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淮峰 《新余高专学报》2006,11(4):17-18,30
陈忠实的小说《蓝袍先生》和《白鹿原》,表现了他对儒家文化从叛逆到皈依的心态转变,也显示了儒家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在正在进行的文化重构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庞阿》、《离魂记》、《阿宝》是三篇古代离魂型小说,其魂去——魂归的结构模式是这三篇小说的基本模式。三篇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心理、形象在这一模式下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主要应用避实就虚的创作手法来加以表现的,从中反映了圆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与海派文学的关系 ,并不表现为其左翼的批判的都市文化传统 ;在繁华与腐朽同在的现代性传统上 ,张爱玲的小说也远不及穆时英、刘呐鸥那样强烈。但张爱玲却开拓了另外一条道路 ,即从《海上花列传》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现代都市市民文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中的孝道强调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等级关系和家族责任的传递,而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与儒家文化有着复杂的文化和经济纠葛。这种纠葛在《喜福会》和《荣誉与责任》两部小说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典型模式:一种是对抗与断裂;另一种为协商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中的孝道强调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等级关系和家族责任的传递,而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与儒家文化有着复杂的文化和经济纠葛。这种纠葛在《喜福会》和《荣誉与责任》两部小说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典型模式:一种是对抗与断裂;另一种为协商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在《受戒》这篇小说里不遗余力地用精致绵密的语言描写那地方的乡俗风情,用和蔼、欣赏的态度描绘那地方的爱情是如何的纯真又是如何的甜蜜,那里没有现代都市文化空间里的各种情爱阻力,那里人的爱情就像山上的草自由地发芽,自由地成长。他构建的这种封闭性、虚幻性、抒情性乡野风情和乡野生活方式就是他小说的文化空间,也可以说是他小说的"基地",由此可以很好地理解小说《受戒》的文化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自发表以来,其总印量已超过一百余万册。对《白鹿原》的研究始终不减当年,但都主要从宏大叙事、儒家文化、人物形象分析、语言、民俗学等角度品评作品,其研究文字总数亦早已超过小说本身。笔者主要从性爱描写展示的社会历史变迁、性爱描写揭示的传统心理以及性爱描写体现的文化价值观三个部分讨论了《白鹿原》中关于性爱描写所蕴含的文化心理,从而观照其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毛伦、毛宗岗父子在评点<三国演义>的时候,非常重视叙事结构的对偶与对称结构.对偶对称结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深厚的渊源.毛氏父子吸收借鉴中国对偶美学的精华应用于小说评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理论.从毛氏父子关于对偶对称的小说评点理论可透视出对偶美学背后的儒家文化渊博.  相似文献   

9.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建立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促进了华裔文学近年来在美国的兴盛。这三部小说都关注华裔关国历史关照下的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女勇士》等反映出了华裔三代人乡土情结的变迁,及其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渊源。小说运用"说故事"的形式和多声部的叙事手法表现了"离散族群"身份缺失的困惑,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10.
从《传奇》小说主人公的非正常欲望出发,分析了张爱玲对此合理化书写的复杂过程,并由此来看她在两种文化间所展示的都市小人物因身处乱世而历经不幸的命运,从而理解其苍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对《水浒传》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儒家文化中的天道观、仁爱观以及礼法观扭曲了侠义精神的本质,弱化了英雄的侠义形象,儒家文化实际上消解了《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从英雄们的悲剧结局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政治残酷性。  相似文献   

12.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策略.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小说在书写英雄好汉的反抗与斗争时,还描写了战争环境下的祭祀活动。按照祭祀对象,祭祀活动可分为“祭祀神明”和“祭祀亡灵”两种类型,表现了与明清家庭小说“祭礼”不同的特点。祭祀活动在《水浒传》中起着连缀小说情节、反映人物思想、刻画人物形象、丰富小说文化内涵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取材于该小说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也是较早的民族题材电影,二者均在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反响。从小说到电影,实现了由个人话语到民族国家话语的飞跃。在主题形态上表现出向主流意识形态规范靠拢的倾向,人物形象上则由小说中的固定性格过渡为电影中的成长型人物形象,二者都具有共名的特性。电影与小说相比,更具有民族文化意识,在文化意蕴上表现出脱离主流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的背离姿态。  相似文献   

15.
空间、意象与残雪小说《边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从空间的维度进入残雪小说,以期能获得对残雪小说《边疆》的深度阐释。认为残雪前期小说重在表现现实的丑恶以及自我拯救的孤独,而在《边疆》中转向了表现更富激情的集体的灵魂突围,营造了一个精神跋涉者的世界。残雪小说的氛围也就从绝望转向了期待。而这一切,作者是通过空间叙事体现出来的,空间是推动小说发展、表达小说意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香港作家李碧华写了小说《霸王别姬》与《青蛇》,一来源于历史故事,一取材自民间传说,陈凯歌和徐克分别据此拍成同名电影。电影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分别表达了不同立意,表现了文化与艺术的不同侧面,折射出关于人性的多样思考。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国女作家安妮.普鲁的小说《船讯》描写了失败者奎尔在历经都市到荒野的旅程后,在纽芬兰岛上重拾自我,获得救赎的过程。小说对比了都市和纽芬兰岛不同的生态景象,揭露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借助深层生态学理论,运用奈斯的"格式塔本体论","生态圈平等","自我实现"等主张可揭示出小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初曾如洪水猛兽般地被搁浅在文学大门之外,但悠悠五千年文化不是一朝抽刀断水能够葬送的,于是在40年代,儒学以一种潜在的形式与文学接轨.处于亚主流状态的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典型地反映出儒家文化在40年代这一特殊“夹生“时期的“断“(批判与割裂)与“流“(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会在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总是处于一种自我消解的被动状态.  相似文献   

19.
吴老太爷是茅盾小说《子夜》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老祖形象则是彝族著名作家纳张元作品集《走出寓言》辑一之《彝山纪事·鸡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和持有者,他们都仇视现代都市文明,始终把持顽固不化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并致使自己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然而,顽固的、冥顽不灵的懦弱性格,环境的变化使他们在接触现代文明时失去了自我文化的保护,他们的悲剧命运终将不可避免.性格上的相似性,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存在着断裂性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以及话语权的丧失导致两人悲剧命运的最终产生.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儒家中和意识的支配下,它通过情节来展现人的命运,显示了一种保守的人格精神———儒家文化的中和主义,以此来表述一种“中庸”的人生观念,倡导一种理想的社会伦理道德,《西游记》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