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根据U型换向球阀阀腔内液流的流动情况,对其阀腔进行了合理的简化,提出了计算U型换向球阀阀芯轴向瞬态液动和的简化模型,在此基础 上推倒出U型球阀稳定性方程式。利用Routh-Horwitz稳定性判据,推导出U型换向球阀稳定性条件关系式,并对其进行了讨论。得出在忽略粘性阻力, 弹簧刚度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球阀的流量增益,减压力系数,可增强球阀稳定性的结论,对球阀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多路换向阀换向过渡过程中分流特性所带来的阀口间节流结构耦合作用问题,提出多路换向阀换向耦合阀口节流结构拓扑设计方法。将耦合阀口节流槽结构分类为由U型槽、半圆槽、圆孔槽等结构组成的参数化组合构成,构建出多路换向阀工作口流量与其阀口节流槽结构变量间的函数模型;在验证多路换向阀三维流体解析与其动态特性台架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以设定的多路换向阀换向过渡过程工作口流量变化为评价目标,采用粒子群算法求解阀口节流槽结构拓扑设计问题,实现了耦合阀口节流结构响应与换向过渡过程节流特性的较好吻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满足多路换向阀换向过渡特性要求的耦合阀口节流结构拓扑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某型号的V型调节球阀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方法,采用Mixture混合相模型和Zwart Gerber Belamri空化模型对V型调节球阀三种不同开度下的内部流场进行分析,得到了其压力场分布和速度场分布.研究了阀内流体流动状况,并对阀内发生空化现象的区域以及空化强度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阀门开度的增大,阀内负压区后移,流速增大且阀内发生了流动分离;在V型阀口后及阀体后部靠近阀出口处发生了空化,随着开度的增大,空化强度增强.将二维与三维流道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定性分析时,两者可得到一致的结论;定量分析时,两者在模拟结果的数值上存在差异,三维模型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先导阀节流孔位置精度,阀口圆度误差及导阀出流口位置影响并决定着先导阀流场特性,而先导阀流场是先导阀能否稳定的关键.分析了影响先导阀流场的主要因素,定性描述了流场对先导阀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阀腔内流场的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先导阀腔内流场进行了仿真,得到了先导阀芯表面漩涡分布和切应力的分布图.通过改变先导阀出流口位置和阀腔节流孔位置偏差,得到先导阀表面应力分布,从而揭示了流场是先导阀稳定工作的关键,为改善先导阀稳定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钻井液作为介质,对锥阀、球阀、板阀3种阀芯4种不同结构的阀座形式在不同开度下的流量、压力进行测量和计算,得出了各种条件下钻井液提升阀阀口流量系数及其规律,并与水压阀阀口流量系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阀座倒角角度和倒角长度对锥阀及球阀阀口流量系数有较大影响,对板阀影响较小;背压存在与否对板阀流量系数变化规律影响较大;与水压阀相比,钻井液提升阀阀口流赶系数略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φ-200型冲击器测试的结果。分析了不同配气结构对配气过程和冲击器性能的影响。发现了阀片受力状态不同,阀片换向的灵敏度有差异,导致冲击器的性能参数随之改变。针对现用冲击器的不足之处,设计了双环形阀盖,经测试实践证明可使冲击频率提高10~15%,冲击功率提高20%左右。 从动力图的分析中发现:冲程结束前,阀片在平衡点前换向;回程结束前,阀片在平衡点后换向。从而对冲击器的配气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即阀片换向不是一般所认为的气缸上下室压力变化的结果,而是阀片两侧动压和静压综合作用的结果。还认识到“防止空打孔”还有另一个作用,即有助于阀片换向。 φ-200型冲击器的测试方法,见《冲击器测试方法初步总结》(《东工学报》1973年第一期)。本文补充介绍了阀片换向的电测装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换向活塞式同步阀结构工作原理的分析,获得了简化分析模型,得到了该类同步阀的非线性状态空间方程,通过仿真,分析了影响同步阀动态性能和静态同步精度的主要因素,对同步阀的分析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研究液压阀阀芯启闭过程中阀芯上的压强分布和液动力,采用动网格技术,数值模拟了液压球阀阀芯开启与闭合过程中的非定常流场.将阀芯作为运动实体,阀芯的运动由其所受的流体力、弹簧力及自身重力确定,随着阀芯的运动,相应流场计算区域的边界也随着发生变化,获得了球阀启闭过程中不同瞬时阀腔内的压力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液压阀在...  相似文献   

9.
根据热泵型空调器的换向机理,基于一定的简化条件,建立了换向阀换向过程动力学和气源力学模型,并开发了换向过程仿真程序,应用该模型及程序研究两种不同结构参数的往复式四通换向 阀的动态特征,得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应用多普勒激光干涉系统对氮气系统换向阀的速度,加速度进行了检测,证明了在固定压力源下换向阀换向正常,应用一套制冷剂测试系统对实际热泵系统驱动换向阈运动的压力源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本文所建模型的仿真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液压打桩锤高频工作下对换向快速性的要求,设计采用主控阀控制的快速换向柔性冲击系统。该阀通过4个控制口压力的变化控制阀芯的运动,通过内部反馈油孔实现对换向状态的记忆。根据主控阀换向工作基本原理,建立主控阀换向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采用Stateflow处理换向过程的状态转换结合Simulink建立换向过程的仿真模型。结合实验的相关参数对主控阀换向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得到的换向所需时间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利用仿真模型,分析内腔直径,内部反馈孔直径和长度以及弹簧刚度4个主要因素对主控阀换向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控阀内腔直径对主控阀换向快速性的影响最大,内部反馈油孔直径和长度次之,弹簧刚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具有双向硬密封功能的新型旋球阀的工作过程建立了动力学模型,采用Gear预估-校正算法对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工作过程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阀板的偏心结构,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开启时所需要的扭矩比关闭时所需要的扭矩要小;在水流为5 m/s的情况下,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开启时施加在轴上的扭矩不得大于5 500 N.m,关闭时施加在轴上的力不得大于4 650 N.m,否则引起水锤现象.  相似文献   

12.
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密封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的密封性能,基于ANSYS软件平台,采用对称罚函数的数值计算方法和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密封性能评价模型对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密封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密封环面上沿轴向和径向密封比压呈抛物线型分布,其最小极值点比压分别为5.496 MPa和4.617 MPa;在密封环面的周向面上,密封面中心部分的密封比压最小,且密封比压分布曲线变化很小,其最小密封比压为5.252 MPa,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最小密封比压均大于最小密封临界比压1.920 MPa,表明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具有零泄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应用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对深井泵泵内流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流场对泵阀运动规律的影响以及泵内结构对流场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对混相流深井泵采用偏心球形阀球;对于流道狭小的深井泵采用滴形球阀;对含砂的抽油井所用深井泵,则采用嵌有密封胶皮的锥形阀球。在保证最大过流面积的条件下,阀球罩的断面形状应该尽量采用流线型,以减小过流阻力。应考虑将柱塞的吸入口设计成流线型或喇叭口型,以降低其吸入阻力。在保证柱塞出口有最大过流断面的同时,也应将柱塞出口流道设计成流线型,以此降低柱塞出口处的过流阻力。  相似文献   

14.
夏勇 《太原科技》2011,(11):92-93,96
对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口径球阀开发方面的问题,按照设计要求设计出口径大,密封性强,开关力矩小,安全性高的球阀,为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球阀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自由浮球式疏水阀内浮球在开启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次提出疏水阀开启疏水的两种不同方式。即滑动开启和滚动开启方式,并分别给出了两种不同开启方式所对应的压差合力和关闭力矩的计算公式。确定了保证此类疏水阀可靠工作的许用最高工作压力。可供此类疏水阀设计和开发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UDF方法的阀门变速关闭过程中的水击压强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Fluent中的滑移网格技术模拟了球阀的转动过程,对管道中阀门突然关闭引起的水击压强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采用标准k-ε模型并考虑了水的压缩性。通过UDF定义球阀的转动速度,分析了关阀时间和关阀方式对水击压强的影响。结果表明阀门匀速关闭时增大关阀时间对减小水击压强的作用效果在0.3 s之前较为明显;阀门关闭时间一定时,减速关阀方式能有效降低最大水击压强。  相似文献   

17.
岳育元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595-597,608
据柱塞油泵结构,结合柱塞和阀球运动模型,运用动网格技术和自编程profile模块对Fluent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柱塞和阀球运动与流场的耦合求解。可以确定柱塞腔内部任意计算时刻流场状态,柱塞运动过程中柱塞内部流场演化、阀球运动和流场特性,为研究油泵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汽油机油基础油和添加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汽油机油的质量和使用性能随着现代汽油机的设计和驾驶工况的变化以及环保节能的要求而不断发展 ,相应地对基础油和添加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球锈蚀试验 ( BRT)、氧化安定性试验 ( TFOUT)、程序 VE油泥生成和阀系磨损试验的试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考察了基础油和添加剂对现化汽油机油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协和作用。结果表明 ,为了满足现代汽油机油性能的要求 ,对基础油和添加剂必须精心选择和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