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长恨歌》丰富的叙述中,由“小历史”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民间社会”与个体的生命伦理、“日常生活”与个体的生命意义等所构成的生命关学及其叙事伦理尤值得关注,它们使《长恨歌》成为汉语叙事的“典范”和文学史链条上不可替代的“孤本”。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对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而透过苔丝的悲情故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哈代伦理思想的折射。文章主要从性别伦理、恋爱伦理、夫妻伦理等方面来探讨哈代婚恋伦理思想在《苔丝》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颠覆的喜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文学现象:小说作为一种文类的兴起与喜剧艺术取代悲剧艺术的艺术史事件是同步发生的。在某种意义上该书也可以读作“罪感与怨恨”的东方叙事学。作者从自然之人与陌化之人、肉身自我与精神自我、以及父子伦理等问题入手,讨论了文学中由怨恨心理所导致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喜剧性颠覆现象。而“故乡何谓”以及“女性话语的建立逻辑”可以看作是由“父子关系”这一大主题所衍生的两个子主题,从而使全书构建起20世纪中国文学关于“罪感与怨恨”的叙事学系谱。  相似文献   

4.
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的身体叙事体现了作者凯鲁亚克对美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教伦理的反叛。新教伦理以宗教的方式肯定了对物质财富追求的正当性,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而《在路上》的身体叙事则意味着作者对新教伦理的反叛、解构,并不断在反叛与解构中重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在禅宗思想中找到了精神信仰。这不仅深深影响了美国二战后一代青年人的价值观,而且也发展与丰富了美国的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独特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女性成长小说呈现出的多维度构建方式和鲜明的时代感,体现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社会的不断认识和把握,同时也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社会定位和伦理价值影响。《小妇人》和《嘉莉妹妹》中的女主人公们因为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氛围,而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成长路径和成长追求。她们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伦理价值观因为社会发展而进步,同时也受到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有收获,也有失去。  相似文献   

6.
通读《发展伦理初探》,深深地感受到了发展伦理之魅力,特别是其中的四个方面:(一)发展成了“问题”;(二)发展伦理的出场;(三)发展伦理的基本问题;(四)发展为了什么。发展伦理的核心是人,要使“我”成为一个“和谐的人”,现代人格塑造是发展伦理视阈必然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从人物塑造和叙事主题等方面分析安妮·勃朗特的《房客》,解释作品中的道德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的性伦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灵”与“肉”的完美统一,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的篇幅描写“性”,旨在揭露工业革命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异化。劳伦斯渴求通过建立新的、和谐的、完美的男女关系以改造社会,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9.
"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电影,讲述的都是发人深省的文化伦理故事。其中,《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传达的存在就是合理、宽恕敌人就是宽恕自己的文化伦理主题,在某种程度上泛化了当下的时代话语和人们的生活态度;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阐述的大家都是亲人、谁也没有敌人的观念,则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主题的合理延伸和合法演绎,二者传播的理念具有同质异构的特征,都指向人类的文化伦理追求,都蕴含着文化伦理的力量和光芒。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动画与伦理的共赢,做到了时代性、民族性与当下性的深度统一,也对如何营造和形成中国原创动画电影的独特话语方式及其民族化表现模式,作出了引人关注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最重要的作品是他自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的一套作品 ,包括六部小说 :《绿荫树下》、《远离尘嚣》、《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最后两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称《苔丝》) ① 和《无名的裘德》 (以下称《裘德》) ② 这两部小说在开头 ,主题、基调等方面与前四部小说完全不同。然而 ,对于这两部小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一事实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如果把这两部小说对照着看 ,这种联系就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的性伦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灵”与“肉”的完美统一,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的篇幅描写“性”,旨在揭露工业革命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异化。劳伦斯渴求通过建立新的、和谐的、完美的男女关系以改造社会,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索尔·贝娄在1989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偷窃》中蕴藏的犹太伦理:重视个人内省、自新和精神上的自我净化,呼唤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宣扬人与人之间的真爱。认为《偷窃》体现了贝娄一贯的深切的道德关怀,指出蕴藏其中的犹太伦理对现代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诺曼·梅勒的代表作《夜幕下的大军》以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成功再现了1967年的反越战游行,引发读者对美国社会道德的深刻反思.文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紧扣“抗议”“救赎”的伦理主线,通过探讨梅勒面对越南战争引发的伦理困境时所进行的伦理选择与伦理建构,希图以此剖析《夜幕下的大军》所蕴含的独特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老舍短篇小说《柳家大院》讲述了北平一个“狗窝”般的大杂院中,公公和小姑子虐待小媳妇至死的故事,其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建构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距离与冲突,营造了“看与被看”的多重审视模式.《柳家大院》因此激发着读者的同情、悲愤、无奈与哀叹的道德反应,呈现了老舍小说叙事的民间伦理.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呐喊》和《彷徨》中不仅使用了大量的“曲笔”,而且有意地安排了各种“中介叙述人”,这下但是一种小说叙事策略,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内在紧张、矛盾的体现和调解方式。  相似文献   

16.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掘墓人的女儿》是一扇打开人性丑恶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了一幅人性冷漠的美国社会画卷。这一篇小说从独特叙述视角出发,冷峻地观照了"反犹太人"的彼时美国社会心理。这种畸形的个体心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社会心理,发人深思。作品吟唱出了女性荒凉怪异的灵魂悲歌。通过剖析《掘墓人的女儿》中伦理身份的演变,可以发现作者对现实世界象征和隐喻引申出来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安全生产法》一直备受国人关注,但人们大多是从经济生产、法律体系或是社会体制等层面来讨论关于《安全生产法》的相关问题。事实上,《安全生产法》还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这一伦理意蕴体现了我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安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康妮,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反抗旧的伦理观念,勇敢地争取个体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的一个女性形象。但是,康妮到最后真的实现了自我了么?本文就从这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小说里总有一个个时代的印记。“计划生育”就是印在小说《爆炸》和《蛙》上的时代标签。《爆炸》是对一个社会问题的“自我”记录,《蛙》是对几个时代人文精神状况的深沉拷问。从《爆炸》到《蛙》,是从个体事件到社会事件,从个人存在到时代风貌的深化和延伸。  相似文献   

20.
《伊芙琳》和《马贩子的女儿》分别是现代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和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两位作家对工业文明弊端和现代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从空间理论和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出发,解析两部作品中呈现的相似而又不同的物质、心理和社会空间,揭示伊芙琳和梅布尔在沉闷压抑的伦理环境中的矛盾心理和模糊的伦理身份,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