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东近46年秋季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61-2006年广东省10个测站降水量资料,利用平均降水等待时间指数AWTP,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统计方法对广东秋季干旱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平均而言,粤东秋季较粤西易旱,其中最易旱的地区位于河源-惠州一带.从年际变化看,广东秋季干旱以全区一致型为主,其次为东/西局部型.1990年之后广东全省性秋旱和局部性秋旱都具有程度加重的趋势,其中以惠州-河源地区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明代,伴随着倭寇入侵广东,广东的城防建设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上位城市城防建设进一步完善,中位城市的城防建设在嘉靖后期大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受倭患的影响,粤东地区中位城市的城防建设进步最大;代表下位城市的卫城和所城肩负着重要的军事职责,其城防建设一般比较完善。  相似文献   

3.
《广东科技》2007,(10):60-60
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纽带,高速公路如同血脉一般为城市之间的经济互动、居民互动不断输送着血液.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各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因为高速公路而更加紧密.但是,广东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五岭横亘粤北,粤东、粤西为低山丘陵,这些山区主要为石灰岩、砂页岩地层、沉积岩、高液限土和红粘土等不良地质;珠三角及沿海平原则密布河网和软土.这种区域性的地质情况决定了我省高速公路的建设具有其特定难度.  相似文献   

4.
《广东科技》2010,19(11):104-104
<正>获奖项目:ZCF-自动化高性能铝盒包装成装备项目完成人:李岳云黄凯标徐保国李锡平陈俊鸿华中伟王海荣等广东粤东机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东机械)成立于1993年1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而今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广东地区新农村建设防灾减灾规划存在的问题,以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为蓝本,从广东农村村庄选址和常发性灾害防灾减灾规划两个方面入手,分别对位于珠三角、粤东和粤西地区的4个农村防灾减灾规划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表明,被调研农村在选址规划和常发性灾害防灾减灾方面普遍存在缺陷,经济发展落后、村民防灾减灾意识普遍不高和缺少统一规划是主要原因。最后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提出防灾减灾规划建议,对广东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婷  郑颖琼  梁山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6):91-91,94
客家筝,即广东汉乐筝曲,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一。是我国众多古筝流派中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以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风格深受大众的喜爱。本文简要介绍了客家筝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近58年登陆广东热带气旋位置和生成源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49-2006年《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8 a登陆广东及各区域热带气旋的频数、时间、强度及其与生成源地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 近58年登陆热带气旋最多(少)集中于粤西西区(粤东中区),7-9月是各区登陆高峰期,其中粤西和珠三角呈现出弱的下降趋势,而粤东无明显变化趋势。② 登陆热带气旋生成源地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大部分热带气旋从5月开始生成,随后源地逐渐向东向北扩大,9月达到最东和最北位置,从10月开始逐步南移和西移。但各区登陆时间与发生源地的关系无明显规律性。③ 登陆广东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其生成区域也不同:登陆时达到热带气旋等级的集中生成于南海、菲律宾海盆和加罗林群岛,登陆时达到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等级的主要生成于南海,登陆时达到强热带风暴和超强台风等级的生成于西太平洋。各区均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登陆居多、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较少,登陆粤东的强度强于粤西。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气旋以登陆粤西最多,其次是珠三角,登陆珠三角和粤东的超强台风源地较粤西偏南偏东。登陆粤西和粤东的热带气旋源地分布于在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分布区间内,而珠三角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回顾这一历程,人才的作用功不可没。广东要建设经济强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广东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一、广东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地理学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针对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其文献资料分散的特征,以广东省地理环境信息资源为主线,重点选择体现本区域和专业特色的科研成果及相关学科文献资源,与有关同行兄弟单位共同建立有地区特色的广东地理环境科学数据库. 在阐述了构建广东地理环境科学文献数据库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建库的目标、原则、内容、功能和作用以及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0.
广东石豆兰Buulbophyllum kwangtunense Schltr.是兰科石豆兰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中的石壁上,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应用电子显微技术对广东石豆兰叶、茎的显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石豆兰的叶表现出6个与干旱生态环境有关的特点;根细胞表现出5个方面的特殊性,其中细胞排列比较紧密、细胞腔较小、细胞中淀粉粒较多、细胞壁较厚等反映了广东石豆兰对干旱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粤北采荼戏是粤北地方戏曲剧种,是粤北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粤北人民的文化艺术创造。粤北采茶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已有两百多年。采茶戏是综合艺术,包括有剧本、音乐、舞蹈、表演等等多种因素。采茶戏的革新,要全方位系统地进行,即所谓“综合治理”。第一是采茶戏音乐要认真保存、大胆创新。第二是注意心理上的“稳态症”。第三是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绚丽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地方教育办出特色的优势所在。将粤北民间音乐引入粤北地区师范音乐教育中,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开发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传承粤北民间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的德奥艺术歌曲,在西方音乐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钢琴与人声的相互交融、不完全同于歌剧的演唱风格,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传统戏曲音乐是一种自然流变的河流,它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古典美,保持着本身固有的旋律特征。传统戏曲音乐成长于“单纯的”中国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中的民间音乐,它从孕育诞生起就从未受到过欧洲音乐因素的影响。从戏曲音乐的审美角度说,“旧曲”是引起审美主体审美忆旧感的最基本方法。“旧曲变用”是戏曲音乐生命的载体,生命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歌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在人们关注下,中国歌剧作品得到普及传唱,均已成为经典.大量中国歌剧声乐作品已进入高等音乐院校声乐专业教学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教学水平.文章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歌剧作品在声乐教学中选择、运用情况,对未来中国歌剧作品进入教学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老艺人,曾经将广南洞经音乐中的28支曲牌带到了云南滇剧团,经整理之后,成为经久不衰的滇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滇剧音乐的内容,增强滇剧音乐的美感。“文革”之后,广南洞经音乐就不再登上大雅之堂。近年来,还在抢救中的广南洞经音乐只要登台亮相,专家就说“独树一帜”;亦无论田夫野姥,都要拍手叫好。这个“好”是现在时,而对于她的“过去时”和“将来时”,就知之甚少了!因此,在变与不变中,查考她的源流,就成为我们这些文化后生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广东省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发展的分析研究,从教育政策、校园公共艺术活动的开展、艺术课程开设、艺术机构的设置等几个方面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为下一个发展周期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8.
歌剧作为与话剧同源异流的艺术形式,其舞台时空表现方式受西方传统化、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及思雏方式的影响,呈现出再现式的风格,具有鲜明的写实性。但歌剧作为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的综合形式,音乐本身的虚拟性特征使歌剧的时空表现有别于话剧而显现出一定的表现性风格。  相似文献   

19.
在声乐教学与戏曲唱法的诸多问题中,审美问题是基本的问题,只有树立起对中国戏曲的多元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才能有借鉴的动机;只有弄清了相通性和相异性问题,才能弄清戏曲演唱方法的可借鉴性以及借鉴的途径和内容;只有弄清了操作性问题,才能弄清借鉴的具体操作过程方法和手段;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建立起正确的指导思想,用以指导歌曲演唱民族化的实践,从而确立正确的改革方向和训练模式,解决声乐训练中出现的有关难题,促进歌曲演唱真正的民族化。  相似文献   

20.
远古的"大混唱"和先秦的"和声而歌"等群体歌唱活动体现了多声特点;汉唐以来进一步形成了和歌的多重旋律与节奏变化、"一倡众和"、即兴发挥的特征;宋元以来戏曲音乐中的多声歌唱延续了"即兴"特征.受西方文化中心论影响,中国传统多声歌唱艺术过去被视为陈旧与落后的象征,如今却因各民族传统艺术的不同特点、文化品格和学术价值等,日趋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譬如全国青歌赛中原生态、组合唱法的出现,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从多重视角探讨传统多声歌唱艺术的传承轨迹与特点,对挖掘传统音乐资源、凸现中国音乐民族特征和个性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