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城市建设中,地质条件直接控制土地开发难易程度、工程成本大小及城市建设的安全.以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为例,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权重后运用激励型变权,应用三套理论上适合研究区的评价方法:W值法、加权综合指数法和模糊评价法,在满足地质安全性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质环境质量(二级)进行评价.通过对三种评价结果对比、分析、野外验证后,选取最能真实反映研究区现状的方案,应用于建设用地优化利用(三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符合普通民用及以上建设标准用地面积为16.2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3%;从工程建设角度上讲,区内土地能满足规划需求.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首先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针对重庆市的生态环境构建了基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生态协调度的三级影响指标体系;接着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各级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通过数据仿真可以看出重庆市1990年到2004年的城市生态环境量化评价标准由中下水平,上升至接近良好水平,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实验结论表明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较真实地反映重庆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研究区实际选取合理的评价因子,运用试算法和专家经验打分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研究区的评价模型,最后结合GIS技术,对银川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54%,较适宜区占51.44%,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区分别为10.67%、10.53%。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土地利用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 ,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数学模型的种类、评判结果的分析方法、隶属函数的确定及模糊矩阵的组成 ,并对评判方法所需的各种数据的处理给出详细说明。最后以某市某年的土地利用现状为例 ,评价了土地利用的质量 ,证明了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土地利用质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工程装备维修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程装备维修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有众多离散空间点的复杂系统。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设计了工程装备维修质量评价模型,提出了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配方法,构造了评价的比较判别矩阵,建立了评价结果的被择集和影响因素的隶属函数及评价倮。最后以某工程装备为例,给出了其维修质量的一级评价模型和二级评价模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冯涛  刘明  钱鑫  吴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8(18):4249-4253
针对汕尾新港风电场48 MW工程110 kV升压站场地适宜性评价问题,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室内土工试验以及原位测试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场区地形地貌、岩土层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等信息.在岩土工程勘测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场地的地理因素、工程地质条件、场地施工难易程度及其他工程活动影...  相似文献   

7.
地质环境评价是输变电工程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尚未系统的开展输变电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的研究。因此,针对川西地区影响输变电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的地质环境因素特点,选取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地震风险、交通(路网密度)、人口(劳动力)密度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川西地区输变电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级表明,地质环境质量"优良"主要位于若尔盖、红原地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及"较差"地区广泛分布;地质环境质量属"差"级别主要分布于丹巴、康定的大渡河及其龙门山断裂区域等,最后通过所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内石板箐500 kV、丹巴500 kV、甘泉500 kV等变电站场区进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结果能较好地为输变电线路规划、选线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支刚  袁希平  甘淑 《河南科学》2011,29(1):80-83
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项目,在其质量控制过程中,针对各种评价因素的随机不确定性和模糊不确定性,引入了三角模糊故障树理论,采用新方法对案例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质量开展了可靠性分析.初步得出几点认识,并指出了在实例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程霞  刘君  崔向红 《科技信息》2011,(34):407-407,409
本文简要论述了石嘴山市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对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和土壤盐渍化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现状、产生和危害进行了阐述。选取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和土壤盐渍化4种因子,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将研究区分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中等区和较差区。  相似文献   

10.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综合评判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1.
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对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考核和评估 ,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不同生态水平的 5个等级 ,为各不同区域不同生态问题的识别、生态保护目标及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影响西安市区综合工程地质质量的主要因素,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建筑场地综合工程地质质量评判模型。将研究区划为工程地质特性较好区、一般区、较差区和差区,并作出了评价分区图  相似文献   

13.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环境质量中综合评价工作中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特征向量的方向对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做综合评价的影响,与其他情况下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对综合评价环境质量时的改正意见。  相似文献   

14.
回顾济南自春秋战国到清代末期巧用自然环境、构建特色风貌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发展历程,从有机结合景观环境的城市泉水水系、由泉而生的适宜人居环境以及趋利避害的城市防灾措施三方面,分析了农耕时代济南先民因利自然的聚居环境营建理念和趋利避害的朴素生态智慧实践。反思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济南的聚居条件带来了的负面影响,通过梳理近年来济南生态环境重建工作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指出系统保护地域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古城营建生态智慧与新型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是当代城市建设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5.
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于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借助RS和GIS技术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并以此为评价主要基础数据,通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水土保持指数和污染负荷潜力指数五个评价因子建立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小清河流域1984-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属于“一般”级别,生态环境总体有所改善,但仍需要继续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质环境及其评价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城市地质环境研究是环境地质学及环境科学的重要内容。城市的地质环境及地质作用对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加强城市地质环境研究与评价、合理利用与保护城市地质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论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环境是岩石圈表层,是生物圈的矿物质基础,由岩、土、水、气、地区地质结构、地质作用等要素组成,是一个动的系统。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地质环境自然平衡常遭破坏,产生人为的地质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治动。人类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他对大气圈、水圈的影响,合理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应是保护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为研究人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地球科学中诞生了一门新的科学——环境地质学,它与矿严地质学并驾齐驱。在环境地质学中工程地质学占据主导地位。现代工程地质学已发展成为环境工程地质学我国大城市的地面沉降、矿区的地面塌陷、水库诱发地震和边岸再造、滑坡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十分严重。我国工程地质学必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为规划人类的工程、经济治动、布局生产力,以及国土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预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按生产位、生活位、环境位分析提出生态位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成都市城市环境进行了回归分析,对生态环境变化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多元统计分析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与系统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了综合素质评价,并得出了重要的结论,该方法克服了人为主观因素及指标间相关性的影响,因而更为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20.
将权重W与质量系数Pi进行有机结合,确定出“综合权重质量系数水环境质量评价法”,综合考虑水体中所有水质参数的水质类别以及实测值在所属类别中所起的作用,确定水体污染程度.与其它评价方法相比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运用于山东省水环境的质量评价,真实反映了水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