人地系统得以持续、协调地演进.  相似文献   

4.
对人地系统的演化、人地关系理论以及人地系统的前景等几方面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从系统理论出发,分析了喀斯特地区人地系统演化的复合性、非线性、动态性、确定性、可控性等基本特征。通过讨论推动该区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的信息动力学机制和价值引导机制,认为其持续发展的演化趋势也应遵循多级“S型”持续增长模式。并粗略描绘了其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工业机器人专利数据中的德温特手工代码,从频次强度与概念强度两方面构建高频词关联矩阵,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其各个时期阶段的技术主题结构演化。结果发现:工业机器人领域技术主题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时期,其结构显现出分散到集聚再到分散的变化;3个阶段时期的技术主题产生了变化但仍存在较大相似性,其中有6个完整德温特手工代码所表征的技术主题是3个阶段时期的共性技术主题,应时刻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经历了早第三纪裂陷沉降和晚期第三纪-第四纪后裂陷热沉降两个阶段。基本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裂陷作用旋回。早第三纪裂陷作用包括三个裂陷伸展期,它们分别相当于孔店级-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等三套地层的发育时期,各裂陷伸展期的构造运动学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反映在伸展构造样式的变化上,大致可归纳为由多米诺式正断层系统向铲式正断层系统、坡坪式正断层系统的演化序列及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系统向铲式正断层系统、坡坪式正断层系统的演化序列两个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气候演变史实,综述了气候变化或气候波动主要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基本影响。中国全新世可划分为早期增暖、中期温暖、晚期转冷三个阶段,其前两个阶段的明显暖湿性质对中华民族农业文明起源有举足轻重的沃土作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演化进程与暖湿期/冷干期的更替轮回息息相关,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的秦汉、隋唐、宋元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而战事不断、社会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晚唐及明清时期气候寒冷干燥。20世纪的中国全域气温增加趋势明显,降水量增减趋势不明朗;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总体影响是“利弊共存、弊大于利”。近40年来,全国气温波动中升高、降水区域分异加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是主要特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对社会进步提出了严峻挑战,但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良好机遇。总之,中国气候演变作用于社会发展以促进为主、阻碍为辅。  相似文献   

9.
科学解析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机理,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成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新时代“一带一路”与黄河流域国家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实施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科学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文梳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面临主要问题,解析黄土高原“三生”空间演化及其耦合特征,探讨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提出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范式和“土”字样带。通过黄河流域人地系统智能化模拟、高质量发展情景分析,揭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结构功能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阐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生态安全的关键因子及其驱动机制,为全面构建黄河流域资源能源节约与集约利用技术体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人地系统演替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人地系统演替的动力机制可以揭示人类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的根源及寻求人类调控自身行为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自然力、社会力是人地系统演替的动力.自然力和社会力的耦合控制导致不同时空条件下人地系统特殊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11.
经从宇宙自然的演化,到人类社会的诞生与发展,并从个人、人类社会及宇宙自然三者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九种相互作用关系的本源性研究,且作了属于或同类的归纳及无关的排除后,个人及人类社会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关系共涉及:物质、政治(制度)、精神、生态、人生五个方面,即五大文明领域。人类在对“五大文明”领域的正确认识和实践中,逐渐形成:自然、社会、人生、艺术、宗教、哲学六大科学与技术。六大科学与技术,由于不同人群与地域的区别,则往往因时因地甚至因人制宜地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独创性的五花八门而异彩纷呈的多样文化形态。因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其实就是五大文明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浙江学者蒋观云作为现代民俗学的先驱之一,是进化论学说的早期引进者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社会风俗的分析.他率先引进神话概念,并发表第一篇具有现代意义的神话学论文.总体而言,中国社会的衰败根源于农耕社会的主静保守风俗,鼓荡民性,培养刚性、强国新民是蒋观云风俗学说的重要内容;社会改造与学术研究相统一,西方人类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民俗观相统一,是蒋观云民俗观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农民职业教育市场化改革日益推进,这种"外逼式"强制性制度变迁呼唤政府加速职能转变,尽快形成与市场互补性要素配置体系。由于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除了受教育者个人和用人单位外,国家和社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时教育又是"准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国有化、公有制,投资巨大而且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一般民间投资兴趣不足,这就决定了政府是教育投资最大的主体,政府对教育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4.
论古代印度哈拉巴文明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拉巴文明是印度次大陆最早的文明,也是从前哈拉巴文化发展而来的,经历了农业村社阶段,并融合了其他文化的成份,城市国家表现出早期国家的特征,国家规模较小,政治制还带有氏族社会的残余,社会经济由城市经济,农业经济和边远地区的农业畜牧业经济三大部份组成,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哈拉巴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PRESD系统分析的方法和SPSS分析方法南充市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农业总体是可发展趋势,三区可持续发展顺序依次为顺庆区〈喜陵区〈高坪区,但三区在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社会四个子系统方面相差很大,发展极不平衡,作者通过对区域PRESD要素进行分析,为制订南充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台湾岛上东埔社布农人的主要作物,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由小米、水稻、番茄到茶的转变,不但具体呈现出其不同时代的社会性质,以及当地布农人如何在外在的历史客观条件中,经由原有hanido信仰与人观来理解、转变,乃至创造有关新作物的活动及其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透过以作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使我们得以超越传统与现代、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礼物经济与商品经济、为使用而生产与为交换而生产等二元对立观念的探讨之限制,而能进一步呈现出“经济与宗教的区隔和经济的独立自主性”如何浮现,以及“纯粹布农人社会如何消失”也调节了物质论与象征论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河池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2001~2005年河池市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业科教4大类共20个单项评价指标,构建河池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河池市2004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和2001~2005年河池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演变趋势.结果显示,2004年河池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较差,各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分层,农业可持续发展力强的县区少,大部分县区处于较差到恶劣的等级;2001~2005年河池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逐渐增强,但各要素的发展不均衡.建议加强农田水利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以提高河池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在从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和信息文明、生态文明过渡的重要转型期,不仅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会产生结构性变迁,也会在审美心理、审美文化和艺术样态方面发生质的改变,具体表现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职业文化、城乡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教育文化等领域及其艺术反映形式中.对不断萌生和变革中的当代社会文化作审美分析,以文化生态审美观念促进社会文化系统在巨变中保持要素互补、结构均衡、功能协调,实现文化生态平衡,会利于中国社会在快速转型中维持良性运作、稳态进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农业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趋向,即定性、定量、定位和定序分析相结合的应用农业地理研究;农业布局和农业区划研究的新重点;城郊农业的发展与合理布局;农业地理与政策探索;乡村经济和社会系统中的农业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复杂性和非线性是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进化中的显著特征。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以及哲学和科学史中的复杂系统,引入了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以解释在自然界和精神领域以及经济和社会中有相同原理的有序的形成。通过研究并开发一个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动态植物生态仿真系统平台来研究生态学领域内的一系列植物种群实例,可以更好地对复杂性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