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憨山在学法和弘法过程中,曾与不少官宦贵戚结交,形成了一种儒佛互补、僧俗互动的态势。憨山通过交游,不仅向这些官宦贵戚传播了佛法,还依靠这些官宦更方便地传播了佛法,实现了以佛入儒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儒佛道,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们的哲学思想,即儒学、佛学、道学;一为宗教,即儒教、佛教、道教。这两个方面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探讨一下书法与儒佛道的关系:儒佛道的传播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儒佛道与书法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憨山在学法和弘法过程中,与很多僧人法师有所交往,在交往中,憨山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些法师的影响或影响了这些法师.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与马一浮,都是公认的国学大师,长期讲说国学,影响深远.但二君为学旨趣不同,对国学之理解及其讲说国学之目的亦各不同.章先生论国学,以小学为门径,以玄理为终极,分说经史子集,而归宗于佛法;马先生则以国学为六艺之学,又以六艺摄于一心,一切学术摄归六艺.二者取途互异:章先生为古文经学家立场,以孔子为良史,以讲说国学为保存国故,旨在激扬种性;马先生为宋明理学家路数,欲得孔子之用心,而复人人本然之善性,故以讲说国学为昌大人学之机.二者精神又异:章先生归宗佛学,谓孔老庄颜合乎佛说;马先生援佛人儒,虽用佛家名相及解义方法,而以儒正佛.二人宗旨更是不同.透过分疏衡较,恰好可以看出民国初年有关国学研究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马一浮哲学和学术思想的特点,是以儒家的易简思想为核心,主张以佛证儒、以儒融佛,以及对宋明儒学的程朱和陆王的理学与心学之间的矛盾提出调停之说.马一浮在对待儒佛的思想关系上,跳出了宋明儒学划定的儒佛壁垒.马一浮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之说,既是宋明思想的延伸,也是对宋明思想的超越.而他的思想的根本方法和出发点是"不分今古,不分汉宋,不分朱陆",表明他要跨越两千年汉宋之争以及数百年朱陆纷争的藩篱,破除历史上的一切宗派门户之见,反映了他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看法,以及关于现代儒学重建或复兴的根本性态度.从他的这种看法及态度中可以得出结论:马一浮阐述的儒家思想虽然十分传统,但是他对于儒家思想的观念和态度包括他的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甚至朱王的思想,却是超越历史的及非常现代的.马一浮心目中的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儒学的现代复兴,归根结底,就是要摆脱历史的种种纠葛,放下历史的种种包袱,直接孔孟儒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李翱对于佛教的态度,既不同于韩愈简单反佛、道,也不同于柳宗元等人只指明反佛、道的方向。他避免了韩柳各自的不足,开辟了第三条途径:援佛、道入儒以反佛、道。李翱在理论上坚持儒家本位,同时大胆借用佛、道的某些方法,吸收佛、道的某些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儒佛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作为儒佛道三教融合在宋以后的突出代表,朱子学说中既有与佛学相一致的思想成分,因着朱熹个人强烈的辟佛立场,二者也有思想上相冲突的因素。正是这种冲突的因素构成了宋以后禅宗高僧批判朱子学的关键性条件,也是佛教朱子学得以展开的逻辑起点。禅门高僧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朱子的门户意识、佛学素养、儒佛之异这些有碍双方融合的思想立场方面。对于佛教而言,批判不是目的,批判是为了厘清认知、消除偏见,进而为儒佛的全面融合扫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这种以批判求融合的方式对于形成佛禅自身的儒学观或者说朱子学立场而言,具有鲜明的佛教思想特色,对于建构佛教朱子学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翱对于佛教的态度,既不同于韩愈简单反佛、道,也不同于柳宗元等人只指明反佛、道的方向。他避免了韩柳各自的不足,开辟了第三条途径:援佛、道入儒以反佛、道。李翱在理论上坚持儒家本位,同时大胆借用佛、道的某些方法,吸收佛、道的某些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儒佛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一生出入佛道,在"三教合一"的顶峰时代,从陆九渊"心"义出发,潜引佛道理论,融合佛道思想,正所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由此构筑了"此心即理"、"致良知"的心性学说.  相似文献   

10.
今人研判宋儒对佛教的态度不外三种:一是排佛,二是吸佛,三是表面上排佛、背地里吸佛。而叶适认为,宋儒的佛教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处理佛教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策略,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望而非之”“尽用其学”“以其意立言”。叶适对宋儒处理儒佛关系策略的检讨不仅展示了自己思想观念的独特性、健康性和智慧性,而且为理解周孔以后的儒学纯正性、宋儒在整合儒佛关系中的作用及限度、儒学与佛教在宋代新儒学中结合的形式和程度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别金花 《科技信息》2011,(7):I0204-I0204,I0155
中庸是儒家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而中道也为佛家根本教义之一,本文从中庸与中道两个概念出发分析探讨了儒佛之间的异同,从两者之异同可看出儒佛两家所开展的不同进路。  相似文献   

12.
儒、佛、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丰子恺的文化人格和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使丰子恺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某种典型性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3.
胡宏在"道学衰微"的历史条件下强烈批评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识心见性"说,严于"儒佛之辨",其心性哲学的主体框架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儒以性为本,佛以心为宗;二、儒者存心养性,禅家识心见性。胡宏从儒家本位主义的立场辨"异端"、辟"邪说",忽略了儒佛之间的互补性,二者事实上并不构成非此即彼的关系。但作为学派的传承,强调自身的"身份认同"是必须的。胡宏的心性哲学中的儒佛之辨,对程朱学派而言,是二程到朱熹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湖湘学派而言,乃是湖湘经世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儒、释、道的融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不断交融以及和外来文化的融汇.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是:儒、释、道是经过相互纷争、相互论难、相互吸取而最终融合的.这个过程从汉代一直延续到宋明时期.但纷争最为激烈,并且一直贯穿全过程的是儒佛两家的纷争.这确实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异质文化的冲突和斗争.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而佛教企求无生永灭,追求虚无飘缈的彼岸世界,因而儒佛两家在根本理论上就发生了冲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立即  相似文献   

15.
读《徧行堂集》,对丹霞山又名"龙奋迅"山以及澹归特异的儒佛相糅的财义观、权力观作初步的探析,认为天然、澹归在明末清初不仅是岭南佛门的精神领袖,而且是践行化俗之志、不空谈儒佛义理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6.
隋唐时期中国的佛教发展最为兴盛,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三教制衡"的局面也已形成.随着三阶教、华严宗、南北禅宗、密宗的先后出现,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最终宣告完成.三阶教认为.全部佛法按照时、处、人的不同皆可分为三阶,佛法传播必须针对分阶的"法"、"土"、"根"起行,否则就是"对牛弹琴";华严宗的总理论是法界缘起说,法藏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是这个理论的精辟解说;禅宗以<楞伽经>为心要,以壁现法门为中心,南北禅宗的消长贯穿了中土禅宗发展的始终;密宗主张在观察诸法性空、无相之理的基础上.结合"三密修行",可以得到解脱乃至成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儒家的孝道观和原始佛教的孝道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佛、儒孝道观的融合带来了很大阻碍。最终,佛教依靠它的圆融性,儒家也凭借它的包容性,使两种孝道观相互融合。这种矛盾和融合在目连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编粤剧《目连救母》依旧沿袭了目连戏“孝”的主旨,但是这部戏较其他地方剧种对孝的表现力度更大。其中佛、儒孝道观的矛盾和融合的也体现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信仰,它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对晋东南三教信仰的分析,探讨了三教信仰在地域社会中的传播、国家与民间信仰的冲突与协调等复杂关系,从而揭示了三教信仰在民间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础,三教的宗教文化是我国宗教文化的主体。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一般都实行三教并用的政策,而宗教又与名山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对儒佛道与中国名山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弘一法师的佛教伦理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佛法为主,融合儒释;二是因果报应,深信不爽。其现实意义则在于世界和谐与个人德性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