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聚类误差平方和准则,指出了误差平方和准则的不足,提出了误差绝对值和准则、最大误差准则以及误差p次方和准则.  相似文献   

2.
齿轮副整体误差及其获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动误差在研究和评价齿轮传动质量中的一些局限性,从我国首创的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技术入手,提出了齿轮副整体误差的概念.依据空间解析几何和齿轮啮合原理建立了齿轮副整体误差的数学模型,应用误差作用原理从微观角度推导了齿轮副整体误差与主、从动轮的齿轮整体误差的关系,定义了齿轮副整体误差曲线的基本组成单元,给出了理论单元齿轮副整体误差曲线的解析方程,在建立的接触面坐标系中推导了单元齿轮副整体误差曲线的基本算法;然后详细介绍了齿轮副整体误差的获得方法和具体计算过程,并在齿轮整体误差测量仪CZ450的硬件基础上开发了齿轮副整体误差测量系统,给出了测量实例;最后在与传动误差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齿轮副整体误差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动基座发射飞行器存在初始误差大、初始误差和工具误差强耦合等特点,相比静基座发射,其误差分离过程更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增加动基座飞行器误差分离结果稳定性的半解析方法,建立了初始定位误差、初始速度误差的解析求解模型,采用了迭代方法对初始误差和工具误差进行联合求解.通过算例对比分析半解析误差分离方法和传统误差分离方法,结果表明:半解析方法中基于遥外测视位置和速度差分离初始误差,观测数据与误差量直接对应,并结合解析方法精准高效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动基座飞行器误差分离结果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通道失配误差(如偏置误差、增益误差和时间相位误差)严重降低了并行交替型ADC(timeinterleaved ADC,TIADC)系统的信纳比.我们给出了基于滤波器组的三种通道失配误差详尽的分析,表明增益误差和时间相位误差相互影响,而偏置误差则单独起作用;同时对在信号分析领域占重要地位的正弦信号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通道失配误差的频谱图像;并进一步推导了信纳比的公式和无伪波动态范围的公式;给出了时钟抖动和量化噪声对TIADC的影响.这些公式可为TIADC通道失配误差的容忍范围提供参考,也可为消除TIADC通道失配误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非圆齿轮滚切加工模型,分别推导了工件转角误差和齿条水平移动量误差作用下非圆齿轮齿距偏差和齿距累积误差的表达式,给出了考虑上述误差影响时非圆齿轮齿距偏差和齿距累积误差的计算方法.分别得到了工件转角误差和齿条水平移动量误差与非圆齿轮齿距偏差和齿距累积误差的关联规律.对椭圆齿轮实例计算表明:工件转角误差和齿条水平移动量误差对最小曲率半径附近的齿距偏差影响最大,所有齿距累积误差和为零,节曲线的等高线可代替节曲线来测量非圆齿轮齿距的齿距角误差.  相似文献   

6.
复合型应力强度因子K_Ⅰ和K_Ⅱ的光弹性测定值是K_Ⅰ和K_Ⅱ的近似值.本文提出了影响K_Ⅰ和K_Ⅱ精确值的误差有模型误差、观察误差、截断误差、及舍入误差,并对前二项误差做了详细分析,指出了确定误差的方法和计算公式,提出了减小误差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虚拟仪器系统中的误差分析和修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虚拟仪器系统信号传递过程中引进的各类误差,包括传感器误差、调理电路误差、信号采集及接口误差和虚拟仪器进行数据处理时产生的误差等.通过分析这些误差对不同的虚拟测试分析仪系统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各系统中的主要误差源.还研究了虚拟仪器系统误差补偿和修正方法,即利用软件来修正和补偿系统误差,特别是非线性误差,并应用于虚拟式噪声分析仪的误差修正,获得了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任意空间抛物线的数学模型和五坐标的编程模型,提出了空间抛物线的迭代插补方法及旋转坐标和线性坐标的插补方法,推导出速度误差、弓高误差和旋转坐标误差的误差估计公式,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小的速度误差和轨迹误差.  相似文献   

9.
环境温度作为影响并联机床加工精度的误差源一直被忽视,为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研究了环境温度影响下并联机床的误差分布特性。用全微分法建立机床的误差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工作空间内各点的径向误差和轴向误差,用Matlab绘制各误差的空间分布图及各离散层上的误差等值图,得到了各误差的分布形态及分布规律,并对误差分布规律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表明,径向误差主要受刀轨半径的影响,轴向误差受刀尖点轴向坐标和刀轨半径的共同影响。工作空间边缘区域径向误差较大,向中心区域递减;轴向误差反之。提出误差等值图可用来分析和估算环境温度对并联机床加工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所研制的纳米三坐标测量机的具体结构,运用现代精度保障理论和技术,结合动、静力学相关知识,进行了纳米量级水平的误差源全面分析,对各误差的表现形式和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后续的误差分配和结构优化设计打下基础.根据纳米坐标测量机的精确环境要求和所研制的纳米三坐标测量机结构、误差分布特征和精度要求,利用微型三光束平面干涉仪,设计了相关的支架组成了误差分离实验装置,实现标准量示值误差、导轨直线度线值误差和俯仰、偏摆和滚转误差的一次性分离,减小激光干涉仪发热、振动等外界环境因素对测量机误差的影响,同时避免了使用单一功能的仪器分次非实时测量带来的附加误差.实际分离实验结果验证了误差分离实验装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用数学方法求相贯线的特殊点,是一种新颖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当回转曲面的三个投影都没有积聚性时,它能准确找到相贯线的特殊点。此外还可以从计算结果中分析相贯线上特殊点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边界点方法,对振动体外部声辐射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对在边界点方法这一快速,准确的数值方法详细介绍的基础上,给出了该方法的建模,求解过程中,造成计算结果误差的各种因素和相应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进一步提高三点法测量圆度及轴系运动误差精度的方法。方法 分析了测头读数及角位置误差对圆度各次谐波及圆周各点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三点法测量系统的优化策略与算法,研究了三点法测量误差的分布与传递规律;提出了克服测头定位误差以及3个测头的灵敏度不一致影响的软件校正方法。结果 圆度各次谐波的最大测量误差相对于传统三点法减小67%,圆度及其各次谐波的测量不确定性明显降低。结论 该方法能明显提高三  相似文献   

14.
如何准确快速地预报TBM的落点是反TBM部署以及提高拦截概率的关键步骤.首先介绍了反导作战中的常用坐标系;在适当假设的前提下,建立了基于关机点状态的弹道导弹落点估计数学模型,模型简单、精确,克服了现有估计方法的弊端;并对落点估计误差用概率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利用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Monte Carlo仿真,从仿真结果看出:仿真所得出的TBM落点估计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偏差,这主要是由于模型误差以及再入段没有考虑大气阻力影响等原因造成的,但偏差量较小,说明了该模型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及实用性,对TBM落点估计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变死区动态补偿的电液比例高精度点位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针对以静扭矩为主的负载特性造成阀控马达特性的变死区特点,解决点位控制由于变死区引起的大定位误差问题。方法 选定一个死区补偿初值,以定位精度为目标,根据系统动态响应过程中的误差和误差变化特征信息,由死区补偿自学习算法寻求合适的死区补偿修正量。结果 在大范围内取不同负载扭矩值时,采用了变死区动态补偿算法均能得到高精度的定位控制。结论 采用变死区动态补偿方法,解决了电液比例阀控马达点位控制由于变死  相似文献   

16.
逐点比较法是开环数控系统常用的插补方法 ,介绍了逐点比较法的基本原理及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改进方法 ,及改进后的高级语言实现算法 ,可有效地提高逐点比较法的插补精度。  相似文献   

17.
精确的时域三点法圆度误差分离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点法圆度误差分离技术(EST)是成熟的圆度形状和回转误差的分离方法,然而在具体实施操作中,必须进行正反两次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IFFT)。本文介绍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同样基于误差分离技术的通则,但仅需在时域上直接对实测数据按简便代数式进行推即可进行分离虎,避免了FFT和IFFT操作,因而更为方便,实时性也更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基于特征点的行人检测方法的检测准确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二值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s,LBP)和二进制梯度方向直方图(binary histograms of oriented gradients,BHOG)特征组合和支持向量机分类器(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行人检测方法。实验结果显示,采用BHOG+LBP组合特征提取方式的错误检测率为0.012,相较于采用单一BHOG特征提取方式的错误检测率降低了33.33%,相较于采用单一LBP特征提取方式的错误检测率降低了40%。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测边插点在贯通测量中的应用,从理论上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对于平差计算及贯通测量误差预计进行了详细的公式推导。最后以实测算例加以说明,从而为测边插点在贯通测量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化测图的外业工作中,常常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图根点。随着测站数和测点距离的增加,图根点平面位置误差也在不断地变大;但人们在理论上对此讨论较少。通过图根点的误差的计算和分析,得出了在点位误差允许值以内,测站数和测点距离的合适范围;并验证了规范规定的每幅图所需的图根点的个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