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曲阜市1965年以来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曲阜市1965-1999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曲阜市近40年来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1)近40年来曲阜市的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217℃/10a、0.094℃/10a和0.459℃/10a,其中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最明显。(2)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趋势不同,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最显著,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倾向率分别为0.743℃/10a、0.484℃/10a和1.047℃/10a。(3)按近40年的冷暖波动情况,将气温变化分为3个阶段,即60年代偏暖时期、70-80年代的偏冷时期和90年代的偏暖时期。  相似文献   

2.
根据莱阳市1971-2010年的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气温进行线性模拟,分析莱阳市近4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得出莱阳市近40年气温整体呈上升均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学》2016,(10):1717-1723
利用1955—2013年我国主要城市90个站点冬季月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atlab小波分析法和空间插值法对我国主要城市近60年冬季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1近60年我国主要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均温的增温速率为0.301℃/10年.2我国主要城市冬季平均气温突变点出现在1985年,20世纪60年代为温度下降期,70年代开始增温,80年代增温速率最大,90年代增温速率开始减缓,2000年之后增温速率继续下降.3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具有3、6、11年的变化周期,主周期为6年.4温度变率方面,我国北方城市增温速率大于南方,突变点后气温增温速率减缓,但西南地区在突变点后气温增温速率增加,西南地区冬季增温速率与华北及东北地区冬季增温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气候学家对全球气候做了不少研究,指出在过去的100年里,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近40年我国平均气温也以0.04℃/10年的速率上升,年降水量以12.6mm/10年的速率递减。在新疆,近40a北疆年平均气温增温  相似文献   

5.
冬季北极海冰面积异常与中国气温变化之间的年际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7-2001年冬季的北极海冰资料、中国160站气温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的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冬季北极海冰面积异常与中国气温变化之间的年际关系.过去44年来,北极海冰面积总体上具有减小趋势(鄂霍次克海是例外,那里海冰面积有增加趋势),相应地北极涛动趋于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趋于增暖.叠加这种趋势变化之上的是年际变化.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冬季海冰变化的主要空间型表现为格陵兰海和白令海的海冰异常总是和鄂霍次克海、巴伦支海东部、喀拉海(新地岛附近)以及哈得孙湾的海冰异常符号相反,并且与500 hPa高度场上的EU和WP型遥相关对应.当冬季格陵兰海和白令海的海冰异常偏少,而鄂霍次克海、巴伦支海东部、喀拉海(新地岛附近)以及哈得孙湾的海冰异常偏多时,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都偏弱,冬季风减弱,东亚西风增强,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
对2007年的11月—2008年1月太原市不同下垫面的每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植被对于冬季温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开封市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开封国家基本气象站1951-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和Yamamoto法,分析了1951-2010年来开封市气温变化特征及其趋势.结果表明:近60年来,开封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79 ℃/10 a,且达到0.0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利用英国East Anglia大学CRU高分辨率地面温度格点资料和EOF, REOF及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近百年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空间一致性是高原气温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高原气温在空间分布上还存在东西、南北反相结构.利用方差最大化旋转可将高原气温变化分为高原中部区、西部区、北部区、南部区及东部区.近百年来高原气温处于上升通道,气候倾向率约为0.07?C/10 a,经历了四次冷暖交替的时期:1901?1930年为冷期;1931?1950年为暖期,气温显著升高;1950年开始一直到1980年前后,高原气温总体变化比较平稳;而从1980年至今,高原的气温都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高原气温的变化主要以准60年周期为主,同时还有30年准周期振荡,存在多个突变点.高原各个区域近百年来气温都处于上升状态,青藏高原中部区气候倾向率达0.065?C/10 a,西部区上升趋势最显著,气候倾向率达0.128?C/10 a,北部区为0.108?/10 a,南部区为0.015?/10 a,东部区为0.022?C/10 a,且大部分区域都通过α=0.01的信度检验.各区域有不同的温度变化特征,中部区和北部区相似,而东部区正负交替比较频繁.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冬季NDVI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2年1月—2001年12月NDVI资料、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植被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原冬季植被多少与我国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高原冬季NDVI大时,我国华南地区、华北地区等夏季降水偏多,而长江流域(主要是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西北部、东北地区西部降水偏少.高原冬季NDVI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从南到北,总体呈西北-东南向" - -"带状分布.降水的年内分布也因为不同年份NDVI的多少而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后期的大气环流变化能够较好地解释我国夏季降水的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青藏高原73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资料,从趋势、波动特征和极端事件3个维度,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全面剖析该地区近55 a气温的趋势变化、波动变化与极端事件变化.结果表明,时间上, 1961-2015年青藏高原气温暖化特征明显,变化速率表现为年内日最高气温<年均气温<年内日最低气温、结冰日数<霜冻日数;突变时间表现为日最低气温<霜冻日数<年均气温<日最高气温<结冰日数.气温变化呈不对称性,最低气温的变化比年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变化更加敏感.空间上,滇西北地区气温升温迅速,波动快速增强;柴达木盆地、"一江两河"地区、川西高原呈气温缓慢升高-波动快速增强或气温快速升高-波动缓慢增强特征;那曲高原、黄河源区气温升高迅速同时伴随波动减弱,升温趋势稳定.青藏高原不同地区暖化主导因素不同,日最高气温的持续上升是高原东北部气候暖化的主导因素;日最低气温的持续上升对高原南部气候暖化的贡献更明显;而柴达木盆地则受到日最高、最低气温剧烈变化的双重影响.年均气...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它对北半球的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全新世是与人类进化、人类文明形成最密切的时期。分析、总结了青藏高原全新世的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讨论。高原的全新世大暖期来临于10kaBP,鼎盛期为7—6kaBP,大暖期时,高原植被、森林扩大,泥炭发育,湖面上升,夏季风增强。大约在5kaBP,高原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变。  相似文献   

12.
冻土退化过程中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出现了不断退化的现象.退化的多年冻土隔水作用减弱或消失,并导致依赖于冻结层上水的植被变化.在模拟高原多年冻土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冻土的退化过程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冻土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冻土稳定段(80年代)、冻土快速退化段(90年代)和冻土缓慢退化段(最近十几年).同时,采用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第3代NDVI数据(1982—2012年)分析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的斜率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近31a来,青藏高原的植被覆盖度斜率整体上呈微弱增加趋势;植被覆盖在冻土退化的3个时段内的变化特征为:从20世纪80年代冻土相对稳定期到90年代的冻土退化期,比退化面积增大11%;近十几年来,冻土退化逐步减缓,植被退化的增幅减弱,面积比90年代增大了3%,但退化的区域更为集中.冻土退化与植被的变化机制复杂,本文的分析与发现对理解冻土对生态的影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盐类矿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盐湖众多,盐类矿物种类丰富。从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各部门对青藏高原进行勘察和科考以来,在盐类矿物研究方面取得众多进展。目前青藏高原已发现盐类矿物53种,按照化学类型分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和硼酸盐,其中新矿物为5种,包括在青海大柴旦发现的章氏硼镁石、三方硼镁石和水碳硼石,居红土的祁连山石和西藏扎布耶盐湖的扎布耶石。近年来,对于盐类矿物的古气候意义研究逐渐增多,按照其形成和保存温度环境,可以分为冷相类、暖相类和广温相类,被誉为有根据的古气候“温度-湿度计” ;芒硝作为典型冷相矿物的代表,其稳定和不稳定芒硝层的古温度范围已确定;扎布耶石作为典型暖相矿物的代表,其形成和保存温度也已明确。利用矿物间的共生关系,可以反映湖区的古温度范围,在古气候研究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钙华分为大气成因钙华和热成因钙华两类,不仅具有景观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的科研价值。青藏高原广泛发育热成因钙华,主要形成于泉水和湖泊环境中。青藏高原钙华的形成主要与高原内部的热水活动有关,而热水活动则受控于印度大陆碰撞俯冲所引起的伸展作用和区域大断裂的走滑拉分作用。钙华不仅记录高原的古气候学信息,同时也是区内大多数盐湖矿床成矿过程记录者,但是已有的研究尚不足以充分解读这些信息。形成热成因钙华的CO2一般来自地热过程或地壳深部,其成因机制因时因地而异,远比大气成因钙华更加复杂,并不是所有热成因钙华都记录有古气候信息,因此,只有在充分明确热成因钙华成因机制的基础上,方可重建其古气候和盐湖矿床学信息。  相似文献   

15.
Hou  Shugui  Qin  Dahe  Yao  Tandong  Zhang  Dongqi  Chen  Tuo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2,47(20):1746-1749
Three ice cores recovered from the Himalayas (i.e. the East Rongbuk Glacier and the Far East Rongbuk Glacier at Mt. Qomolangma (Everest), and the Dasuopu Glacier at Xixiabangma) show a sharp decline in the accumulation rates since the 1950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 over India and the low northern latitude zone (5°-35°N). Correspondingly, an increasing trend is observed for the ice core accumulations from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Qingh ai-Tibetan Plateau (i.e. the Xiao Dongkemadi Glacier in the central Tanggula Mountains, the Guliya Ice Cap in the western Kunlun Mountains, and the Dunde Ice Cap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since the 1950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cipi tation fluctuation over the middle-high northern latitude zone (35°-70°N). However, the variation magnitude of the high-elevation ice core accumulations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precipitation at the low-eleva- tion places, suggesti ng its extra sensitivity of high-elevation areas to climatic change. The inter-d ecadal abrupt change of the African-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e1960s may attribute to the recent ice core accumulation change during the recent decades.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盐湖微型和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型与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通常是指粒径在0.2~20 μm之间的真核浮游生物。高原盐湖中微型与微微型真核生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近年来对高原盐湖中微型与微微型真核生物的研究日渐增多。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型与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主要类群的分类学和多样性研究进展,论述了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盐湖微型与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在不同盐湖中的分布差异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自身的局限。最后对中国未来加强盐湖中微型与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研究提出了4个建议:加强盐湖微型与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展盐湖微型与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纯培养技术研究,充分挖掘盐湖微型与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潜力,以及推动盐湖微型与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典型小流域径流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08年6月风火山小流域五个径流控制断面水样分析结果,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Gibbs图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主要可溶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离子以Na~+,Ca~(2+)为主,阴离子以SO_4~(2-)为主,且各断面大部分离子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为单峰型;浅层土壤中水分运移携带的离子质量浓度高,对河水总溶解性固体(TDS)含量贡献最大;岩石风化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对风火山小流域水化学变化起主要作用;研究流域蒸发盐岩风化作用最强烈,其次为碳酸盐岩的溶解;初步分析认为河水离子质量浓度较高的原因是受蒸发浓缩作用、土壤冻结融化作用和径流活跃期时间短等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
首次提出了青藏高原大气折射对地面精密测量影响的特殊性问题,论述了开展高原大气折射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The worldwide fallout of caesium-137 (137Cs) associated with the nuclear weapon tests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has provided a valuable man-made tracer for studies of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delivery. But relatively few researchers have used it to estimate wind erosion. In this note, the 137Cs techniqu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studies of wind erosion and its modern processe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wo 137Cs reference inventories of 982.11 and 2 376.04 Bq·m-2 were established preminari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and middle-north parts of the studied area respectively. By analyzing the patterns of 137Cs depth profiles from sampling sites, the aeolian processes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nearly 40 years have been revealed, i.e. the shrub coppice dunes (S1) and semi-fixed dunefields (S3) experienced the alternation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while the grasslands (S4, S6 and S7) and dry farmlands (S5) suffered erosion only. By using 137Cs model, the average wind erosion rates for shrub coppice dune (S1), semi-fixed dune fields (S3), dry farmlands (S5) and grasslands (S4, S6 and S7) were estimated to be 84.14, 69.43, 30.68 and 21.84 t·ha-1·a-1 respectively, averaging 47.59 t·ha-1·a-1 for the whole plateau,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of the medium erosion standard. These results derived from 137Cs for the first time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wind eros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