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最近几年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第二版)审定和《英汉生物学大词典》的编撰,同时笔者编写了《蛋白质导论》一书。在这过程中,深感蛋白质定名是一个非常复杂、令人烦恼和困惑的事。  相似文献   

3.
根据参与翻译评审英汉信息技术标准及辞书的体验,本文总结出在译审规范与术语定名时应注意的12条规则--基于规范;直译首选;名实照应;力避既占;类、数一致;弃繁就简;体察词外;勿宽勿严;全面寻词;求助经典;并列术语同构;统一各术语元.每条规则都举出两三个实例,加以查证、剖析和评点.本文旨在探讨科技术语的翻译和定名规则,并希望有助于探索英汉人助机译或机助人译科技文献的定名与选词决策.  相似文献   

4.
1997年以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W.Keterle研究小组发现(W.Keterleetal.,Science,279,1005,1998),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原子产生的脉冲原子束是相干的,作为物质波,它们就像两束激光一样,会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  相似文献   

5.
一)Fulerenes一词仍无令人满意的中文译名,我们曾经建议采用“球碳”或“”的译名,下面先简述提出“球碳”为译名的理由。(1)Fulerenes只含碳元素,是石墨和金刚石的同素异形体,不是化合物,因此称其为“某某碳”是合情合理的。“某某碳”按汉...  相似文献   

6.
英汉科技翻译中的术语定名规则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参与翻译评审英汉信息技术标准及辞书的体验,本文总结出在译审规范与术语定名时应注意的12条规则——基于规范;直译首选;名实照应;力避既占;类、数一致;弃繁就简;体察词外;勿宽勿严;全面寻词;求助经典;并列术语同构;统一各术语元。每条规则都举出两三个实例,加以查证、剖析和评点。本文旨在探讨科技术语的翻译和定名规则,并希望有助于探索英汉人助机译或机助人译科技文献的定名与选词决策。  相似文献   

7.
Prion这一名词正式见于杂志是在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Prusiner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报道了他在研究羊疯痒病(Scrapie)中的发现,指出其病原与病毒的性质完全不同,认为此病原体是一种分子量很小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8.
Prion这一名词正式见于杂志是在 1 982年 ,美国加州大学Prusiner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文 ,报道了他在研究羊疯痒病 (Scrapie)中的发现 ,指出其病原与病毒的性质完全不同 ,认为此病原体是一种分子量很小的蛋白质。在文中Prusiner写道 :“由于这种引起羊疯痒病的因子与病毒、质粒及类病毒 (viroids)完全不同 ,建议用一个新的名词‘Prion’来命名这一感染性蛋白颗粒……”2 0年来 ,这个名词已被广泛接受 ,被认为是一类以脑神经元细胞空泡样变、淀粉样空斑、脑组织呈海绵状为特征 ,…  相似文献   

9.
文章深入归纳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颗粒物术语的演绎过程及主要国家、地区和组织颗粒物术语,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颗粒物术语建议: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颗粒物分别命名为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又分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英文名称分别为particulate matter(PM10)和particulate matter(PM2.5)。  相似文献   

10.
数词定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超小和超大的数字不断突破极限,常用的数词,尤其是超大的数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术语定名涵盖本族自生术语命名和语际术语译名。尽管术语定名贵在实践,但终需理论来指导。例示基于术语属性而构建科学性、简明性、规范性三大定名原则,旨在促成术语定名合理规范。  相似文献   

12.
光、光强度和光谱光(视)效率等是光学中的常用术语,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产生混用现象。文章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将这些术语规范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试论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评价人们公共卫生行动的框架,它与临床医疗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有所不同.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效用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互助原则以及相称性原则.这些基本伦理学原则构成公共卫生人员的初始义务,实际义务将在权衡各方价值和利益后确定.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几个世纪以来,化学物质逐渐被大量发现,目前已知的化合物就有几百万种,这样多的化学物质如何给予科学的定名,是摆在化学家面前的重要课题。189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制定了日内瓦原则,为化学系统命名奠定了基础。我国近代化学发展较迟,直到1934年当时的教育部才公布了《化学命名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化学命名文件。这个《原则》到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其间虽进行过多次修订,但大多数原则一直沿用至今。而化学术语应当如何制定?是根据汉语的内在规律,制定符合汉语习惯的命名方法,还是全部采用或部分采用外来语制定化学术语,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本文着重研讨化学术语的制定方法。二、化学术语的造字问题化学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使用的术语是对新事物概念地描述,一般不能用常见的词语所替代。而我国化学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制定了约200个左右化学新字,用来命名千百万种化学物质。这些新字包括105个元素名称和近百个词根字,解决了几百万个化合物名称的命名问题。词首字和介词,严格讲不属于化学新字,它们大都是汉语中的常见字,只是在化学命名中给这些常见字,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三、元素用字目前元素周期表中列出了109个元素的名称和符号,1至105号元素的名称都是独体汉字,从原子序数106号元素起就不再使用独体字作为名称,而称为“第×××号元素”。归纳起来元素名称用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使用固有的汉字金(Au)、银(Ag)、铜(Cu)、铁(Fe)、锡(Sn)、硫(S)等,这些元素用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如:《汉书·食货志》、《说文解字》、《神农本草经》等都有记载,它们的字形结构成为以后新元素名称的造字依据。(二)沿袭固有汉字制定的新元素名称元素固有汉字的造字方法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属于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因而给以后发现的新元素命名时,大体上按照这样的规律造新字。如: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均为金属,故形旁为金,声旁按国际通用名称谐音。砷(As)、硒(Se)、碲(Te)、碘(I),是非金属形旁为石,声旁也大多为谐音。(三)会意造字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旁合在一起表示一定的事物。氢、氯、氮、溴、碳等都属此类。“氢”表示一种最轻的气体,“氯”表示单质状态下是绿色的气体,“氮”表示空气中的氧被冲淡了。这些字中气字头是一个形旁,另外一个形旁是与文字所代表的意义有联系的字符,以上例子中取“轻”字中“圣”、“淡”字中“炎”、“绿”字中“录”作为形旁与气字头组成了“氢”、“氯”、“氮”。“溴”在通常状况下是棕红色液体,它的英文名(bromine)来自希腊文brōmos是恶臭的意思。“溴”字汉文订名从水从臭,是比较典型会意字。“碳”字也属会意字,碳元素的拉丁名称为Carbonium,来自“carbo”一词是煤的意思,故用“石”加“炭”而会意。(四)元素名称中造字比较特殊的例子“氧”曾叫“养气”,表示滋养之意。并根据会意法造过“”字,后因笔画繁杂,“”字演化为“氧”失去了会意的意义。“汞”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澒”(读汞)的读音,曾使用过“”字,后又将金字旁去掉直接使用“汞”字,是目前唯一没有“金”偏旁的金属元素名称。“硅”的拉丁名称silicium,来自“silex”一词是石头的意思,我国曾从音译为“矽”,后因“矽”与“硒”、“锡”同音易混,故将“矽”改为“硅”,“硅”字是由日本字“珪”演化借用而来。(五)借用古字在元素名称中,有些形声字如:钉(Ru)、钫(Fr)、铋(Bi)、钯(Pd)、钐(Sm)、铂(Pt)、镝(Dy)等,这些字在汉语古字里均可以找到,但作为元素用字,它们都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赋予了新的概念和读音。作为新的化学元素名称用字出现。四、化学介词化学介词是代表化合物中基本结构组分间互相结合关系的连缀词。在使用中当名称所反映的结构关系不会混淆时,介词可以省略。化学介词最重要的有8个:(1)“化”表示简单的化合,如原子与原子化合成分子或两个基之间的化合。(2)“代”①表示取代了母体化合物中氢原子。②表示硫(或硒、蹄)取代了化合物中的氧。③表示有机化合物中母体化合物碳原子上的氢被其它原子或基团所取代;硫原子置换了碳原子上的氧原子或置换了羧基碳原子上的氧原子。(3)“合”表示分子与分子,分子与离子相结合或加成产物命名时使用的介词。(4)“聚”表示相同或不相同分子聚合时使用的介词。(5)“缩”表示相同的分子之间失水、醇、氨等小分子而形成的化合物。(6)“并”表示两个或多个环系之间通过两位或多位相互结合而形成稠环所用的介词。(7)“联”表示相同的环系彼此间以单键或双键相联而形成的集合环所用的介词。(8)“杂”用于无特定名称的杂环、多环、螺环的杂环环系命名时所用的介词。以上8个介词用字均选自常用字而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在化学名词中以往不止此8个介词,尚有“络”、“替”、“换”、“取”、抱”、“逐”、“赶”等。后经过长期使用实践,一些意义相差不多,难辨易混或可用其它介词或符号、位次标记等所代替的介词被废止。这便使化学介词得以精简,易学易记,便于使用和交流。五、化学同音字汉语普通话共有1300多个音节,汉字字数如果按1万字计算,平均每个音节要负载7.5个字,这说明汉语同音字是无法避免的。在化学新字的制定过程中,尽量回避同音字,特别是元素同音字。目前使用的105个汉字,它们的读音如果相同,就要造成混乱”如:14号元素曾定名为“矽”(读夕)是合体谐音字,但与34号元素“硒”、50号元素“锡”等读音相同易混淆,1950年化学名词小组将“矽”改为“硅”(读归),“硒”与“锡”根据新华字典仍同音,为此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化学用字及读音”讨论会上,建议国家语委汉字正音委员会,将“锡”字按北京语音读席,就可以解决目前元素用字同音的矛盾。化学根词如“氨、胺与铵”,“氰与腈”,“肼与”,“胂与”,“膦与”等五组化学用字为避免同音,曾按四声加以区别,如:“氨”读安、“胺”读俺、“铵”读暗。但在长期使用中,很少有人按这个规则读音,因为在组成化合物或官能团的名称时,如氨气、氨基、苯胺、氯化胺,不会因为读音相同而产生误解。这类词与汉语中一般同音词是相同的,属同音异形词,如在一般汉语中“泛、饭、犯”和“生、升—笙”等在使用中都有严格的约定,比如说“吃饭”、“学生”不会有人使用泛或犯来代替“饭”,也不会用升和笙来代替“生”,否则就是错别字了。六、音译词和意译词(1)化学用字中,音译词占的比重较大,前面已经介绍的元素新字中,左形右声的合体字都属于音译词。化学根词用字大多也是音译词,如芳香烃的特定名称中,“苯”(benzene)读本、“萘”(naphthalene)读奈、“蒽”(anthracene)读恩、“菲”(phenanthrene)读非、“茚”(indene)读印、“薁”(azulene)读奥、“苊”(acenaphthylene)读厄、“芴”(fluorene)读勿、“苉”(picene)读匹、“苝”(perylene)读北、“芘”(pyrene)读比、“”(chrysene)读屈等。这些音译词都是单音词,而且就译音而言也是取外文名中的部分音节,并非全部音节的音译,使这些单音词构成的成千上万个化合物的名称,不致过分冗长。杂环母核的特定名称所创新字,多是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的多音词,其声旁则为外文名称的音译如:“噻吩”(thiophene)、“呋喃”(furan)、“吡喃”(pyran)、“吩嗪”(phenoxathin)、“吡咯”(pyrrole)、“咪唑”(imidazole)、“吡唑”(pyrazole)、“吡啶”(pyridine)、“哒嗪”(pyridazine)、“吲嗪”(indolizine)、“吲哚”(indole)、“吲唑”(indazole)、“嘌呤”(purine)、“喹嗪”(quinolizine)、“喹啉”(quinoline)、“酞嗪”(phthalazine)、“萘啶”(naphthyridine)、“喹喔啉”(quinoxaline)、“咔唑”(carbazole)、“咔啉”(carboline)、“菲啶”(phenanthridine)、吖啶(acridine)、“菲咯啉”(phenanthroline)、“吩嗪”(phenazine)、“噻唑”(thiazole)、“吩噻嗪”(phenothiazine)、“唑”(oxazole)、“吩嗪”(phenoxazine)以上这些名称都是来自外文名的译音。在订名时考虑了这一系列名词用字的一致性。如在化学结构中含氧原子用“”、含硫原子用“噻”、含氮六元双环一般用“喹”。另外,外文词尾“-zole”用“唑”、“-zine”用“嗪”、“-line”用“啉”、“-dine”用“啶”,这样的订名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和外文产生了有机联系,便于掌握。(2)外来词中的半译音半译意的词,严格讲第(1)项列出的单音词和多音词,已含有半译音半译意的性质。在元素名称造字时就已规定,元素单质在通常状况下,气态者偏旁从气;液态者从水;固态的金属元素从金;固态的非金属元素从石。化学词根用字中,如芳香族化合物一般从草字头、杂环化合物加口字旁来表示。化学用字里还有不少双音词,半译音半译意,如脂环母烃中“蒎烷”(pinane)、“烷”(thujane)、“葑烷”(fenchane)、“莰烷”(camphane)、“富司烷”(fuscane)等,这些名称中是前面为音译后面“烷”字为意译。另外,若根据物质来源命名则另有一套译意名称如:松节烷、侧柏烷、小茴香烷、樟烷……(3)在化合物名称用字中,还有一些是根据该化合物的形状译意的,如:冠醚、轮烯等。七、会意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旁合在一起表示一定的事物,叫会意字。元素用字中的会意字本文第三部分中已作了介绍,在化学根词用字中“羟”、“羰”、“羧”、“巯”也是按会意法造的新字。“羧”字是由氧和氢的形旁合在一起表示氢氧基,“羰”字是由氧和碳的形旁在一起表示碳氧基;“羟”字是由氧和酸的形旁合在一起表示含氧酸基;“巯”字是由氢和硫的形旁合在一起表示“氢硫基”,这几个字的读音一般是按组成的形旁字的切音读音,如:碳氧切音读汤,氢硫切音读球,氧酸切音读梭,其中“羟”字按氢氧切音应读抢,但习惯上读枪是个例外。有机化学中“烷”、“烯”、“炔”也属于会意字,形旁火表示烃类化台物,另一个形旁完、希、央分别表示链或环的饱和程度,“烷”指化合物中化合价全部得到满足,即碳—碳之间以单键相连,“烯”表示少一个氢原子,以双键连接,“炔”表示缺少两个氢原子,以三键相连。有机化学中化学根词用字较多,大部分是以偏旁会意,含氧化合物用酉字旁会意,如:醇、醛、酮、醚、酯、酐、酚、醌等;含氮化合物用月字旁会意,如:胺、肼、脒、胍、肟、腈、胩、脲等。这两组词除偏旁会意外,或假借或谐音,严格按照会意法造的新字并不多。磷、砷、锑的烃化物:膦、胂、,非金属的四价根:铵、、锍、、、均属于用会意法造的字。八、象形字象形造字是我国古文字的造字方法之一,但作为近代科学造字方法是不妥当的,特别是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微观的,用象形法造字不能充分表达出所指概念,因此,在1932年我国第一部化学命名法中就规定了不重象形的原则是完全正确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50年代化学曾创用了一个“甾”字,这是个典型的象形字,“甾”字下面的田字代表四个环,上面的三个角代表环上的三个支链,可谓用心良苦。这类化合物当时生物化学已经使用“固醇”,但出于想缩短名称,造了独体字“甾”,虽在化学中得到应用,因其字形怪异,难认难读,一直未被其它学科采纳。后有根据象形法造了一个“”(读音雷)字表示由四个环组成的化合物就没有推广开来。九、词首用字化合物名称之前加某词首用字来表示其不同的化合状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正、异、亚、次、高、过、全、新、伯、仲、叔、季等。这些字虽都属于常用字,但在化学命名中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些字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中还有不同的意义。如:“正”字在无机化学中表示在通常状态下较为常见的价态组成的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中表示直链烃以及官能团位于链烃末端的化合物。“亚”、“次”、“高”、“过”等,在无机化学中相对“正”字而言,比常见价态高的用“高”、“过”,比常见价态低的用“亚”、“次”。在有机化学中“亚”字表示一个化合物从形式上消除两个单价或一个双价的原子或基团,“次”字表示一个化合物,在形式上消除三个单价的原子或基团,不难看出这些词首用字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有着特定的内涵。再如:“伯”、“仲”、“叔”、“季”是汉语里序数词,而在有机化合物里用来表示链异构或碳原子不同取代程度的形容词,而“新”字又是专指具有叔丁基结构的链烃化合物。“全”字指链烃中的氢原子全部被另一种原子所取代而专用的词首字,如:全氟乙烯就是乙烯分子中的氢原子全部被氟原子所取代。词首用字在化学命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初学者往往因为对词首用字的含义了解不够,而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十、系统名和俗名化学物质有两种命名方法。一种是能完全地表达出化合物分子组成结构的名称,叫系统名,如:甲酸、乙烷、丁醛、氯化钠等。另一种是不能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化合物组成结构的名称叫做俗名,如:消石灰、石膏、芒硝、苏打、烧碱、升汞、阿托品、阿斯匹林等。上面几节介绍的都是制定系统名时所必需的条件,如把化学物质的基本构成部分各给予一个名称(包括:元素名称、根词等),然后把这些基本构成部分的名称通过相应的介词连接起来构成能反映化合物结构的系统名称。俗名的种类很多,商品名、工业名称、化学系统俗名、生化系统俗名及独立俗名都属俗名。(1)商名是商标名和商品名的总称,商标名带有注册商标性质,不属于化学命名中讨论的范畴,商品名是指具体的商品名称,有些商品名是由商标名演化而来,如我们常说的尼龙(Nylon)就是聚酰胺纤维的商品名,另外商店中出售的明矾、海波、胆矾等,药店出售的苯巴比妥、非那西丁、利眠宁、利血平等都是。(2)工业名称是按工业使用方法或作用取的俗名以便于使用,如:染料工业名称中的硫化棕、油溶黄、酸性绿等。(3)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俗名,在本文第六部分介绍的芳香烃母核和杂环母核的特定名称,都属于外文俗名的音译名,但在订名时考虑了音节的音译用字的代表性和一致性并与外文读音和化学结构产生一定联系,故属于系统俗名。生物化学中也是根据其含义选择某一种或数种特性为根据而分类制定了系统俗名,这些物质有的结构并不复杂(如:氨基酸),但大数结构复杂(如:维生素、激素、核酸、糖类等)或结构不明(如:蛋白质、酶等)。(4)独立俗名这是与系统俗名相对而言,这类俗名大多在初次发现时或此后由别人另取的不成一类的名称,它们的定名往往是根据来源、产地或外文俗名的音译名称,如:单宁、蚁酸、醋酸、胆碱等。这类名称中生物碱最多。如:adhatodine取自植物Adhatoda vasica,Adhatoda是鸭嘴花属,故将adhatodine定名为“鸭嘴花碱”。除以上介绍的系统名和俗名外还有一种简名。在制定简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能使简名与某系统名相混淆。如“磺胺”是“对氨基苯磺酰胺”的简称。它是磺胺类药物中最简单的一种,用它可以命名为数很多的磺胺类药物,大大缩短了这类衍生物的名称。十一、拼音化和借用语汉字的拼音化对汉语化学术语的制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建国初期就酝酿了文字改革,提出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化,并于1958年正式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对化学命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956年《光明日报》开辟专栏讨论化学名词如何整理和改革,当时不少化学家和语言文字专家发表了不少意见,出现了两种极不相同的认识,一种意见是忽视学科发展和文字改革有关的要求,另一种意见是无视化学命名原则是我国科学家近百年来心血的结晶,否认它的优点离开当时全国都在通用的现实,要求全盘拼音化。实践证明这两种意见都有偏颇。在这样大的社会环境下,从50年代到80年代这样长的时间里,对化学命名原则也提出了多种拼音化的修改方案,有的进一步提出直接吸收外国语作为“借用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1)全盘拼音化即废除现有的方块汉字命名方法,用汉语拼音字母按一定规则转写英文化学名词。(2)部分拼音化,对国内已通用的命名方法,用汉语拼音拼写,未定名者按(1)项办法转写。(3)采用“借用语”,选择一种较为通用的外文(如英文)的化学物质名称,直接使用,作为汉语中的“借用语”,并制定一些规则,按汉语拼音方案读音。综观上述方案,重要的一点是方块汉字能否为拼音文字所替代。近年来汉字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对汉字与拼音文字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研究,认为汉字与拼音文字各有其优缺点,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可独立使用,也便于辨别同音字,且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有利于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和使用不同方言地区人们的交流,但汉字本身也存在着字数繁多,结构复杂,其表音系统也欠完善,给学习和使用带来不便。拼音文字字母数量有限,拼音规则简易有规律,特别是在文字检索和信息处理上比较方便。由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汉字的优点正是拼音文字的缺点而汉字的缺点正是拼音文字的优点。另一方面汉语存在着多种方言,因而推广普通话是拼音化的先决条件,但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在没有取得广泛切实的成效以前,不可能考虑改用拼音文字。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和人们日常生活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仅化学单独将术语改用拼音文字是不利于交流和推广使用的。十二、海峡两岸化学命名的差异近年来海峡两岸科技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统一两岸的科技名词呼声很高,笔者对两岸的现行化学命名方法,做了初步探讨。海峡两岸生活着同根同源的炎黄子孙,由同样的文化传统所造就,特别是在30年代还遵循共同的命名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与台湾相互隔绝了近三十年,很少交往,随着科学的发展海峡两岸分别对化学命名原则不断地修订补充,两岸现行原则的差异亦在于此。(一)元素用字的差异:(1)1944年原则中包括92个元素,这些名称大部分是相同的,后来国际上将43、61、85、87号元素分别改订了名称,为与国际上命名相一致两岸化学家也相应进行了修订。(2)93号以后的元素名称是海峡两岸各自订名,虽有些相同,但不一致的名称较多。由以上列出的元素名称对照,可以看出锔、镄、钔、锘、铹两岸订名是一致的,其它不一致的也是同音或读音相近,但选用的声旁汉字不同,所用的造字方法均为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但由于汉语的文字丰富,同音字较多,因而选字的余地也大,再加上两岸的长期隔绝,才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如:99号元素的命名大陆也曾考虑过使用“”字,字虽能表示纪念爱因斯坦的意思,但在此前物理界已把“钍-230”(Ionium)订名为“”,故选用了“锿”字也避免了与85号元素“砹”同音。(3)简化字与繁体字,从50年代开始大陆提倡简化字。1953年,当时的化学名词小组就将使用频度很高的“醯”字因笔划繁多,读音又与“烯”字相同等原因,改为“酰”(读先);另外,“醣”与“糖”可以相通,没有造字的必要;“硷”与“鹼”均简化为“碱”在使用中并未造成误解;第14号元素“矽”因与“锡”、“硒”同音,后决定改“矽”为“硅”。(4)103号以后元素的命名:104号元素和105号元素大陆分别订名为“”(Rutherfordium)和“”(Hahnium),这两个名称是为纪念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Rutherford)和德国科学家哈恩(O·Hahn),由美国科学家订的名称。前苏联科学家曾将104号元素订名为Kurchatovium(),用来纪念前苏联科学家库尔查夫(I·Vasilevich Kurchatow),将105号元素称为Niels-bohrium(铍),以纪念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Bohr)。这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混乱,为解决这一争端,自1971年以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曾多次开会讨论,均未能解决。为此,该联合会无机化学组于1977年8月正式宣布以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命名100号以上元素的名称,终止用科学家的姓氏来命名新元素,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后发现的新元素的命名困难,并规定了新元素符号采用三个字母,以区别已往元素所采用的一个或两个字母的办法。具体办法是:0=nil、1=un、2=bi、3=tri、4=quad、5=pent、6=hex、7=sept、8=oct、9=enn,并规定新元素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在数字词头后均加词尾-ium,如:104号元素名称为unnilquadium。符号为Unq。故大陆106号元素以后的新元素也不再采用单音字命名,直接使用“106号元素”、“107号元素”……。(二)根词用字的差异大陆在历次修订命名原则中,考虑便于使用和学习,主张尽量少造新字。因此目前台湾命名中的“”、“”和“”“録”、“”等虽然与以前造字方法有沿续性,但考虑到可以用其它方法命名,就没有再造新字。芳烃化合物的特定名称中,“”和“芴”是1944年原则的定名,台湾化学家又分别定为“蒯”(chrysene)和“茀”(fluorene)与之并用。复杂的芳烃可视为苯环以相邻两个碳原子并合而成直长形分子,大陆用“并几苯”,台湾用“稠几苯”有着微小差异。芳烃环上的氢被烃基取代后的衍生物俗名,大陆没有另造独体新字,直接使用系统名如:异丙苯、二甲苯、对甲异丙苯。这些名称字数不多使用方便,没有另取俗名,台湾方面根据国际俗名音译定了“芡”(cumene)、“茬”(xylene)、“”(cymene)与系统名并行使用。杂环系的命名,除杂环母核的特定名称,如:噻吩、吡咯、咪唑、吲哚、嘧啶、嘌呤、喹啉、咔唑、吖啶等两岸使用相同的名称,对非特定名称的杂环及其衍生物,国际上有两种命名方法。第一种是“杂”字命名法,第二种是汉栖—魏德曼(Hantasch-Widman)系统命名法,大陆采用第一种,台湾使用第二种而且制订了大量的新汉字与外文的词头和同干相对应,现列出供参考:(三)新学科术语的差异近年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如:高分子化学、立体化学等学科中的术语订名两岸不一致的较为突出,现以高分子化学为例作一简单的对照:由以上两岸订名的对照可以看出,虽然这些名词在遣词用字上有所差异。但他们都能比较明确地表达所描述事物的内涵。形成了各自沿用的汉语同义词。两岸在化学名词术语中,既有同又有异,通过两岸化学家交往不断深入,相互了解,共同切磋,对某些订名有差异的名词展开讨论,逐步达到共识,共同制定出更为符合汉语规律和规范的化学术语,为繁荣中国的化学科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前言水产科学(Fishery Science)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包括资源、捕捞、养殖、加工、海洋、气象、渔机、仪器、渔船以及渔业环境等方面,涉及范围广。因此,水产科学的名词术语非常丰富。随着现代水产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名词术语逐步渗透到水产科学中来,使水产科学技术名词术语越来越丰富。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水产科学技术,发展我国的渔业术语学(Fishery Terminology),逐步形成和建立渔业术语标准化的基础上,推动我国水产科学的发展。本文着重对水产科学术语的编辑方法、科技名词译名和定名的原则作一些探讨。一、水产科技名词术语的特点水产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性强,概念繁多,统一名词术语,实现水产科学技术术语的规范化,是发展水产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工作。在渔业科学发展演变历史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组成的新的名词术语渗透到水产学科中来,这给翻译水产科技术语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英语水产科技术语中,应用了大量复合词汇,占科技术语的95%。由于不同的搭配组合,其含义完全不同。复合词组构成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1.形容词+名词artificial culture 人工培养,人工养殖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人工授精,人工施肥artificial hybridization 人工杂交artificial propagation 人工繁殖experimental biology 实验生物学2.形容词+动名词artificial hatching 人工孵化artificial ripening 人工催熟artificial feeding 人工投饵artificial seeding 人工采苗artificial drying 人工干燥artificial smoking 人工熏制3.名词+动名词fish farming 鱼类养殖fish finding 探鱼fish tagging 鱼类标志放流fish utilizing 鱼类利用fish processing 鱼类加工fish searching 鱼群侦察4.名词+名词stock assessment 资源评估fishery regulation 渔业法规fish microbiology 鱼类微生物学fish yield 鱼产量gilllamella 鳃小瓣5.动名词+名词fishing method 渔法fishing season 渔汛fishing vessel 渔船fishing port 渔港fishing index 渔捞指数fishing lamp 集鱼灯6.合成词两个或多个词的全部或部分构成合成词。mariculture(=marine culture) 海水养殖bioenergetics(=biological energetics) 生物能量学ecosystem(=ecological system) 生态系统automonitor(=automatic monitor) 自动监测器aquafarm(=aquatic farm) 海中牧场biodynamics(=biological dynamics) 生物动力学bioengineering(=biological engineering) 生物工程学bioelectronics(=biological electronics) 生物电子学7.利用特定词头、词尾构成新词:词头构成许多新词。multispecies 多品种microsporocarp 小孢子果microspectrometer 显微分光计polygene 多基因postlarva 后期仔鱼prelarva 前期仔鱼proactinomycin 原放线菌素词尾-sis构成许多新词。ichthyophthiriasis 小瓜虫病ichthyophonosis 鱼醉病gyrodactyliasis 三代虫病stigmatosis 打印病costiasis 口丝虫病cytolysis 胞溶immunodiagnosis 免疫诊断erythrolysis 红细胞溶解从以上不难看出,词头、词尾组成的科技术语均有固定的搭配规律。由于不同词头、词尾的搭配,大大地丰富了水产科技术语。特别是翻译时要仔细分析研究这类术语的使用领域,才不致于造成误译。二、译名准则科学技术术语的翻译准则是什么?至今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清末翻译家严复先生提出过“信、达、雅”的标准,严复对“信、达、雅”的解释虽有缺陷,但他提出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文献翻译的客观规律,而且简明扼要,易被我国广大科技翻译工作者所接受。笔者认为,除了采纳严复的翻译原则外,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准则。所谓“科学性”是指译名准确无误地表达原词含义。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表达原词(术语)的真正含义,而不是原词的字面含义。“实用性”则是要求译名、定名简明易懂,便于使用。译名或定名为达到“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目的,要求译名或定名者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科技术语学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文字水平。因此,在译名、定名时,又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弄清词义译名准确的前提是要透彻地了解每条术语的真实含义,绝对不能从字面上进行翻译、定名,同一个词汇,在不同专业、不同场合使用时可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比如:artificial fertization这个复合词汇在水产养殖专业文献中经常碰见,为“人工施肥”。倘若在人工繁殖文献中出现,它的含义指“人工授精”。在水产科技文献中涉及生物种类的地方名很多,有些论文报道一个养殖对象或开发利用对象,往往只反映某个对象的地方名,无拉丁学名。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轻易进行译名,更不能以地方名来进行定名,必须查找它相应的拉丁学名,然后按拉丁学名,根据描述的生物形态特征进行定名才是正确的。比如Bighead,从字面译意指“大头鱼”,实际上应译为鳙鱼。类似这些词目很多,因此在译名时,必须注意相应的学名。2.译名,定名应表义确切、简明实用、兼顾传统习惯专业性术语的专业性特别强,每一个专门科技术语,必须符合专业的特点。同一个词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词义却完全不同。比如gear,在机械专业中,它的真正含义指齿轮,器具等;可是在水产捕捞专业中,它的真正含义指渔具。又如food,它在水产养殖专业文献中,应译为饲料,但由于习惯沿用饵料一词。因此,在译名、定名时,也要照顾到习惯用法,根据原文上下文含义,可以考虑饲料和饵料两词兼用。3.遵从副科服从主科的原则为了全国科技术语的统一,根据应用学科术语的定名应服从基础理论学科定名的原则,尽量使水产学科词汇与其它相接近的学科如生物科学术语相统一。并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术语为准。4.直译和意译灵活应用科学技术术语译名,应尽可能做到“对等翻译”。在译名、定名时,尽可能做到照顾原文的基本含义。所谓直译,笔者认为,在准确翻译词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直译,倘若实在不能反映原意时,应以意译为宜。比如在水产资源学中经常碰到这样一个复合词组fish school,但这样一个词组绝对不能直译,不能从字面上直译为“鱼学校”,这样译名,使人莫明其妙。因此,碰到这类专用名词术语,一定要懂专业,意译为“鱼群”,倘若不懂水产资源学这个专业,就不能确切的进行译名、定名。三、关于定名原则科技术语的译名和定名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概念。译名是把汉语以外的文字构成的术语译成汉文术语供读者使用,而定名是对科技术语给予确切的名称。名称可以是来自外文译成的汉文,也可取自汉语原有的名称。二者尽管有区别,但是又有密切联系,特别是一些源于国外新技术的译名,就可以取其恰当译名作为定名,为国家科技术语规范化打下基础。倘若外文专门术语有多种表达,如Aquaculture,Culture,Farming等约有五六种同义术语,在译名中,不可避免地有多种译名,就应其中选择一个准确、科学、实用的译名作为定名名,便于国内科技名词术语标准化。四、关于海峡两岸水产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定名的建议近几年来,海峡两岸水产专家加强了往来,在接触中,发现名词术语有很多的差异,有必要进行统一定名的研究工作。这几年,笔者因受台湾《现代渔业》、(养鱼世界》杂志的邀请,开辟水产科技专用名词术语专栏,连续出版了十几期,估计刊登了2000多条名词术语。笔者认为绝大多数科技名词术语是可以统一的,少数名词、名称不统一,所占整个名词术语比例不是太高。特别是鱼名,一些养殖对象,定名不大一样,但拉丁学名是一样的。倘若对水产科学名词术语进行审定,可组成海峡两岸的水产专家,组织一个水产专业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共同来进行审定,否则他搞他的,我们搞我们的,这样搞出来的水产科技专用名词术语不统一,影响海峡两岸水产科学术语工作的交流。本人建议:第一步:组织海峡两岸水产专家把大陆、台湾的水产名词收集起来加以对照;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定名。  相似文献   

16.
以清末民初、民国、现代三个时期的代表作《海国图志》、民国《辞海》《国语辞典》、2009版《辞海》中科技名词为研究对象,从构词的内部形式的视角探讨近现代科技名词的历时变化。论述科技名词内部形式的定义、与理据的关系及其分类;总结出在其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外国自然科学家姓名的译法,和外国人名一样,原则上应是音译。原因比较简单,这是由于姓名是供人称呼,只要用一定的音表达出来就行了。但是事实上,外国人名中个别的词是有一定含义的,如表示辈分(代的顺序)的,长幼的,爵号的,等等。同时我国汉字又是绝大多数表意的,译名时不可能全用非表意的汉字,结果,译者的目的虽然是音译,而事实上往往被理解为一定程度表意的。况且我国与外国自然科学的交流已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有的外国自然科学家且早已到我国来访,甚至有的长期参加工作,因而对他们的译名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许多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了。当然,有的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规范化(或标准化),只可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又因为有许多非英美国家的人名常常通过第三国文字(一般用英文或日文)转译为汉文,也有一定程度的走样,因而翻译界提出了名从主人的原则。此外,在翻译时,原则上以音译为主,但偶而采用意译、形译或混合译法也是有的。所以人名的译法方法很多,而科学家虽只占一般人名中的一小部分,但译法也是五花八门,样样俱全的了。我对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的看法是:首先要把已定形且已普遍沿用的汉名,如牛顿、居里、爱迪生……等,划为约定俗成类,予以肯定,同时希望以后不再有名词列入此类中。至于不符名从主人原则的少数译名,也可归入此类。今后要译外国自然科学家的名,要先了解其原名,实现“名从主人”,然后才予翻译。翻译的原则是音译法,而且是同名同译。不过,过去已经有了译名的,怎么办?我的看法是:已有而不符新规定的译名作为约定俗成,对第二个人就要新译(音译),这是参照外国地名的译法而提出来的。例如英国的Cambridge已译为“剑桥”,而美国的Cambridge则译为“坎布里奇”。当然,这一方法可能会出现例外。假使第一个人名译名后若干年又出现他的亲属,怎么办?是否译为异名,值得考虑。对于这一情况,我看把旁系亲属译为异名未始不可,至于直系亲属,仍以译为同名为宜。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原则上采用音译法,但对于日本人名,只要这位科学家原名有汉字的,就要采用形译法,即搬过来用就行了。但少数日本人以汉字为姓、日文假名为名,这些人的名只可以音译了。这一方法还可适用于以日造汉字为姓名的科学家,译名时不必另造汉字。这样一来,日本科学家的译名会出现汉字形译(搬用)和音译混合的形式,但因为日本人名本身就有汉字和日文假名混合的形式,所以对我们的混合译法是无可非议的了。采用音译法时,我想原则上要按文种列译音表,但表中对某些字母不同的几种发音,则要按发音情况而分别译出,并予注明。表中的汉字要尽量采用常用汉字,但要避免用具有普通含义而又便于搭配的字,例如Handel不要译为“汉的儿”。此外,不可用古汉字,不创新汉字,也要避免使用近期内新造科技用字,如“氧”、“焓”…等。采用音译法,有一个最易出现的难题,即多少个汉字与一个外文音节相对应。汉文是简单的单音节字,而外文一个音节往往在简单音节上增加一个或几个辅音。对于后者,有人主张尽量增加音节而译成汉字,但也有人主张尽量删去不译。我看原则上在辅音字母数较多而发音很低(不重要)的音则予删去,例如气象学家Hildebrandson希尔德布兰德逊,其中有加重点(.)的字(字母)可以略去不译。最后,希望大家本着互相谦让的原则,对自己熟悉的译名又有愿予割爱的精神,共同把协调工作搞得更好。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85年4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通过的两个条例的规定和大会精神,中国土壤学会即进行筹备,经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商定,于6月在南京正式成立土壤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暨召开第一次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委员会由全国土壤学界代表不同专业的21名专家学者组成。第一次审定会议前,筹备组进行了较充分的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初步提出了一个土壤学名词讨论稿,供代表讨论时参考。鉴于近代土壤学涉及的分支学科和名词范围较广,一致认为宜设立若干与中国土壤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相应的小组开展活动。先按各审定小组收词、定词,然后由委员会汇总、讨论、筛选、增补和定词。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86年5月召开第二次审定工作会议。根据汇总的讨论稿筛选出土壤学基本词1690条,增补46条,共审定1736条,占讨论稿名词数的47.3%。其中加注释的为109条。定为土壤学名词草案,打印寄送全国有关土壤学家和兄弟分委员会进一步审议、征集意见。委员会将全部反馈的意见进行逐条整理、汇总。于1986年12月召开第三次审定会议。经过委员们的反复推敲和充分讨论,本着收词原则,最后审定1626条作为土壤学第一批基本名词,其中加注78条。通过两年多的工作,我们有下列点滴体会和改进意见,今提出供参考。一、点滴体会(1)明确名词审定的意义和指导思想土壤学名词审定具有较好的基础。早在30年代,老一辈的土壤学家就对名词的统一作了大量工作。建国后又陆续多次出版英汉和俄汉土壤学词汇。198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又增订了约有3万词条的英汉土壤学词汇,作为工具书即将出版。因此,对土壤学名词的收集和审定已有较好基础。但在分委员会成立之初,由于对名词审定的意义和指导思想并不很明确,多数委员仍将其与编词典联系在一起。通过学习两个条例和反复讨论,使我们的认识从“编词典”的思想转到“从事名词的审定和统一”的正确指导思想。大家有了共同语言,对提高收词质量和加快审定步骤起到重要作用。(2)确定收词原则加快审定速度指导思想明确后即讨论土壤学名词审定范围和原则,经过两次审定会议的讨论,共同明确了几条审定原则:1)收集土壤学的基本名词为主,对土壤学中虽常用,但明显属于其他学科的名词不予审定。2)与其他学科交叉,但主学科归属仍不太明确的名词暂不收入,留待第二批名词审定时商定解决。3)涵意暂不明确或定义有争议的名词暂不审定。4)有明显区域性、本国尚未通用的名词暂不收入。5)名词应尽量反映当代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对一些新概念和易混淆的名词加注简明的定义性的释文。6)对同义词,只审定一个常用的基本词。7)基本名词中的某些细分名词,用字串解决。如植物营养中的有效磷、钾、钼……等名词,定义为有效养分,以包括所有的有效营养元素名词。8)在基本名词范围内订名应求统一,例如与factor有关的名词,在土壤学名词中存在××因素或××因子两种。经讨论认为统一用“因子”较好。原则确定后,就需抓紧时间推进工作。因为土壤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全部成员都是业余从事这项工作的,不少委员身兼数职,本职工作十分繁忙。因此,委员会要求名委员在保证收词质量的基础上,尽量抓紧工作,否则一拖可能达数年亦完不了任务。(3)多层次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土壤学涉及的面较广,与农、林、牧、水利、地理、环境和生态等学科关系密切。中国土壤学会的会员近万,各方面的专家都有。只由21人组成的班子进行名词审定,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审定名词的最终目的是要被最广泛接受和应用。仅少数人作出的规定,能否为广大土壤工作者采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此,委员会决定第二次会议上确定的名词草案进行多层次广泛征集意见。分三个层次寄发:(1)土壤学界的老前辈,他们早在30年代就从事土壤学名词的统一工作,德高望重。(2)中国土壤学会现任理事,他们代表着当前土壤学界最活跃的部分,工作经验丰富,对本人所参与的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3)有关自然科学名词分委员会。共寄出107份“草案”,一个半月内收到79份回复,回收率高达74%,意见和建议638条。说明国内土壤学工作者和兄弟分委员会对名词审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4)委员会的年龄结构较好,是一个实干班子委员会21个成员中有德高望重、土壤学知识和工作经验丰富的年龄在65岁以上的土壤学家4人,占19%,在土壤学各学科领域具有相当水平和影响的55-65岁间的专家教授共12人,占57%;年龄相对较轻,在55岁以下的土壤学专家5人,占24%。因此,是一个以中老年为主的班子,他们都亲自收词,并广泛与周围同行接触、讨论,尊重老科学家意见,倾听后起之秀的建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讨论中条条框框较少,固执己见不多,学术气氛活跃。二、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1.由于委员的代表面尚不够广,收词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涉及本学科领域的土壤分析测试和土壤遥感技术方面的词条基本未收入。个别委员因工作繁忙,影响了某些领域的基本词条的收集和审定。这些均有待审定第二批名词时弥补。2.由于委员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并各自都有许多工作。虽然每次召开审定会议的时间都事先商定及预发通知,但在开会时委员仍不能全部参加,第一次审定会,参加委员刚过半数;第二次会议亦有不少委员因事未能出席会议。只有第三次审定会议除两位委员没参加外,其他都出席了,这次讨论的气氛也最好。由于有的委员没有参加全过程,对前后讨论情况衔接不起,影响讨论时的共同理解。看来,根据土壤工作者野外工作较多的特点,会议时间安排在年底或年初较妥。3.结合学会的专业活动而开展工作不够只有土壤侵蚀和土壤生物组的土壤微生物部份两个审定小组结合学会的专业学术活动对所收集的名词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效果很好。其他审定小组由于在此期间没有相应的专业学术活动,所以都是采用通信方式进行收词或征集意见。看来,应尽量利用学会举行的专业学术活动开展名词审定工作。4.组织工作欠完善虽然在第1、2次审定会议上准备了一些必备的工具书或参考书,但在第3次审定会议时,组织会议的未能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影响对少数名词的英译审定,只能留为待查。今后会议,特别是最后一次审定会议应准备充分的参考资料,以利及时审定。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工程论辩既是促进工程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窥工程活动存在问题的有效媒介。因此考察工程论辩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保障工程论辩的科学有效开展实属必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水坝工程论辩此起彼伏,挺坝派与反对派针锋相对,在各种场合、利用多种渠道针锋相对、各抒己见,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本文力求概括当前我国水坝工程论辩的一般进展,并对论辩中存在的方法论之争和价值论之争这两个典型特征进行了剖析,指出其中暴露出的我国工程论辩中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改善我国工程论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二百年间小行星发现总数稳步增加和高倍增长从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1746~1826)利用光学望远镜在目视巡天时发现第1个小行星算起,到2005年初的二百多年间,已记录在案的小行星的总数超过50万个。从小行星星表刊载的星数的增长资料(见表1),能够反映出天文观测技术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和发展。19世纪上半叶,天文学家唯一的最有效的观天手段是通过折射或反射望远镜用肉眼巡视。发现最初4个小行星共经历了近半个世纪。19世纪下半叶,天文观测中引进照相方法,小行星的发现效率大增,到20世纪初,已知总数达到450个。这个增长速率一直持续了近百年。到了20世纪90年代,天文实测进入数字化时代,电荷耦合器件(CCD)作为天体辐射接收器件全面取代了天文照相底片。1994年组建的国际小行星检测网站在巡天观测活动中已全程用计算机程控操作,结果是逐年以万计的发现率持续增长。在天文学中,所有记录在案的天体,无论是太阳系天体、恒星、双星、星团和星云、不同波段的辐射源,还是各种类型的河外天体,都各有专名和不同的命名法。那么,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国际上的?中国的?我国和国际又如何接轨的?早期的命名传统——仙女族群在西方,除太阳和月亮外,以神话中的神灵命名行星,分别给木星、火星、金星、土星和水星冠以主神(Jupiter)、战神(Mars)、爱神(Venus)、农神(Saturn)和信使之神(Mercury)之名。望远镜发明后,发现的3个行星也按自古传承的传统为它们取名: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和冥王星(Pluto)。17世纪以来陆续发现的行星的卫星也遵循古例,冠以与各自从属的行星神灵有关的小精灵之名,例如,火卫二(Deimos)、木卫四(Callisto)、土卫六(Titan)、天卫五(Miranda)、海卫一(Triton)和冥卫(Charon)。第一个小行星发现后,再一次沿用传统以神话中的神灵为之命名,小行星1号(Ceres),这是一个主管五谷杂粮的女性小神灵。随后发现的3个,也缘例照办:2(Pallas)、3(Juno)和4(Vesta),也都是女神仙。从此,每一个小行星都有两个名称,一个是小行星总表的数字序号,另一个是以女性神灵称谓的专名。这个约定就成为19世纪天文学家遵循的小行星命名规则,而专名的命名权属发现者或发现者所在的天文台。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Wylie Alexander)将当时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1792~1871)的Outlines of Astronomy(《天文学纲要》)引入中国。这是一本天文学名著,讲述直到19世纪40年代末的天文学最新成就。自1849年问世,曾多次再版,并译成多国文字。伟烈亚力和清代知名学者李善兰(1811~1882)合作共译该书,中译本取名《谈天》,于1859年出版。原著成书时,发现的小行星有10个。当《谈天》完成译稿时,发现数已增至57个。《谈天》的再版本,附有一个到1871年止的载入116个小行星的总表。李善兰在为这些小行星确定中文名称时,不采用较为便捷的音译,而是意译。因为音译不仅与汉语化的大行星的名称(如木星、金星)不协调,与李善兰已采用的卫星的命名法(如,木卫四、土卫六)也不谐调,对于不熟悉西方古代神话中诸多神仙之名的中国读者也极不方便。意译小行星专名并非易举,与音译法相比,显然是一条更为艰辛的途径。首先由熟悉神话掌故的传教士描述已作为小行星专名的神话人物的身世、特征、专长、职责等等,再由文化底蕴深厚的学者李善兰选配恰如其分的汉文名。例如,小行星(1)谷神星、(2)智神星、(3)婚神星、(4)灶神星、(7)虹神星(Iris)、(8)花神星(Flora)、(21)司琴星(Lutetia)、(31)丽神星(Euphrosyne)、(45)香女星(Eugenia)、(78)月神星(Diana)、(91)河神星(Aegina)、(97)纺神星(Klotho)、(104)伴女星(Klymene)、(112)祭神星(Iphigenia)。《谈天》编译的载有116个中文专名的小行星总表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也是对外文天文学名词汉语化的成功尝试。《谈天》所首创的小行星专名已成为重要的天文文献,其中大都沿用至今。19世纪末的命名规则——从仙境到人间由于照相巡天的运用,发现的小行星总数较快地达到300个,可供天文学家选用的神话人物名称数目日渐稀少,显得不敷应用。经国际天文界协商,命名范围从天上仙境扩展到地上人间,可以用国家、地域、城市、人物等作为专名,但仍遵循以阴性名词命名的规定。例如表2:对于阳性人名、地名、物名等,则加上阴性的词尾使之阴性化。例如表3:对中国人来说,要特别加以注意,且莫一律按字面音译,不然会弄出笑话。例如,小行星(508)是“普林西顿”,不能译成“普林西托尼娅”;小行星(1034)是“莫扎特”,不能译成“莫扎提娅”;小行星(1192)是“三棱镜”,不能译成“普丽兹玛”。命名法则的进一步开放20世纪中叶,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0专业委员会终于突破小行星专名女性化的规定,不再要求将阳性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等加上阴性词尾。从此,在小行星专名的族群中不仅有保持原词原貌的人物(历代名人、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历届国际天文联合会的主席、文学家、音乐家、歌剧和戏曲中的角色、有命名权者题献的人物等等)、事物(天文台站、天文仪器、学府、科学院、学术机构和团体、重大事件、纪念日和周年纪等等),还有国家、省名、州名、城镇、村落、山峦、河川、湖海、动物、古生物、花草、鱼虫,真是蔚为大观。例如表4:此外,已有50多个中国的省市落户天上小行星带。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命名新法小行星的编号和命名由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行星中心(MPC)主持。1995年确认的统一格式是每一个小行星有暂定编号、永久编号和专名共3种称谓。其中的暂定编号的内涵往往令不明其详者感到困惑,其实一点即破,并不神秘。暂定编号由发现年份、发现月份的上半月或下半月,以及该半个月的发现的顺序号共3部分组成:发现年份用4个数字表示,如1999、2002、2005。发现月份用从A到Y中的24个字母表示,字母I不用。A表示1月上半月、D是2月下半月、J是5月上半月、Q是8月下半月、T是10月上半月、Y是12月下半月。顺序号用从A到Z中的25个字母代表从1到25个数字,字母I不用。A是第1个、H是第8个、L是第11个、Z是第25个。25以上则用字母加上数字,如A1是26、B1是27、Z1是50。例如:暂定编号1994FW表示该小行星是1994年3月下半月发现的第22个;编号1997CD1表示1997年2月上半月发现的第29个;编号2004VF8表示2004年11月上半月发现的第206个。到2005年初,已有暂定编号的小行星超过50万个。当一个小行星有不少于4次回归期间的观测资料,又有较为精确的轨道数据时,国际小行星中心即授予一个永久编号,用数字表示。例如,第433号、第3789号。如今已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超过96000个。当一个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后,发现它的天文学家或天文台站即得到专名的命名权。到2005年初,已有专名的小行星约12000个。* 李竞研究员是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