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我国西南的高寒山区是苦荞麦的故乡,也是世界苦荞麦的集中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数千年来,苦荞麦对我国西南山区的繁荣昌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苦荞属蓼科荞麦属,我国资源极为丰富,有几百个栽培品种和很多野生类型.苦养生长期短(90~120天),适应性强,耐寒、耐瘠.总状花序,花期很长,占整个生长期的2/3.为自花受粉作物,植株开花数多(达800~1500朵),但结实率极低,只有15~30%,亩产一般只有50~100公斤.近年来,通过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和推广良种,大面积示范田的亩产已达200公斤,展示了苦荞生产的巨大潜力.苦荞营养丰富,而且能治多种疾病,是一种很  相似文献   

2.
苦荞发酵食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我国苦荞麦的资源状况及其营养保健功能,并概述了几种主要苦荞发酵食品,如苦荞酒、苦荞醋、苦荞酸奶等的加工工艺及开发现状,提出了研究与开发苦荞发酵食品的现实意义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苦荞麦挂面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苦荞粉、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研究了预糊化处理,谷朊粉、碳酸钠、魔芋精粉添加量对苦荞麦挂面质量都有明显影响,结果表明:预糊化处理是提高苦荞麦挂面苦荞粉含量的前提条件,谷朊粉、碳酸钠、魔芋精粉添加量分别为3%、0.4%、1.2%。  相似文献   

4.
茉莉花型清心苦荞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苦荞麦麸和茉莉花为原料,经混合、粉碎、烘烤等工序加工生产的苦荞茶,泡制的茶汤清澈明绿,具有明显的茉莉花和苦荞麦的风味,制品较好的利用了苦荞麦麦麸中所含的芦丁等保健成分,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采用模糊数学感观质量评价方法对其配方及生产工艺进行优选,确定产品中茉莉花的添加量为2%,采用苦荞麦麦麸和茉莉花混合后再进行烤制的工艺所制成的产品感观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5.
菊花型清香苦荞茶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苦荞麦麸和菊花为原料,经混合、粉碎、烘烤等工序加工生产的苦荞茶,泡制的茶汤清澈明黄色,具有明显的菊花和苦荞麦的风味,制品较好的利用了苦荞麦麦麸中所含的芦丁等保健成分,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采用模糊数学感观质量评价方法对其配方及生产工艺进行优选,确定产品中菊花的添加量为2.4%,采用苦荞麦麦麸和菊花混合后再进行烤制的工艺所制成的产品感观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苦荞芝麻羹的感官评价,说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是苦荞麦食品研究中进行感官评价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秋水仙素溶液配以二甲亚砜对苦荞麦幼苗茎尖进行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时间、浓度和处理方法对植株处理效果的影响.对处理植株与对照植株进行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比较,以确定通过此方法获得苦荞麦多倍体的最佳的处理组合.所获得的同源多倍体苦荞具有发达的根系、较大的籽粒和高大的植株等物点,另外其生物黄酮、蛋白质等营养及药用成分含量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Co~(60)γ射线400Gy、500Gy、600Gy对九江苦荞等4个苦荞麦品种的干种子进行辐射处理,考查M_1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主茎节数、饱粒数、单株粒重等6个性状,并对不同材料和不同辐射剂量对苦荞麦M_1性状表现进行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M_1性状差异不明显,但随着诱变剂量增加,性状表现受到影响程度加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苦荞麦染色体的加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混合液对中国西南地区的三种苦荞麦品种进行染色体加倍,获得了同源四倍苦荞新品系.与原种相比,同源四倍苦荞新品系具有发达的根系、较大的籽粒和高大植株,其产量得到明显提高.新品系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经及其他药用成分的含量也有明显的提高.此外,新品系有较高的接实率,能稳定遗传,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10.
豆类、谷类乳酸发酵的研究近年来屡见报道,而将豆类和苫荞浸出液混合生产发酵食品目前尚未见报道.作为起源于我国的大豆,是人类三大食用作物之一,是植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苦荞麦富含蛋白质、淀粉、矿物质、脂肪及维生素等,还含有豆类中缺乏的芦丁.芦丁为黄酮类物质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扩张血管和降低血管脆性的作用,对降低血胆固醇,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脂血症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将豆浆、苦荞麦心粉浸出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微生物发酵剂,研制出了苦荞酸豆奶.该产品综合了乳酸菌在人体胃肠中的微生态调节和大豆、苫荞营养互补的优势,是一种营养成分丰富,易于消化吸收,清香爽口的营养保健型食品.……  相似文献   

11.
豆类、谷类乳酸发酵的研究近年来屡见报道,而将豆类和苫荞浸出液混合生产发酵食品目前尚未见报道.作为起源于我国的大豆,是人类三大食用作物之一,是植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苦荞麦富含蛋白质、淀粉、矿物质、脂肪及维生素等,还含有豆类中缺乏的芦丁.芦丁为黄酮类物质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扩张血管和降低血管脆性的作用,对降低血胆固醇,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脂血症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将豆浆、苦荞麦心粉浸出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微生物发酵剂,研制出了苦荞酸豆奶.该产品综合了乳酸菌在人体胃肠中的微生态调节和大豆、苫荞营养互补的优势,是一种营养成分丰富,易于消化吸收,清香爽口的营养保健型食品.  相似文献   

12.
采用60Co-γ射线400Gy、500Gy、600Gy对九江苦荞等4个苦荞麦品种籽粒进行辐射处理,考查M1代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主茎节数、饱粒数和单株粒重6个性状,并就不同品种材料M1代性状的表现和不同辐射剂量对苦荞麦M1代性状的影响进行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M1代性状差异不明显,但随着诱变剂量增加,性状表现受到的影响程度加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不同品种苦荞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分光广度法对不同品种苦荞中黄酮含量进行检测,样品通过显色后在500nm下直接测定.通过对17种不同品种苦荞麦的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发现美姑苦荞的黄酮含量最高,达2.40%,选荞1号次之,为2.35%,而川荞1号最低,仅为1.54%.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苦荞米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副产物及产品检测分析,研究其过程中的营养成分流向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苦荞米加工工艺流程中的产物及其得率为,苦荞壳29.76%、废料壳粉9.34%、抛光米46.88%、黄粉14.02%;苦荞麦与苦荞米相比,水分、灰分、蛋白质、淀粉及碳水化合物明显降低,粗脂肪含量升高;加工后各产物的营养流向为,废料壳粉中黄酮22.13%、蛋白质31.47%、粗脂肪39.31%,黄粉中蛋白质38.43%、粗脂肪41.11%、黄酮37.96%,苦荞米、苦荞壳中水分含量较高,苦荞壳粉、苦荞米中粗脂肪含量较高,苦荞壳粉、苦荞米、黄粉中蛋白质含量高,黄酮主要分布在苦荞米和黄粉中.实验表明,废料壳粉和黄粉的产生对苦荞米营养损失最大.  相似文献   

15.
1前言 荞麦为蓼科荞麦属一年生草本作物,生育期短,抗逆性强,极耐寒,全年可多次播种,多次收获。产品供食品、药用,也是蜜源植物。荞麦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荞麦有4个栽培种,即甜荞、苦荞、翅荞和米荞,甜荞和苦荞是两个主要的栽培种。  相似文献   

16.
苦荞麦属蓼科双子叶植物,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苦荞麦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甾体类、酚类、有机酸类、蛋白质、氨基酸、淀粉以及微量矿质元素等化学成分,对其在降血糖血脂、抗氧化、抗肿瘤、抗疲劳缺血、镇痛抗炎、祛痰、维护血管等药理学作用和苦荞麦资源发展利用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斗篷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至 1999年间共 4次考察斗篷山区鱼类 ,共采集标本 5 0 0余号 ,鉴定为 32种 ,分别隶属于 4目 9科30属。有 3种鱼类是首次在贵州的长江水系发现 ,即大鳍间吸鳅、越鲶、褐栉虾虎鱼。这 32种占贵州省鱼类总种数的 15 6 %。鲤科鱼类所占比例最大 ,有 18种 ,占斗篷山区鱼类总数的 5 6 2 5 % ;另 14种占 43 75 % ,其中鳅科 3种 ,平鳍鳅科 4种 ,科 2种、科、鲇科、合鳃鱼科、虾虎鱼科、鳢科各一种。该地区鱼类种类资源较丰富 ,但数量却在下降 ,主要原因是采取毒鱼和电鱼等不良捕捞方法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昭觉县地处高寒山区,是彝族聚居地,属于半农半牧区,绵羊是昭觉县发展农村经济的一大优势。绵羊杂交改良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进展缓慢。自1986年以来,昭觉县为加快“半细毛羊生产基地”建设和确保国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教导我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浙江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综合性经济区,山区面积大,解决水利问题,对搞好山区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山区水利问题,研究提供山区的引水工具,1972年,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下达了浙农水泵新系列(山区水泵部分)的课题,由温州市工科所、省机科所、新昌第二农机厂、缙云农机厂、开化农机厂、平阳宜山农机厂和温州农机厂等单位组成三结合的“联合设计试验小组”,开展对该  相似文献   

20.
苦荞作为一种药食同源作物,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研究价值.随着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为苦荞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和快捷的途径.从分子标记和遗传多样性、组学和功能基因等方面对苦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苦荞分子生物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加强对关键性状和活性成分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而为苦荞生长发育和代谢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