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如今已经发现了超过200种以前不为人知的病毒,此类病毒能够导致包括流感和出血热等在内的疾病。科学家同时还追踪了这些RNA病毒在数亿年前的起源,当时大多数现代动物才刚刚出现。美国圣彼德斯堡南佛罗里达大学环境病毒学家Mya Breitbart说,这些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识别未来有可能感染人类的RNA病毒。研究人员在  相似文献   

2.
病毒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种类繁多,但并非所有病毒都对人致病,所以病毒分为致病性病毒和非致病性病毒: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改变,如今发现了许多新的对人致病的病毒,或者说,新的病毒找到了更为合适的人类宿主。  相似文献   

3.
刘经保 《世界科学》1998,(10):19-20,16
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同时在两个实验室被发现:一个是由卢克·蒙达尼耶领导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另一个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罗伯尔特·加洛及其同事们。现在人们把人类免疫缺陷称作可怕的疾病,“20世纪的瘟疫”——艾滋病(AIDS这个命名展开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4.
田志刚 《科学通报》2009,54(8):1023-1027
近10年来, 天然免疫识别受体群的发现和肝脏免疫学的兴起, 即发现肝脏天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和NK样T细胞(NK like T cells, NKT)是其他器官含量的5~10倍, 掀起了继20世纪70年代中期NK细胞发现之后的天然免疫研究的“第二次浪潮”. 天然免疫研究的这两个突出进展有可能重新解释某些肝脏疾病的免疫致病机理, 也可能丰富天然免疫学的内涵. 经过10年的研究, 本研究小组发现, NK细胞和NKT细胞天然免疫识别介导了小鼠肝脏免疫损伤. 我们通过Toll样受体3 (Toll-like receptor-3, TLR-3)活化途径成功建立了NK细胞介导的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 可模拟肝炎病毒携带者; 观察到NK, NKT或枯否(Kupffer)细胞间的天然免疫调节网络参与肝脏免疫损伤, TLR-3活化枯否细胞可防止细菌毒素爆发性肝炎; TLR-3活化NK细胞可抑制由NKT细胞介导的致死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转基因鼠肝脏易于免疫损伤与该鼠NK和NKT细胞NKG2D (natural killer cell group 2D)受体免疫识别异常有关; 该鼠肝脏再生能力下降与NKT细胞过度免疫识别CD1d有关; 阻断NKG2D或CD1d识别可缓解免疫性肝损伤. 同时, 对NK细胞调节性亚群(NK1, NK2, NK3, uNK细胞)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现内分泌激素瘦素(Leptin)和催乳素(Prolactin)可调控人类NK细胞分化; 白细胞介素15(IL-15)通过抗凋亡促进人CD56dim NK亚群发育.  相似文献   

5.
<正>会通过声音交流的阿尔斯通唱歌鼠将成为科学家研究人类语言交流机制的良好模型,甚至为人类自闭症研究带来可能。在中美洲的高山地区生活着一种鲜为人知的物种——阿尔斯通唱歌鼠。这种啮齿类生物终年在云雾缭绕的森林中繁衍生息,看起来好像并没有太多信息传达给我们,但是这种老鼠却能够创作非同  相似文献   

6.
正人类在和病毒的长期对抗中,对病毒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也对人类免疫系统运作机制增加了了解。我们人类依然无法摆脱病毒这个噩梦。科学家发现,不少的病毒都来源于野生动物,那么,我们人类是否应该和野生动物保持应有的距离?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下面列举近年来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灾难的几种病毒。  相似文献   

7.
与病毒共存     
<正>提起与病毒共存的观点,不少人都觉得不现实。病毒的存在就是为了繁衍和传播,而这一切都是要以破坏宿主细胞为基础的。对人类而言,病毒的流行不仅会导致个体的死亡,而且还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尽管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病毒的认知在不断深入。而医药卫生领域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遏制了病毒对人类的影响,但是,诸如艾滋病病毒、新冠病毒、狂犬病毒等病毒,仍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风险。而现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针对性药物,我们仍无法在短期内战胜这些病毒。因此,与病毒共存的话题也在不断被热议。  相似文献   

8.
尽管每年诺贝尔奖名单的公布都会在科学界内外引起一阵激动和不同声音的争论,然而无论从获奖工作备受争议、备受关注的角度看,还是从这一工作本身的科学价值及其对当分困扰人类的一些顽症的治疗意义而言,一个多月前公布的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工作——即发现了一类新的病原作——脱病毒,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都可能是创纪录的。正因为如此,国内一位这些年来一直关注、跟踪这一领域工作的学者——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生物技术与分子遗传研究所所长陆德如教授,在获悉脱病毒学说的创立者斯坦利·普鲁西纳(StanleyB.Prusiner)获奖…  相似文献   

9.
正自人类诞生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和病毒起码已经打了25万年的交道。天花、SARS、埃博拉、新冠肺炎……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病毒不断变异,而每一场与病毒的战役,都促使人类不断更新手中的"武器"。对于病毒,应该斩尽杀绝,还是与之共存?欲战胜病毒,必了解病毒。它们很古老——出现于生命起源早期,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土著"。它们很微小——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10月16日宣布:沉寂数年的埃博拉病毒再次肆虐非洲,在乌干达北部古卢地区,已经有63人感染上了埃博拉病毒,其中43人已死亡,且死亡人数还可能进一步上升。自人类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全世界已有1100人感染这种病毒,其中793人死于埃博拉出血热。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1994年.美国作家普里斯顿以埃博拉病毒为题材写了一部名叫《热区》的畅销小说,此小说对埃博拉病毒做了可怕的描写,引起全球对这种神秘病毒的普遍关注。次…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建造行走式机器人,工程师们正在探索人类保持平衡的秘密——完善拟人行走机器人在过去30年里,科学家和技在佛罗里达州彭沙科拉人类识别研究所,普拉特与同事一起装配M2V2,以检验其平衡性  相似文献   

12.
李勇 《世界科学》2010,(1):22-22
<正>去年11月5日《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研究者运用修饰过的HIV病毒治疗了两名患有破坏性脑疾病——脑白质肾上腺萎缩症(ALD)的男孩。在治疗过程中,HIV病毒携带了一个具有治疗作用的基因,这标志着人类首次运用基因疗法治疗与X染色体有关的致死性疾病——ALD。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通过基因研究发现艾滋病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人群中传播,这比先前确定的时间——1930年提前了好几十年。此前的观点是,艾滋病于1930年起源于非洲的喀麦隆,成为瘟疫流行则出现在1960年前后的比利时属刚果(今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刚果(金))。但新研究暗示,早在1884年~1924年之间的某个时候,艾滋病病毒就已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人群中传播。不仅如此,这种病毒在此之前很可能已经潜伏了好几十年。这项新研究还进一步证实了艾滋病病毒从黑猩猩传给人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病毒,这个人类与之争斗又共存的小东西,究竟有什么特性?防治病毒为什么这么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否让病毒为我们所用?小个头的寄生物人类认识病毒的历史并不长,仅有120余年。"个头小"是人类对病毒的第一个直观认识。1892年,俄国生物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发现,造成烟草花叶病的病原能够透过细菌过滤器。1898年,荷兰生物学家拜耶林克验证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发现,并首次明确了病毒的存在:一类比细菌个头小,  相似文献   

15.
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不断遭受传染病的困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做斗争的历史。在这些传染病中,最可怕的是由病毒引发的传染病——病毒个体小,基因少,变化快,传播速度非常快。以下介绍人类历史上最骇人的十大病毒。  相似文献   

16.
<正>完全控制新冠病毒以及补偿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会成为头条新闻。随着新冠病毒大流行这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步入第四个年头,研究人员将继续努力,使这种疾病变得可控、寻常。他们将追踪奥密克戎的数百个亚变种——2022年,奥密克戎这一高传染性但似乎不那么致命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在全球占据了主导地位。病毒学家将观察这种病毒在今年的演化过程,看看它是否会最终减缓变异速度,还是说会有一个新的变异株突然出现,绕开人类已经在此前的变异株冲击下建立起来的大部分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7.
《科学24小时》2009,(1):11-11
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其中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发现了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相似文献   

18.
动态点击     
臭氧可以杀灭SARS病毒人类自从发现并使用臭氧以来,全世界一直用臭氧对形形色色的病毒、细菌进行“激烈斗争”,并总结了许多经验。如臭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福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对乙肝病毒抗原、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甲型流感病毒,还有“剧毒之首”的艾滋病病毒(HIV)都进行过消毒灭菌实验,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并且臭氧对这些病毒、细菌的消灭十分迅速,可以说是“刀起首落”。而此次造成非典型性肺炎流行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冠状病毒的新变体。科学家对它的认识和最终确认都历经了较大的波折,臭氧…  相似文献   

19.
概述美国科学家斯坦利·普鲁西纳(StanleyBPrusiner)的开拓性贡献使他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致病原种类一院病毒(Prion),并阐明了它们潜在的作用机制。斯坦利·普鲁西纳把院病毒列入了众所周知的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在内的感染原表中。院病毒通常以无毒细胞蛋白的形式存在,但它具有将其结构转化为高度稳定的构象的潜能,这种构象最终导致有毒颗粒的形成,成为人类和动物所患的几种致命痴呆型脑疾病的致病原。院病毒疾病可以是遗传性的、横向传染的或散发性的。脑病区呈多孔海绵状,这是神…  相似文献   

20.
段军 《科学之友》2004,(3):50-53
自然界总有挖掘不尽的魅力,就像一位婀娜的少女引人探究。当你为闻到她的芳香欣喜不已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离她更远了,有更多未发现的奥秘更深地吸引着你……于是探究——发现——未知——再探究。永远有未知的领域,永远在不停的探究。大自然的魔力就在于此,它将人类带入了永无止境的循环的反复中,而它自己却在一旁静静地观看。那人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人类只在乎探究的过程:因为过程.人类学会了勇敢、忍让和适应环境,得以进化于今:因为过程,人类又学会了放弃、沟通和返朴归真,必将走向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