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与科学哲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敌视现代技术、操持技术决定论和有技术怀旧主义特征的.本文将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这一文献放置在其存在论讨论中进行了细致梳理,指出海德格尔技术哲学并无以上三种立场.海德格尔的技术追问完全是存在论发问,其关心的是阐释技术作为"此在"的在世方式.这一讨论没有直接的伦理指向,主要是描述性的.海德格...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建筑哲学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海德格尔关于建筑的哲学思考,有如他对技术的追问,其运思的方式同样源于其追问“是”的意义的方式。他把建造的本质理解为定居,把定居理解为人在大地上“是”的方式,归属于定居的建造以建筑物的方式聚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由此展开地点与空间、人与空间的关系。空间是建筑的主角,这是当代建筑理论界的共识。要开展建筑哲学的研究,把握建筑的本质,必须深入理解人与空间的关系。海德格尔的建筑哲学将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必要重提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海德格尔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混乱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科学的本质并确立哲学在技术时代的走势。  相似文献   

6.
2005年10月15日至16日全国环境哲学第二次年会暨“环境哲学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在山西大学召开。由于目前我国环境哲学研究还是主要表现为现代性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一定程度上反现代性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大纲领的对立,因此参加这次会议的一些学者企图打破这种对立,尝试寻找超越二者的环境哲学之路。黄巧玲等环境公正论者坚持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纲领。他们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公正方面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7.
哲学关注环境问题,要以哲学意义上的环境概念为基点进行讨论。即如何确定“中心事物”和“有关的周围事物”。对此的不同确定导致“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分歧。但分歧的双方都聚焦于同一个对象:生态系统中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体——人类及其活动。哲学关注的环境是人类作为主体在其中活动和发生影响的环境。哲学关注环境的目的:一是探讨作为环境的存在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二是讨论自主活动的人类对于环境所担负的责任伦理问题。可以尝试哲学原有的经验实证方法、理性预设方法和现象学方法的综合来提供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哲学框架以构建一种环境哲学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对机器大工业时代和技术时代对人的奴役都作的犀利,深刻的批判。但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本身,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本质上只是一种中立性的工具,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它内在地就具有对人控制的特点,据此,马克思认为出路在于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海德格尔则认为出路在于“思”与“诗”,在于对技术的“泰然任之”。  相似文献   

9.
西方当代环境哲学概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围绕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分标、环境哲学与其他思潮的交融,以及环境哲学与环保运动的结合,将当代西方主要的环境哲学思潮,包括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生态女性主义、后现代环境哲学、神学环境哲学、社会生态学、生物区域论加以梳理,并对各自的主要观点加以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1月8日至9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清华大学哲学系、湖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环境哲学年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宣告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并选举刘湘溶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卢风、刘福森、吴国盛、严耕任副主任,韩立新任秘书长,曹孟勤任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余谋昌、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主任叶敬德、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岩佐茂和岛崎隆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果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概述国外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比较研究的总体情况后,着重对国内海氏与维氏的比较研究做一简明述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德国技术哲学界出现了两个令世界瞩目的人物,德韶尔与海德格尔,他们从不同传统对技术进行了形而上学的思考,把技术哲学的讨论带向了深入,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关于技术的争论>和<技术的追问>都被纳为技术哲学中少有的几部经典之作.他们从不同的传统,共同的视角(形而上学)考察技术,涉及许多共同的话题,得出的主要结论也往往具有表面的相近,根本的不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哲学里,天人关系问题占居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各家各派提出了相当丰富的天人关系理论。现代人类社会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及其保护的意识空前高涨。这导致人和作为生存环境的自然的关系成为哲学反思的重要题材。本文从这个角度考察中国传统天人关系理论,并将指出中国传统天人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环境哲学意义。这大致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14.
"环境哲学"的五个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环境概念不同于生态概念,它是以人为参照的。动物与环境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和封闭的,人的环境则是开放的、不确定的,自然界没有专属于人的特定环境。环境价值是一种不同于资源价值、消费性价值的“存在性价值”。在人与环境的伦理关系中,我们“有能力做”的,并非一定是“应当做”的。环境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冯烨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4):118-124,128
在新兴技术背景下,人类利用技术手段直接增强自身能力的愿望日益得以实现。因而,近年来,人类增强成为应用伦理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外学者积极投入了研究。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加以梳理,对国外关于人类增强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尤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基于纳米技术的人类增强的研究状况,为我国学者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国外学界研究人类增强的基本情况、并积极参与这一国际热点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解读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对他的技术定义、技术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发展的方式等提出疑问,其目的是要将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技术哲学研究正在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的热点和主导领域。其中 ,技术认识论的兴起又格外惹人瞩目 ,以至于有人认为技术哲学研究发生了“认识论转向”。本期约集的 6篇短文从多个角度专门探讨了这一问题。文章发表前 ,编辑部对全部文稿进行了压缩和专门化处理 ,以使论点更集中、特色更明显。当然 ,这样做难免会损害个别原作的完整性 ,但全组文章却显得严整有层次。在此 ,我们也希望今后的技术哲学研究和来稿尽量较少泛泛之论 ,而能在某些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并由此带动其他领域发展。这也是本刊期待技术哲学研究带给学界的另一个有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环境哲学在我国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以问题意识的哲学思辨与连接时代的现实关怀在前沿学科多元互动、交叉融合中促进了新时代环境哲学学科的专业化、时代化与世界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环境哲学与西方环境哲学呈现出两种哲学范式。文化基础、话语体系与发展取向的差异促使中国环境哲学在学术上不断突破哲学旧范式,其复合开阔的思域和现实多元的视域采用新思路带来了新颖的问题域,展现了环境哲学在汉语世界中的独特价值,在“求同存异”中谋求接地气与观世界的融会贯通。在实现未来环境哲学融合式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的环境哲学锻造出实践化、情景化,注重整体性、功能性和问题导向性等新理论层面。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顺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塑造更具引领力、更有现实感、更为多元化的环境哲学之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19.
当代哲学中出现的环境哲学,对于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的出现反映出来的是哲学上的一种最普遍和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指示了哲学在整体上的一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新的使命。文章认为当代哲学的“环境转向”,其实质就是哲学的“人类学转向”,或者说,它是哲学走向“人类学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先兆和标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