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六祖坛经》英译始于黄茂林先生,黄先生《六祖坛经》英译本在佛经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黄先生英译本语言流畅,翻译风格清新,使用了多种翻译手段,是个难得的好译本。但是,黄先生《六祖坛经》英译本也同样存在着佛经英译中普遍反映的难点问题,相关研究可资佛经英译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自建《六祖坛经》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5.0对《六祖坛经》文本内容的检索,考察六祖慧能大师在韶州的弘法行迹。检索结果显示,《六祖坛经》中80%的文本均有与六祖慧能大师在韶州弘法行迹的相关记载。借助现代语言学的语料库研究方法,可以粗略勾勒出六祖慧能大师在韶州大梵寺、宝林禅寺、曹溪和曲江等处大力弘扬禅宗顿教,普度法界众生的弘法行迹。  相似文献   

3.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林语堂先生翻译的《幽梦影》英译本为分析文本,以语篇分析为基础,从原文分析、翻译策略的制定、译文分析三个方面,运用翻译规范理论,深入分析译者在古文翻译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及受制机制,以期探讨该研究对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方歌剧是否可以翻译成本族语演唱一直是音乐界和翻译界共有的热门话题。由于歌剧翻译必须跨越不同文化的障碍,文化调适理论也因此对其具有重要阐释力。德语歌剧《快乐寡妇》中的著名二重唱《默默倾听》已有的德英汉三语文本显示,在歌剧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语义、旋律和节奏的多重作用下采用文化同化、文化整合与文化涵化三重调适策略,实现音乐作品的跨国旅行,助推世界音乐文学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韩礼德与哈桑的英语衔接理论,着眼于《孙子兵法》袁士槟教授和林戊荪先生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翻译研究,旨在从英汉翻译语篇对比的角度,探究有效的语篇翻译技巧,为译者译出最佳文本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红楼梦》英译本章回目录及谚语的翻译谈起,简要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大卫.霍克斯两个译本的章回目录及个别谚语的翻译,并对比研究其几点不同。最终得出结论:译者翻译理念以及个人风格的不同产生出风格迥异但同样精彩的翻译文本。  相似文献   

7.
《周易》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文本意图以及文本表述整个意义的范型的定位将统领后面其它卦辞以及爻辞的理解,然而由于《周易》成书过程颇为复杂,译者对《周易》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定位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英译本。因此,对《周易》文本特点以及文本翻译过程特殊性的探讨,必须考虑经典形成的整个历史语境,去发现决定著者的陈述和意义赋予的语篇结构,把共时的现实平面文本还原成一个历时的立体文本,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文本意图和翻译文本的文字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易》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文本意图以及文本表述整个意义的范型的定位将统领后面其它卦辞以及爻辞的理解,然而由于《周易》成书过程颇为复杂,译者对《周易》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定位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英译本。因此,对《周易》文本特点以及文本翻译过程特殊性的探讨,必须考虑经典形成的整个历史语境,去发现决定著者的陈述和意义赋予的语篇结构,把共时的现实平面文本还原成一个历时的立体文本,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文本意图和翻译文本的文字意义。  相似文献   

9.
共谋是一种翻译策略,它是指在译者这一中心主体的主导下,两个边缘主体——作者和目的语读者就其客体的两世界(原语与目的语)、三方面(主体、客体及其目的)、六因素(原文本、原语、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本、目的语、目的语文化)进行合作对话,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与契合。影响共谋的因素主要为:构成其主体要素的作者、译者和读者;原文本、原语、原语文化、目的语文本、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等所处的语言关系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这部鸿篇巨制翻译成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其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迄今为止,《红楼梦》有两个英译版本影响较大:一是霍译本(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二是杨译本(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于这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列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译例,比较分析了这两个译本的文化信息翻译以及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探讨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制于自身所接受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积累的翻译经验、翻译动机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其译文的呈现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文章介绍了藏族翻译家斋林.旺多、汉族藏学家于道泉、美国学者G.W.Houston的相关背景,分析了他们的三部《仓央嘉措诗歌》英译本各自的特点,旨在发现三位译者对同一作品的不同呈现方式,并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译者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主体,他的活动在服从客观现实条件的同时,以多种形式显示其主观能动性。译者的文化态度、翻译动机、审美倾向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生命力。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分析译者主观能动因素在林语堂和许渊冲《水调歌头·中秋》两种译文中的体现形式,进而指出译文是原文生命力的延伸,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对原文文本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本研究有必要将译者主体性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3.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比较薄弱,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更是少见.文章对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以《海的女儿》任溶溶译本和叶君健译本为研究个案,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从句长、词类、标点等微观层面考察译者风格.研究发现:任译句子偏长,用词丰富;叶译句子短,叹号等标点符号频率高,感情丰富;叶译的类符/形符比低,词汇密度低,语言更简单,易读性更强.  相似文献   

14.
首次发表奈达与张经浩破解Dynamic Equivalence的信函。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研究发现理论经典和金科玉律-Dynamic Equivalence被译成“动态对等”是一大错误。“动态对等”四个字严重曲解了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作为翻译标准的“动态对等”谁也不理解;译文与原文能“对等”?“动态”是什么东西?“动态对等”又是什么意思?张经浩在笔者的请求下给奈达写信求教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奈达回信完全同意笔者和张经浩的理解:Dynamic不是static(静态)的反义词(动态),Equivalence是贴近,不是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不能翻译成“动态对等”。奈达的信详细破解了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对被严重误读曲解的奈达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的译文进行了评析。笔者抛砖引玉,提供Dynamic Equivalence试译译文。  相似文献   

15.
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基于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探讨了翻译主体性因素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身体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发挥,并强调了体验和认知对译者的制约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的本质:译者主体性是创造性和受动性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译者主体性这一双重属性,方能更好地理解对译者的隐身和显身这一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6.
贺昕  刘冰泉 《科技信息》2011,(1):I0209-I0210,I0220
古诗英译的实质是诗歌意象的重构,在进行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不可忽略。本文主要研究译者主体性在还原古诗意象过程中的体现.并分析其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的价值观和对目的语的把握能力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受译者主体性的直接影响,这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和审美再创作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选择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作品的偏好,这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偏好影响其对译本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赵元任充分发挥了其主体创造性,再现了原文中诗歌、文字游戏等的语言美、形式美,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主导。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其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再现原作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译者风格"是文学翻译风格研究中比较年轻的一个名词,其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界定,同时它与"作者风格"的关系也亟待明确。文章借鉴其他领域的风格解释来探讨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各自的定义,并通过两者之间的关联提出"传译作者风格"这一概念,尝试通过这一途径来进行译者风格的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诗经》原作以及三种译本的模糊性特点的分析,提出译者在文学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并运用这一特点,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