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法和循环伏安法等方法研究了铜(Ⅱ)配合物[Cu(phen)(BIP)](ClO4)2(phen = 1,10邻菲咯啉;BIP = 2(3′,4′亚甲二氧基苯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小牛胸腺DNA (CTDNA) 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为插入方式,与DNA的键合常数为106×105 L·mol-1  相似文献   

2.
本文合成了4个三核配合物:[Cu_3(phth)_2(phen)_3](ClO_4)_2(1),[Cu_3(phth)_2(NO_2-phen)_3](ClO_4)_2(2),[Ni_3(phth)_2(phen)_3](ClO_4)_3(3)和[Ni_3(phth)_2(NO_2-phen)_3](ClO_4)_2(4)(phth=邻苯二甲酸根,phen=1,10-菲咯啉.NO_2-phen=5-硝基-1,10-菲咯啉).根据元素分析、红外、电子光谱、电导及磁矩的数据,推断这些配合物是以邻苯二甲酸根为桥的三核配合物.已研究在4~300K范围内配合物(2)的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交换积分J=—3.82cm~(-1).这表示在金属离子之间有一个弱的反铁磁自旋变换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法和循环伏安法等方法研究了铜(Ⅱ)配合物[Cu(phen)(BIP)](ClO_4)_2(phen = 1,10-邻菲咯啉;BIP = 2-(3′,4′-亚甲二氧基苯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小牛胸腺DNA (CT-DNA) 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为插入方式,与DNA的键合常数为1.06×10~5 L·mol~(-1).  相似文献   

4.
从双[(2-二苯膦基)苯基]醚、1,2-双(二苯膦)甲烷配体出发,利用一步法合成了两个新颖的铜(I)配合物[Cu(POP)(C16H6N6)]Br(1)和[Cu2(dppm)2(bphen)2](CF3SO3)2(2)(POP=双[(2-二苯膦基)苯基]醚;C16H6N6=吡唑并[2,3-F][1,10]菲啰啉-2,3-二腈;dppm=1,2-双(二苯膦)甲烷;bphen=4,7-二苯基-1,10-菲啰啉)。并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和光致发光性质研究。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2是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在配合物1中Cu(I)与POP和C16H6N6配体螯合,每个Cu(I)分别与POP中的两个磷原子、C16H6N6中的两个氮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四面体结构。而在配合物2中,dppm通过两个P原子桥连两个Cu(I)形成双核配合物。两个配合物在室温下均发绿光,表现出较强的荧光发射性能,发射光谱峰分别位于537和527 nm。配合物1和2的发射峰均归因于金属到配体的荷移跃迁(MLCT)。  相似文献   

5.
通过微波辐射加热方式,快速合成了一种新型多吡啶钴功能配合物[Co(5-NO2-phen)2dppz](ClO4)3(5-NO2-phen=5-Nitro-1,10-phenanthroline,5-硝基-1,10-菲咯啉;dppz=dipyrido[3,2-a;2′,3′-c]phenazine,二吡啶吩嗪),利用元素分析、电化学和光谱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分别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法考察了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该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6.
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计时库仑法并结合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一种电中性多吡啶铜配合物[Cu(phen)(PC)(H2O)](phen=1,10-邻菲罗啉,PC=2,6-吡啶二羧酸)与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吸收光谱显示,配合物溶液加入DNA后,配合物的特征吸收峰减小,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表明二者发生了相互作用.循环伏安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玻碳电极呈现一对准可逆氧化还原峰.加入DNA后,配合物的峰电流明显减小,式电位发生正移,表明二者可能通过嵌插方式发生作用.微分脉冲伏安法考察了不同浓度的DNA对配合物的影响,表明以[Cu(phen)(PC)(H2O)]作为电化学探针,能在3.3×10–6 mol/L~4.0×10–5 mol/L浓度范围内对DNA进行定量检测.计时库仑法进一步显示,配合物与DNA形成复合物后扩散系数明显降低了.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邻苯二甲酸根桥联多核铜的配位聚合物{[Cu(Phth)(Phen)(H2O)]*(H2O)}n,(Phth邻苯二甲酸根二阶阴离子;Phen1,10-邻菲咯啉),并得到了它的单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学数据如下经验式为C20H16CuN2O6 ,Mr=443.89,晶体属正交晶系,Pca21,a=1.115 9(3) nm,b=1.164 0(2) nm,c=1.406 6(5) nm;Z=4,V=1.827 0(9) nm3,F(000)=908,Dc=1.614 mg.m-3,μ=1.238 mm-1.晶体结构由直接法解出,数据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最终结构偏差因子R=0.035 1,wR=0.089 1,吻合因子S=0.991,晶体中每个Cu(Ⅱ)离子配位数为5,这5个配位原子形成一个畸变的四方锥结构,配合物分子通过邻苯二甲酸根桥联呈无限延伸的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8.
在水热条件下,以3,4,5,6.四氟邻苯二甲酸(3,4,5,6.H2tfp)和邻菲罗啉衍生物苯并咪唑-(4,5,f).并-(1,10)-邻菲罗啉(PTCP)或咪唑-[4,5-f]-1,10-邻菲罗啉(BIP)为配体,合成了两种新型的配合物[Pb(2,3,4,5-tfb):(PTCP)2]·2H2O(1)和[Co(3,4,5,6-Hffp)2(BIP)2](2),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都是零维单核结构单元,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一种新颖的配位聚合物[Cu4(Ophen)4(tp)]的水热合成和晶体结构.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a=1.02973(7) nm,b=1.51015(11) nm,c=1.51869(11) nm,β=104.6070(10)°,V=2.2853(3) nm3,Z=4,T=293(2) K,Dc=1.743 mg/m3,μ=1.908 mm-1,R1=0.0340,wR2=0.0869.标题化合物为Cu(Ⅰ)双核配位聚合物.邻菲咯啉在水热反应中发生羟基化,形成新型的羟基化邻菲咯啉.该化合物展示了蓝色荧光.  相似文献   

10.
利用荧光和差热-热重分析方法对配合物1[Cd Cl (phen)2(C3H3O2)]和配合物2[Cd(H2O)(C3H3O2)2(phen)]的超分子作用力大小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CdCl(phen)2(C3H3O2)]的π-π堆积超分子作用力比配合物2[Cd(H2O)(C3H3O2)2(phen)]的强.研究了Cd[Ⅱ]在强碱性条件下(pH=11.00)催化丙烯酸与甲醇生成丙烯酸甲酯的反应,当甲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1时,丙烯酸甲酯的产率高达97%.  相似文献   

11.
以多氮杂环配体二吡啶[3,2-a:2',3'-c]并吩嗪(DPPZ)和[2,3-f]吡嗪并[1,10]菲罗啉(Pyphen)为配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两个配合物[Zn(DPPZ)2SO4]·2H2O(1)和[Cd(Pyphen)2Cl2](2),利用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都为C2/c.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7.500 7(9),b=7.234 4(5),c=23.182 2(14),β=94.942(5)°,V=2 924.1(3)3,Z=4;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8.509 8(17),b=12.524(3),c=22.683(5),β=95.31(3)°,V=2 407.0(8)3,Z=4.配合物(1)和(2)均为零维结构单元,配合物(1)的单元之间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的配位单元之间通过Pyphen配体的π-π堆积作用构筑成一个二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一个新的三元混配配合物[Ca(NO3)(Phen)2(H2O)2](NO3)(Phen=邻菲罗啉),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的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0·75804(15)nm,b=0·94977(19)nm,c=1·7642(4)nm,α=75·19(3)°,β=82·69(3)°,γ=87·02(3)°。V=1·2178(5)nm3,Z=2,Mr=560·54,Dc=1·529g/cm3,μ=0·321mm-1,F(000)=580,最终R=0·0678,wR=0·1611。在配阳离子[Ca(NO3)(Phen)2(H2O)2] 中,钙(II)原子与两个不同邻菲罗啉中的4个氮原子、硝酸根的2个氧原子以及两个水分子配位,且形成了八配位扭曲的反四棱柱配位构型。相邻分子间氢键和邻菲罗啉环之间的π—π作用使得配合物构筑成了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3.
首次合成了八种CeL_4A型混配配合物,其中HL为1-苯基式-3-甲基-4-(α-呋喃甲酰基)吡唑啉酮-5(HL′)和1-苯基-3-甲基-4-(p-氯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HL″),A为1,10-二氮杂菲(phen)、2,2′-联吡啶(Dpy)、二苯亚砜(DPSD)和三辛基氧化膦(TOP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和摩尔电导测定等分析测试手段,初步研究了这些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及性质。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1-苯基-3-甲基-4(α-呋喃甲酰基)吡唑啉酮-5缩对氯苯胺新型席夫碱试剂(HL)及其铜和铬配合物,元素分析、摩尔电导数据表明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u(L)2和[Cr(L)2(H2O)2]Cl,运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新 β双酮试剂 ,1 -对硝基苯基 - 3-甲基 - 4- (α -呋喃甲酰基 )吡唑啉酮 - 5 (HL)及其铜和铬的配合物 .元素分析、摩尔电导数据表明配合物的组成为 :[CuL2 (C2 H5OH) 2 ]·C2 H5OH、[CrL2 (C2 H5OH) 2 ]OH·C2 H5OH .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 -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6.
首次合成了蒙脱土担载铜(Ⅱ)-邻菲罗啉金属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IR,XRD,TEM及TG的表征.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两种新的异三核配合「Ni2Fe(C2O4)3(bpy)4」(ClO4)(1)和「Ni2Fe(C2O4)3(Me2phen)4」(Clo4)(2);其中bpy和Me2phen分别表示2,2’-联吡啶和2,9-二甲基-1,10-邻菲咯啉,经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我谱以及磁性的测定,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之间存在着弱的反铁磁性自旋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二种新的5-取代1,10-菲咯啉化合物phen-NHCO(CH2)nBr(n=9,11),它们是高效的分析化学试剂、钌(Ⅱ)类电化学发光(ECL)传感器活性材料的配体。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确证了其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19.
在甲醇中合成了 3种 Ln( )离子与 1 ,1 0 -二氮杂菲 ( phen)、山梨酸 ( HSA)的固态三元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UV、IR、TG- DTG和 XPS等研究 ,确定配合物的化学组成通式为 L n( phen) ( SA) 3· 2 H2 O[Ln=La( )、Nd( )、Sm( )离子 ],phen及山梨酸均以双齿螯合方式与金属离子配位 ,配合物的配位数为 8  相似文献   

20.
以草酸钾和乙酸铜为原料,通过室温固相反应制备二草酸合铜(Ⅱ)酸钾配合物,用容量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及热分析等方法进行组成与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得的二草酸合铜(Ⅱ)酸钾的组成为K_2[Cu(C_2O_4)_2]·2H_2O,晶体结构属于三斜晶系,P 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693 08(5)nm,b=0.869 91(6)nm,c=0.901 11(7)nm,α=108.315(2)°,β=99.906(2)°,γ=97.179(2)°,Z=2,Dc=2.356 g·cm~(-3).铜(Ⅱ)与草酸根中的氧原子及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配位,形成配位数为6的变形八面体配合物.该配合物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包括失水、脱CO_2和脱CO,残余物为Cu和K_2CO_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