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大庆油田杏十三区太103井区为例,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得出研究区PI油层组在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水道、溢岸薄层砂和分流河道间等微相.通过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对比、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以及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预测、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D3)扇形断块为研究对象,以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曲线、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成果,从精细油藏描述的角度,对沉积微相砂体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测井相与沉积相的关系.得到了不同沉积期各相带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展布特征,并建立了本区的沉积模式,定量讨论了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为辫状河和扇三角洲沉积,进一步分为4种亚相,9种微相.分流河道、河道侧缘、心滩、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是主要沉积微相类型,砂体沿北东—南西向呈扇形展布,且各时期形态具一定的继承性.纵向上正韵律层序剩余油富集于中、上部,反韵律层序剩余油分布差异小;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两条大断层附近以及大型河道砂体中.  相似文献   

3.
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开采阶段以后,剩余油的预测及挖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下油藏的研究精度和认识程度.对沉积微相进行单砂体级精细研究是油田开发调整的重要基础.通过大庆油田杏十二区葡萄花油层组葡Ⅰ3(PⅠ3)小层6个重点沉积时间单元138口开发井的测井资料分析,将各井沉积时间单元细分至单砂体级并精细统层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  相似文献   

4.
临南油田沉积微相模式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临南油田位于渤海盆地惠民凹陷临南洼陷的夏口断裂带上,沙三中至沙二段构成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沉积,其中沙三中段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沙三上段为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沙二段为三角洲平原沉积,本区油藏为构造层状油藏,油气富集除受构造控制外,还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同时,沉积微相还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在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陆上分支河道的突出部位、水下分支河道的井网稀疏区、河口砂坝的度状薄砂层。  相似文献   

5.
沉积微相分析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以东营凹陷东辛油田辛23断块区沙二段为对象,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从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粒度特征、电测曲线特征等方面入手,对沙二段沉积微相进行详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其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辛23断块区沙二段发育三角洲相、河流相、湖泊相3种沉积相,可划分出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曲流河亚相、滨浅湖亚相4种亚相,共识别出主河道砂坝、分流河道、河口坝、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等14种沉积微相。沙二段2砂组、3砂组、5砂组、6砂组主要发育主河道砂坝、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优质沉积微相,砂体发育厚度大、孔渗性好,是研究区目的层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层位,蕴含70%的剩余油量。  相似文献   

6.
胜坨油田二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为依据,对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发育典型的河控三角洲沉积,其中7砂层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湾微相,各小层及韵律层网状河道特征明显;8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河口砂坝、远砂坝微相,每个韵律层从岸向盆地依次出现坝顶部、坝主体和坝侧缘及远砂坝。在本区,沙河街组二段沉积微相控制了油藏的剩余油分布:在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分流河道的中上部、河间薄层砂体和河口砂坝中下部;平面上,剩余油富集在河道边缘、坝侧缘、坝顶部的砂层中。  相似文献   

7.
新民油田目前已经处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水关系复杂,注采矛盾显著,采收率大幅降低,亟待开展精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以新民油田民1区块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单砂体精细刻画工作,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开展单砂体层次的剩余油分布研究,进而分析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剩余油分布特征体现在层间差异、层内差异和平面差异等方面;沉积微相、沉积韵律、单砂体叠置关系、废弃河道遮挡、断层封闭及注采井网不完善等因素单一或组合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层间差异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层内差异主要受沉积韵律等因素控制,平面差异受控于单砂体叠置关系、废弃河道遮挡、断层封闭及注采井网不完善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临南油田沉积微相模式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南油田位于渤海盆地惠民凹陷临南洼陷的夏口断裂带上 ,沙三中至沙二段构成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沉积 ,其中沙三中段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沙三上段为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 ,沙二段为三角洲平原沉积。本区油藏为构造层状油藏 ,油气富集除受构造控制外 ,还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同时 ,沉积微相还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在平面上 ,剩余油主要富集在陆上分支河道的突出部位、水下分支河道的井网稀疏区、河口砂坝的席状薄砂层  相似文献   

9.
以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为依据 ,对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发育典型的河控三角洲沉积 ,其中 7砂层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 ,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湾微相 ,各小层及韵律层网状河道特征明显 ;8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发育河口砂坝、远砂坝微相 ,每个韵律层从岸向盆地依次出现坝顶部、坝主体和坝侧缘及远砂坝。在本区 ,沙河街组二段沉积微相控制了油藏的剩余油分布 :在纵向上 ,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分流河道的中上部、河间薄层砂体和河口砂坝中下部 ;平面上 ,剩余油富集在河道边缘、坝侧缘、坝顶部的砂层中  相似文献   

10.
为了查明Velasquez油田剩余油分布,挖掘剩余油潜力,对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根据岩芯观察,对构造特征、岩性特征、粒度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均方根振幅属性预测砂体厚度,并以此对沉积微相展布进行分析,讨论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8-45断块区Guaduas组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并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2个亚相和辫状河道、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支流间湾6个微相;Guaduas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湖平面升一降一升的演化;研究区油层水淹程度和剩余油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制约,辫状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顶部、河口坝侧缘、席状砂砂体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双河油田位于泌阳凹陷南部,紧邻生油中心的双河鼻状构造上。含油层位主要为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以核三段为主。通过岩心及测井曲线进行测井相精细研究分析,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水下溢岸砂体、重力流砂体5种砂体微相,它们具有不同的几何规模、物性和平面分布特征。这些特征控制了油层的平面油水运动、吸水和产液能力,进而控制了剩余油分布特征,从而指导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开采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2.
小型三角洲沉积储层厚度薄,砂体的规模小,侧向变化快,主要以砂泥岩间互的形式出现.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具有覆盖面广和采集密度大的优点,以沃尔索相律和沉积微相与地震波阻抗之间的概率关系作为约束,应用序贯指示模拟结合同位协同克里金的方法融合地震和测井信息,建立了三角洲沉积微相的地质模型.实践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对相变较快的三角洲沉积井间沉积微相的不确定性进行表征,提高了模型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以大牛地气田山一段地层为例 ,从岩心、测井等资料入手 ,通过各种相标志的识别 ,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 ,认为该区主要发育一套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 ,其中辫状河河道、分流河道、废弃充填河道 (河道边缘 )、沼泽、泛滥平原 5种微相较为发育 .在此基础上 ,通过横向对比 ,勾绘了不同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 ,从而在宏观上勾勒出该区沉积微相的展布及其演化特征 ,为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流线数值模拟研究高含水后期油田的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高含水期油田的难点问题。以济阳拗陷孤东七区西馆陶组Ng6~(3+4)层高含水开发实验区块为例,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小网格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及参数模型;通过试验区储量、压力、含水率和单井含水拟合,85%的单井历史拟合误差5%。采用流线数值模拟技术显示出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流体推进特征及剩余油分布模式,得出:(1)流线显示目前地下储层形成大孔道高渗带,流体基本沿高渗带运移,驱油效率明显降低。(2)目标油层组剩余油分布明显受到沉积相、沉积韵律、层内非均质、生产井网等因素的控制;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微构造高点、层内低渗透区及注采不完善区,纵向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主力厚油层的顶部。  相似文献   

15.
南泥湾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含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南泥湾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认识沉积微相与油气富集规律的关系。方法通过岩心观察、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粒度分析,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对南泥湾油田长6油层组岩性特征、沉积相特征及沉积微相含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区长6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等6种沉积微相,其平面展布由北向南呈鸟足状。结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该区长6油层组含油砂体的骨架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川口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分布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使沉积微相分析的精度与可靠性较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有明显的提高。方法 运用MATLAB语言编制了软件包,定量研究了长62分流河道微相向长61曲流河道微相演化的过程。结果 对长6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解释,识别出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和分流间湾微相。结论 川口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的形成,代表了一种由三角洲前缘向三角洲平原然后再向曲流河过渡的沉积演化类型。  相似文献   

17.
青平川油田延长组长2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地表露头、钻井岩心、测井资料以及粒度分析,并结合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延长组长2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成果,指出青平川油田长2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有心滩、河道充填以及漫滩和漫滩沼泽等,其中心滩为研究区微相类型的显著特点.对研究区长2油层组的试油试采数据、含油井段岩心观察以及测井相分析研究表明,厚度较大、连通性较好的河道砂体为主要的油气富集相带,但同时受到储层非均质性、构造和水动力等因素的影响,油层被分割成不规则的块状,形成构造-岩性油藏或构造-水动力油藏等;长2辫状河河道砂体是良好的储层,下部长7烃源岩是直接的油气来源,上部长1含煤地层对其起到区域盖层作用,从而在纵向上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