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何谐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24(2):52-54,47
16世纪以后,带着对古老中国文明的憧憬,大批西方传教士离别故土,踏上了寻找中国的旅程。这些来华传教士成为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交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17—18世纪间,法国耶稣会士成为在华传教的主角。他们致力于对中国的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进而引发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本文从法国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发展进程入手,论证了法国耶稣会士的中国研究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即刺激了欧洲本土对中国的研究,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在法国汉学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奠定了19世纪西方汉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万历韶州同知刘承范及其《利玛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承范是明末(万历年间)循吏,1589年任韶州府同知时与利玛窦相遇、相交、相知。著有《利玛传》,记录了一段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实,更确切地说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且颇有作为的官吏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具有近代科学知识且能融入当时中国社会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之间的交往,涉及明末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认知与理解。  相似文献   

3.
龙华民系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1597年始在韶州传教达十余年之久。利玛窦死后担任天主教在华负责人,曾持与利氏不同的传教方针,不过后来在遭遇挫折后有所改变,后来又到山东传教。他著有《圣撒若法行实》、《地震解》等多部中文著作,又参与了《崇祯历书》的编纂、校订工作,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死后葬于北京。  相似文献   

4.
在16—19世纪东西方化的交流过程中,传教士担当了“桥梁”的重要角色,学术界主要关注海上来华的传教士的研究,本人通过对陆路来华的传教士进藏的背景及其过程的分析,考察至今在西藏仍有影响的天主教情况,旨在探讨中西化的接触、交流、碰撞。正由于有传教士们记录的他们在那个时代的独特的西藏见闻,又以自己的化视角开始了中西化的最初碰撞,使西藏了解西方,西方了解西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西方人投身于西藏化的研究中来,在西方掀起了一个至今持续不断的藏学热潮。为人类不同观念的多元化的形成、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降,中西文化的交流,往往以基督教的传播为因由,《天学初函》保存了这一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一批文献。分析这批文献,可以发现明末士人与来华传教士引进完整西学体系的努力;同时,通过《天学初函》的流传,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学体系在与中国固有的知识体系的角力中逐渐销蚀、肢解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从分析早期西方传教士入藏传教的背景、传教阶段、特点、失败的原因等方面入手,对早期天主教在西藏的渗透活动作一个简单的概括和评述。以期较为客观、准确、全方位地把握17-18世纪入藏活动的天主教的概貌,了解天主教传教士与西方殖民势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天主教的传入给西藏近代社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栈山航海来到中国传教,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思想互争雄长。为了顺利传教,传教士推行文化改造路线:首先对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伦理观异同进行比较与会通,力求基督教教义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其次进行"学术传教",通过翻译、编著中文期刊和书籍等介绍西学,同时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及儒家思想经典;最后通过推行"以学辅教"策略兴办教会学校,意图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基督教在华传播。传教士的活动造就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性,既融入了殖民主义的宗教文化,又渗透了西方科学和人文思想,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教士自明朝中叶再度传入中国后 ,对中国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明清之际 ,更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南明政权进行实质的支持 ,作为交换 ,南明政权对西方传教士在传教与贸易方面也给予较多的便利。西方传教士对南明政权的帮助 ,在一定程度上使明清政权的交替产生了拖缓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在翻译介绍西方数学知识,培养我国数学人才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这是他们在华活动的主流。他们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对于他们在传播西方科学方面的功绩不应抹煞,而应当肯定、予以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马丁·德·拉达是首位到访中国的欧洲传教士,这位伟大的宇宙学家、科学家、数学家及基督教修士在中国旅行所撰写的《中国札记》对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源自马丁·德·拉达的《中国札记》及所购书籍中记载的中国文化.笔者简要梳理了这段历史,并评述马丁·德·拉达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壮族麽经布洛陀为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壮族的历史记忆,它本身有一个从口头传承到不断加工、书写、编撰、汇集和逐渐定型成文本的过程。口头传承产生久远,而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文本则反映了当时壮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种种事象。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商周以来契约活动的发展,文学中诞生了一个崭新的题材——契约叙事。历经汉、魏晋、唐宋元的发展,到了明清,以契约为内容的文学书写空前繁荣。其涉及的契约范围之广,领域之多也为前代所不及。其中伦理契约又分为婚恋类、亲情类、友朋类三种。这些契约叙事文本凸显了中国古典儒家文化传统,反映了明清之际重商、重利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编辑传播历史上,编辑家编辑创构了一部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编辑名作和名著,借鉴书目文献编辑解题、提要的编辑方法,突破过去大事年表简单罗列的成规,对这些中国编辑传播历史上重要编辑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色进行解题和提要式的分析与介绍,形成的中国编辑出版史大事年表,既是一种对编辑出版文化史研究的创新,同时也是推进编辑出版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明清时期编辑出版事业成果丰硕,在中国编辑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文章对明清时期(1368-1911年)的编辑传播著作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移民的过程与原因,类型与特点,移民的分布与发展,移民对经济、环境、文化生活的影响,移民政策,流向等六个方面对二十年来明清西南人口迁徙史研究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5.
宋代以前,菊花没有具体的名字,统称为"菊"或"菊花",菊花的命名始于宋代。文人的菊事活动始于陶渊明,在唐宋时期已成为文人的日常文化活动之一,在明清时期成为文人雅集的重要内容。菊花题材的绘画出现在晚唐,繁荣于明清。菊花的命名与文人的菊事活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义,采用“况义”之法,从文化层面入手,以基督教教义阐释古代儒家思想,并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双向的翻译、阐释和研究工作,呈现出与以往佛教东传时的“格义”不同的特色。这一工作从本质上讲具有跨文化乃至跨文明的比较性质,而“况义”之法及其理论,也不失为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方法论渊源之一,对于当...  相似文献   

17.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中国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造纸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造纸工艺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鄂西山区古漳河源头的手工纸生产从明清时期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其古老的生产工艺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古代剧场史中,中国传统戏场别具一格,在华夏古典建筑中也是一种很有特殊的类型,中国传统戏曲以其时空虚拟的表演特征,在不设布景裸台上尽情表演,从而形成独特而卓越的戏剧艺术,传统戏场历史渊源,在各朝代和地域的形态各异,名称亦不相同,如勾阑,瓦舍,舞亭,看棚,乐棚,戏楼,戏园等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中泛称之为戏场,最早戏场建筑保存至今者可追朔到元代,迄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明,清时代戏场遗存者则多至数百座,遍布祖国各地,是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瑰宝之一。作为开展这项研究的引子,以进一步发掘,梳理传统戏场建筑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19.
男风之好在我国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就有了关于男子同性恋的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现象至明清日盛。我国文学作品中多有关于男风的书写,至清初之时,作为雅文学的诗词中也有关于男同性恋的记载。陈维崧作为清初词坛的领军人物。其与徐紫云的断袖之情更是为世人称道,为当时文坛一大佳话,通过其写与徐紫云的词,亦可研究其对紫云之恋.并通过陈维崧之个案洞观清初文坛之风尚,探究清初同性恋盛行的原因,即为历史因缘、清初的禁娼活动以及家庭观念的纵容。  相似文献   

20.
李邺嗣作为浙东学派中的文学主将,以其深厚的故国之情和丰富的文学创作,将浙东地区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世态人情化为诗文,成为那个悲惨时代一曲深沉的挽歌,是研究浙东明清之际文学创作个案一个不可多得的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