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端粒酶是迄今为止最为广谱的肿瘤标志物,是一种良好的肿瘤检测和治疗的靶分子,曾报道了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 一个基因片段的表达和相应的抗体用于端粒酶及hTERT检测的研究,为了获得更多针对hTERT不同表位的抗体,根据hTERT的抗源性进一步选取了hTERT的数个片段来制备抗体,这里初步探讨了这些原片段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各种因素对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位于hTERT蛋白中部和C末端的片段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但位于N末端的片段在各种条件下均不能表达,另外,就选取的hTERT各片段而言,诱导条件的优化只能在量上提高表达的水平,不能决定片段是否表达,而密码偏好性,启动子强弱及mRNA二级结构的稳定性可能对片段的表达具有更大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是一种RNA依赖的逆转录酶,其激活是细胞永生化和肿瘤形成的关键步骤。在妇科肿瘤的发生过程中,端粒酶活性和hTERT的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具有相关性。端粒酶及其催化亚单位成为妇科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因此,抑制端粒酶活性有望成为妇科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研究肺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肺癌细胞株中端粒酶基因和抗凋亡基因bcl 2的关系 ,以期阐明端粒酶基因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抗凋亡基因对端粒酶的调控机理 .方法 采用TRAP ,RT PCR及LSAB的方法研究了 38例肺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肺癌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hTR ,hTERT及bcl 2的表达 .结果  82 .3%的肺癌组织及 3种肺癌细胞株均表达端粒酶阳性 ,而癌旁组织及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全为端粒酶阴性 .38例癌组织中 ,34例表达hTR(89.4 %) ,其中 9例hTR在肿瘤组织的表达比其相应的正常组织高 ,其bcl 2表达也较高 .36例表达hTERT(94 .7%) .而在相应的癌旁组织中 ,34例表达hTR ,但只有 3例表达hTERT(7.8%) ,且表达hTERT的 3例患者其癌旁组织的hTERT表达比其相应肿瘤组织低 .hTERT阳性的癌旁组织其bcl 2表达也高于hTERT阴性的癌旁组织 .肺癌细胞株中均有hTR和hTERT的表达 ,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只表达hTR .结论 肺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 ,说明端粒酶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hTE...  相似文献   

5.
已证明有84.7%的人类恶性肿瘤组织细胞中端粒酶表达异常增高.端粒酶的作用是合成染色体末端端粒重复序列维持染色体稳定及细胞永生化的关键因素.因此,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目前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核酶是一种具有内切酶活性的RNA分子,只要满足一定的空间结构就能定点切割RNA底物.切割端粒酶的核酶(简称为端粒酶核酶)主要针对端粒酶的两个亚单位hTR和hTERT抑制两基因的表达,降低端粒酶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hTERT的表达特性及意义。根据hTERT基因中与HLA-A2.1分子相关性较强的几个9mer肽段合成引物,通过RT-PCR技术分别对14例RCC组织和2例肿瘤细胞株进行了扩增,扩增片段大小为306bp(小片段)和1002bp(大片段),结果有13例癌肿组织表达hTERT基因小片段,1例组织不表达hTERT基因;Hela细胞和786-0肾腺癌细胞株均表达hTERT;对大片段进行克隆,酵母表达,构建了pPICZαA-hTERT重组表达载体和Pichia pastorisX33/hTERT酵母工程菌;SDS-PAGE电泳显示毕赤酵母能分泌表达39kD的目标蛋白。得出,大部分RCC肿瘤组织和细胞表达hTERTmRNA,而正常组织则不表达,提示hTERT可作为通用的抗肿瘤治疗尤其是免疫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7.
8.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hTERT、P53、PCNA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及正常淋巴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取自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NHL组织标本3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TERT、P53、PCNA的表达,并取正常淋巴结组织15例作对照。结果:NHL组织中hTERT、P53、PCNA阳性率分别为71%(25/35)、43%(15/35)和86%(30/35)。正常淋巴结组织依次为27%(4/15)、0%(0/15)和32%(6/15),NHL组hTERT、P53、PC2N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淋巴结组(P〈0.05)。NHL组hTERT、P53、PCNA在恶性程度高的组织中表达分别为100%、69%、100%,在恶性程度低的组织中分别为68%、21%、74%,P〈0.05。35例NHL组织hTERT与PCNA两者表达一致者(均阳性)25例,两基因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hTERT、P53、PCNA的表达率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并与病理分级之间有正相关性,hTERT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端粒酶特异性核酶对乳腺癌细胞MCF-7端粒酶活性、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RZ基因,构建人端粒酶锤头状核酶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hTERT-RZ,测序鉴定.提取MCF-7细胞总RNA,RT-PCR扩增靶基因的cDNA片段,插入载体pMD18-T并测序鉴定.将核酶重组体及hTERT载体体外转录,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z的切割活性.核酶载体转染乳腺癌细胞MCF-7,RT-PCR法检测核酶重组子转染效率及核酶转染细胞中hTERT mRNA的表达量,TRAP法测定细胞端粒酶活性,MTT法、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及凋亡.结果 测序表明peDNA3.1( )-hTERT-Rz和pMD18-T-hTERT构建成功.5%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体外转录出Rz和靶基因hTERT,Rz对靶基因hTERT具有切割活性.构建好的核酶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发现其潜伏期延长,对数生长期减缓,S期细胞比例降低,G1期细胞比例增高(P<0.01).端粒酶活性检测发现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结论 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特异性核酶对靶基因hTERT在体外和体内均有催化切割活性,该核酶在乳腺癌MCF-7细胞中抑制hTERT的表达和细胞增殖,为核酶应用于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新型工具酶.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的转录调控是端粒酶活性调节的关键步骤.实验分离和克隆了参与hTERT转录调控的转录因子COUP-TFII,分析了其对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的生物学效应,并分离和鉴定了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结果表明在以hTERT启动子为诱饵的酵母单杂交体系中,COUP-TFII可以与hTERT启动子结合;得到了纯度高达98%的COUP-TFII融合蛋白,并且其结合于hTERT启动子-201~ 35区段,抑制HeLa细胞端粒酶的活性:从HeLa细胞核蛋白中分离到了2种与COUP-TFII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研究初步揭示了COUP-TFII在细胞分化和肿瘤转化过程中的参与途径和调控机制,为开启以端粒酶为靶目标的肿瘤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构建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cDNA文库中,我们筛选到一个拷贝数最高,编码82个氨基酸的基因(命名为p9,wsv230).该基因被克隆到pGEX-2T载体中进行GST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的融合蛋白GST-P9用于制备特异的多克隆抗体.利用微阵列技术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该蛋白的转录水平及其在感染细胞内的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该基因为高丰度表达,推测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一个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VBGV)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与头颈肿瘤发展及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头颈恶性肿瘤、20例头颈良性肿瘤、16例头颈部无瘤组织石蜡标本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微血管密度(MVD).头颈恶性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及MVD明显高于头颈良性肿瘤及头颈无瘤组织(P<0.05),转移组比较非转移组高(P<0.05).此外,在头颈肿瘤的发展及转移中VEGF的表达及MVD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98,<0.05).VEGF与头颈肿瘤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VEGF的表达和MVD的增高对头颈肿瘤发展及转移有促进作用,其检测有可能作为头颈肿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为有效切割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为抑制端粒酶活性,设计合成了针对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的核酶基因htert RZ及htert-5'RZ,构建了核酶基因的体外转录和真核表达质粒,将核酶转染至肿瘤细胞中,均能抑制端酶活性,核酶heterRZ稳定转染细胞后,使细胞倍增时间长,但无明显细胞凋亡,因而,二种核酶可望成为有效的端粒酶抑制剂,用于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5.
利用虹膜图像固有的对称特性,提出了基于对称性的快速分形虹膜图像特征区域的压缩算法;通过虹膜图像特征区域边缘的定位,确定对称轴,然后对于一值域图像块,与其匹配的定义域块被限定在其对称区域中,从而可减少定义域块的搜索范围,加快分形编码速度,最终达到加速虹膜图像压缩目的。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降低溶瘤腺病毒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临床应用上的安全性,构建了一种双靶向溶瘤增殖型腺病毒AdCN103,以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代替野生型腺病毒E1A自身的启动子,同时在E1A区缺失保守区域CR2的24 bp.并将AdCN103与两种相应的单靶向溶瘤增殖型腺病毒AdCN101和AdCN102,以及野生型WtAd5相比较,通过MTT,结晶紫以及病毒子代复制实验,观察它们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杀伤性差异.结果表明,AdCN103只能严格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对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的杀伤性较野生型腺病毒及单靶向腺病毒都弱.实验证明AdCN103能作为新一代的安全的双靶向溶瘤腺病毒载体应用于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