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月牙儿》与《阳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月牙儿》和《阳光》是两篇关系十分密切的小说。它们结构相似,内容互补,主题一致。两篇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相同的行动序列,为了自己的愿望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且在滑过了不同的轨迹之后,得到了相同的悲惨结局。两篇作品的内容相互映照、交叉互补。在对主人公悲苦命运寄予极大同情的基础上,两篇作品共同表现了复杂的、多向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采用一种纯叙述语言,巧妙地运用比喻,反衬、拟人等手段,表现主人公睹物伤怀、触景生情的性格特征,展示主人公留恋过去、慨叹时光的内心世界,使整部作品充满了缠绵悱恻的情感韵味,洋溢着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在其优秀长篇杰作《红字》中,刻意地使用象征手法,使作品具有多层寓义。象征手法是霍桑应用最娴熟的手法之一。本文将论述《红字》中主人公姓名的象征意义,旨在说明该作品使用象征手法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4.
《红字》使美国作家霍桑誉满全球,也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作者在作品中采用的象征手法贯穿始终、无处不在,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女主人公的性格,使压迫下的真、善、美更加动人。本文从红字的多种象征意义、主要人物的人名寓意以及景物寓意等方面入手,研究《红字》中的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5.
唐结玲 《科技信息》2007,(24):112-114
本文认为老舍的《月牙儿》在其小说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老舍前期小说创作与后期创作的转折点。笔者以此为基点对《月牙儿》、《骆驼祥子》进行了比较,从作品的社会性、文学意蕴、人物的设置等方面重新做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探讨,论证了《月牙儿》是老舍在创作发生转折时,具有先兆性、带头性的作品,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孙传月  王暖 《科技信息》2010,(4):173-174
在20世纪的法国文学中,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蝮蛇结》占据着重要位置。整部作品以信的方式展开,又以信结束,信中以"我"的独特视角将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分析的透彻深刻,字里行间流露出辛辣的讽刺。作品表现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剖析了人性的优劣,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道德的变迁。剧作给作家带来了莫大的荣誉,剧中主人公路易由对家人的仇恨到自我解脱的心理变化,吸引着我们去解读这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唐立影 《科技信息》2010,(18):260-260
"抗衡"的情感模式是众多情感模式中的一种,在《名侦探柯南》中对"抗衡"这种情感模式有多方面巧妙的运用,为这部动漫作品增加了戏剧性、戏剧效果与人性的深度,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为这部作品增加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风雅颂》是阎连科为数不多的描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形象和其所代言的精英文化的一曲无奈的挽歌,也是当下文化现状的绝妙讽刺诗。作品主人公因不能随"风"入"俗"而失去现实生存的空间,超拔儒"雅"的精神和其所称"颂"的理想便无可附着,不得不在狭隘的梦想"诗城"中非理性地自由着、堕落着。小说的表层故事不无概念化之嫌,其实是作家文化迷惘的象征化叙述。小说中"风""雅""颂"符号化的反复,无对话的倾诉式叙述,无呼应的、被指为"疯"的行为模式等构成诸多象征性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简洁 《科技信息》2010,(27):I0121-I0122,I0089
《红字》,一部关于爱情、清教、复仇的美国经典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无疑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巨作。小说的主题是"罪恶"。它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净化"心灵的历程。通过自己的善行和努力,主人公改变了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甚至将原来耻辱的、表示"通奸"的标志"A"字,变成了德行的象征,赢得人们的尊敬。在他的小说中,霍桑让各人物自由自在地扮演各自的角色。而这些人物又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用最生动的形式演绎了人世的种种,于是形成了他文学手法最显著的写作特征,即是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与共鸣。在此小说中,不同事物也有着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是霍桑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具体表现。也正是由于对此象征手法的运用,《红字》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之一。《红字》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霍桑在世界文学殿堂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霍桑的《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男女主人公生活在伪善的清教徒社会,很难直接表达内心的思想与情感。霍桑运用象征主义解决了这一难题。人们对字母"A"的象征意义一直争论不休,本文试图从几个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梳理字母"A"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勃朗特和劳伦斯都使用了独白和象征这两种创作手法,展示人物思想情感,分析人物心理。艾米莉·勃朗特使用的是戏剧独白这种古老的人物道白方式,读者听到的是作品人物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而劳伦斯使用的是叙述性独白,读者的思绪和情感同作品人物叠合,与作品人物同悲哀、同欢乐、同痛苦。艾米莉·勃朗特是在传统象征手法的层面上运用象征,象征意义是单一、明确和清晰的;劳伦斯是在象征主义创作论的层面上运用象征,象征意义是多变、多重复合并具有再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劳伦斯小说的象征和比喻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巨著,在他的作品中经常用到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描写象征了人们的心灵,触及了人物的情感和欲望。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小说《抵达之谜》在意蕴上深沉丰富,但其连类生发的象征隐喻空间更呈现出无穷发散的格局。这源于它以基里科的一幅同名画作为"抵达"意义的支撑点,小说各卷以及整体写作模式上都呈现出多层次的循环象征隐喻,为作品开拓出巨大的象征隐喻空间,使作品的深层意蕴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和拓展,奠定了其内涵可无穷阐发的哲理性底蕴,因而该作品也成为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  相似文献   

14.
"孤桐"原本特指"峄山孤桐",这与峄山的历史地位、地貌特点及峄山梧桐的树木属性等密切相关。历代文人赋予"孤桐"琴声意蕴和人格内涵两方面的意象,使之成为泛指。"孤桐"的琴声意蕴包括知音意识及表现为清和安乐与清高孤苦双重性质的乐声特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鲍照作品中明确出现了孤桐意象,沈约等人也有吟咏孤桐的作品,但孤桐所象征的人格内涵尚未形成;唐朝时期,张九龄、王昌龄等人发现了孤桐树干之"直"、树心之"虚",白居易在此基础上明确赋予了孤桐"孤直"的人格内涵;宋朝时期,王安石更进一层,赋予孤桐"刚直"的象征意义。近代章士钊以"孤桐"为号,正是源于"孤桐"的人格象征。  相似文献   

15.
《菊》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其主人公爱丽莎就像一朵菊花,而她的生活却像那套上"手套"的手,得不到自由。主要着眼于"手套"的象征意义,力图从象征视角探讨生活在男权社会中渴望自由生活的爱丽莎的心弦是怎样一步步被撩动,她那一"戴"一"摘""手套"的过程又是如何体现她的心灵波动。  相似文献   

16.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第一部重要的作品,作者以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对待"重大问题"——爱情表白的态度变化作为贯穿整首诗的主线,用内心独白表现主人公普鲁弗洛克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在无数次的挣扎中陷入梦境,经历了入梦、梦酣、梦呓多个阶段后被惊醒,梦幻破灭。  相似文献   

17.
郭亚东 《科技信息》2010,(36):313-313
鲁迅的社会思想感受太强烈了,使得在那些少而精的景物描写中多带有主观色彩、社会含义和象征性能。景物描写中时时带有先生独特的精神印迹,与其作品所表现出的内涵的深刻性和沉痛的揭示性相映衬,决定了其作品在美学风格中的冷色调,同时,也显示出一种言简意赅的简洁美。不论《在酒楼上》鲜明美丽的景物描写,还是《祝福》和《药》以及用回忆奏响情感旋律的《故乡》和《社戏》,总之,他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决定了其作品不可能不结成以理性为坚核的涩果以及美学风格中的冷色调。而毛泽东主席给予的"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评价是不言而喻的了。  相似文献   

18.
"表意性"和"音乐性"是黑人小说的鲜明族裔特色,是黑人文学重要的文化基质,而比喻性语言是黑人文学的表意策略。拉尔夫.艾立森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中积极修辞的广泛使用成为小说的主要表意手段,而音乐背景在小说主人公感情的跌宕起伏中推波助澜,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小说标题的多维阐释空间与文本语言的"表意性"和"音乐性"有机结合,成为水乳交融的整体,使小说主题思想得以升华,表现了主人公在"情感的故乡"和"心灵的异乡"之间求索的心路历程,彰显了黑人小说独特的美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叶朝红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174-177
鲁迅受其秉性特质、文学态度、生命哲学等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克制"叙事风格.这一叙事风格在其作品中有多种表现手法,例如使用长标点、短句、冷色调词汇、转折词、反语等等."克制"的叙事风格对其作品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克制"叙事造就了鲁迅独特的"含泪的笑"的语言艺术,形成了作品中"难以言说的情感",塑造了独特典型的人物形象,带来了独特诗意的创造.  相似文献   

20.
从表面看 ,《简·爱》和《呼啸山庄》在风格上差距很大 ,但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极大的“近似性”。主要表现在 :主人公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对人格尊严的维护 ;作者对待宗教既肯定又否定的双重态度以及追求灵与肉相结合的理想爱情 ;作品利用梦幻、象征等创作手法以及作品的双环式的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