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多耶”,意即唱“耶歌”,是广西、贵州、湖南侗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是侗族特有风俗“月也”※的主要项目之一,一般是在集体社交活动场合演唱的。  相似文献   

2.
萨满神歌是萨满们祭祀时演唱的歌。从内容上看,满族萨满神歌可分为家祭神歌和野祭神歌;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满语神歌、满汉双语神歌和满音汉记神歌;从文学角度来看,萨满神歌应该是满族最早的民歌形式之一。研究满族萨满神歌,不仅可以促进萨满文化研究,而且可以为诗歌起源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皖西山歌的形成与皖西方言、习惯语言、劳动节奏、劳动语势、自然环境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皖西山歌的演唱形式丰富多彩、旋律动听.山歌在山区广为流行,起着抒发喜怒哀乐、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作用,使人听来妙趣横生、百听不厌,为群众所普遍喜爱.  相似文献   

4.
琴歌与闽南语吟诵都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琴歌来源于吟诵,二者都是以诗文为对象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闽南语吟诵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中古汉语语音元素,与唐代中古音一脉相承。结合闽南语吟诵音对《渔翁》《竹枝词》《阳关三叠》三首唐代代表性琴歌进行演唱处理的案例分析发现,用闽南语吟诵的文读音演唱琴歌相较现代普通话演唱琴歌更接近唐代琴歌原貌,能更好地表现唐代琴歌韵味。表明用闽南语吟诵音演唱琴歌具有合理性,将闽南语吟诵音与唐代琴歌演唱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活化传承闽南语吟诵与唐代琴歌。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多声部音乐之瑰宝侗族大歌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一些不良现状,如忽视对其文化本体的保护、保护重形式轻内容、保护对象不清晰等.针对这些问题,最为科学的保护和传承的方法是"活态的保护与传承",保存其音乐形态,记录其赖以生存的时空状况和关系.  相似文献   

6.
《华抱山》又名《三龙歌》、《公道歌》 ,是 2 0世纪吴歌搜集整理压卷之作 ,具有浓郁的吴地汉民族龙文化色彩特征 ,是中国四大英雄史诗之一。着重赞扬了《华抱山》史诗创作 ,传承、演唱的主体———歌师的艺术见解和演唱风貌  相似文献   

7.
危静 《科技信息》2008,(29):183-183
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丰富,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的哭嫁歌正是这种丰富文化的艺术产物。它是一种抒情性歌谣,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嘹歌属于壮族山歌的一种歌种"欢",具有壮族音乐独特的韵味,它的基本特征是五言四句的古歌体,大量采用反复、排比和对仗以及独特的腰脚韵体,节奏简明轻快。嘹歌英译文将异化和归化策略巧妙结合起来,尽可能忠实于原作,形式上力求接近,并创造性地运用英诗格律、音步和音韵,再现嘹歌原作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9.
朝鲜半岛新罗时期的国语诗歌一般称之为新罗乡歌。《处容歌》创作于新罗宪康王五年(公元879年),是25首新罗乡歌作品中的一首,收录在朝鲜半岛古代文献资料《三国遗事》中。《处容歌》所具有的传统价值观念、民俗信仰、生活理念等内容对朝鲜半岛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侗族大歌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侗族人民感悟自然和人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的生态观的真实体现,是侗民族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风俗和乡土生态意识的反映。这种生态观、民风民俗和乡土生态意识是侗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根据Langacke和LakoffJohnson的体验认知观,侗族大歌的原生态文化内容源于侗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是该民族对自然、社会、伦理道德等概念化,即对主观和客观世界体验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的德奥艺术歌曲,在西方音乐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钢琴与人声的相互交融、不完全同于歌剧的演唱风格,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洋县社火,是洋县人民群众在春节期间举行的自娱自乐的、表演性极强的各种民间歌舞技艺活动的总称。在洋县社火这一特定的活动中,人们相互吸引,共同建构了一个充满引力的“民俗场”。在这一“民俗场”中,作为表演者的儿童习得了当地人们是具有的特定行为和习俗,而作为观众的儿童则感受并了解到了这种行为和习俗。洋县社火的启示是:儿童的习俗化过程应该顺应其本性;我们应当利用习俗促进儿童成长,使传统文化更加有效地为儿童所习得。  相似文献   

13.
王群英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0):155-158
歌唱发音是人类生理机能中最富有技术性的一种机能。关于音响、技术等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亲身去体验、感受才能把握。在声乐训练这一项复杂的生理心理教学活动中,象思维是歌者具体感知参与歌唱各器官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以歌唱感觉为基础,使歌唱感觉活动更深化、更清晰、更完善。  相似文献   

14.
百色市壮族歌圩历史悠久,在各县有不同的称谓。百色市壮族歌圩有源于乐神、为纪念某些著名人物(主要是歌手)、源于男女青年借歌圩场合对歌连情求偶三种起源。百色市壮族歌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保存和发展百色市各民族文化、培育一代又一代歌师和艺人、推动百色市经济发展等价值。百色市壮族歌圩作为群众性歌唱聚会的场所,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应受到尊重,应进一步加以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远古的"大混唱"和先秦的"和声而歌"等群体歌唱活动体现了多声特点;汉唐以来进一步形成了和歌的多重旋律与节奏变化、"一倡众和"、即兴发挥的特征;宋元以来戏曲音乐中的多声歌唱延续了"即兴"特征.受西方文化中心论影响,中国传统多声歌唱艺术过去被视为陈旧与落后的象征,如今却因各民族传统艺术的不同特点、文化品格和学术价值等,日趋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譬如全国青歌赛中原生态、组合唱法的出现,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从多重视角探讨传统多声歌唱艺术的传承轨迹与特点,对挖掘传统音乐资源、凸现中国音乐民族特征和个性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词为伴随歌乐宴饮衍生出的文学样式,直至北宋仍被视为游戏之笔。其间虽经过形式与内容上的变革与开拓,但是这种变革与开拓总是渐进式的。苏轼的谐谑词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范例,它们虽然没有彻底摆脱以往谐谑词俗狎的特点,但是其中所体现的苏轼对谐谑词的开拓,尤其是主旨与功能的拔高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们表现了苏轼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与自我的超越,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广西情歌》是一部历史的画卷、歌圩的留影、包办婚姻的档案,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承传了赋、比、兴、夸张、重叠等传统民歌艺术手法,为广西的历史研究、民族研究、民俗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民间语言研究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8.
桂学研究作为广西地方之学,民俗研究应该是其重要内容。广西民俗事象和现象早在历代地方史志及其文献典籍就有所记载,刘恂《岭表录异》、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等开始广西民俗研究先河,现代民俗学研究进入黄金时期。民俗学理论与方法论坚持田野作业的实证性研究原则,坚持文献研究方法的考证、印证原则,坚持民俗的“民”与“俗”特征及其价值取向性,这既有利于民俗学研究的学术指向与现实应用意义,也有利于夯实桂学研究的民俗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宋代盂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在描写繁华的都市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宋代昌盛的饮食文化。从《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果子、包子、冰雪、豆芽菜这四种小吃可以看到宋代饮食文化的繁荣。宋代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