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恩斯通对中国新时期诗歌的译介全面深入,在海外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译诗不仅强调对原诗的再现,而且注重译诗本身的诗歌性和审美性。巴恩斯通对中国新时期诗歌的选、编、译有明确的方向性,译介的诗歌往往有强烈的抗争精神。他的译诗不仅强调原诗中"意象"的再现,同时也对原诗中"声响"的再现问题给予了同样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概念.西方诗歌的审美倾向是以意象赏析为主,因而意象翻译成为中诗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诗歌翻译的要点和难点就在于用另一语言符号还原该意象图式的对等体.图式理论为诗歌翻译给出重要提示,即在诗歌翻译中,用符际翻译的视角探寻目的语诗歌意象的对等体,用图画还原意象,帮助译诗读者在获取原诗意象方面达到最大近似的等效.  相似文献   

3.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入手探讨诗歌翻译问题,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美,就必须在译诗中寻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契合.还从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角度,对比了《春晓》原文及其四种译文,并对四种译文的审美品质做出了评价.经过分析讨论,发现这一标准不仅可以作为翻译诗歌审美评价的标准,同时也可以成为诗歌翻译实践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诗歌形式美是构成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汉诗歌各自具有的独特织体形式为诗歌翻译带来挑战.但诗歌翻译中如果置诗歌形式不顾,忽略"形美"的传递,单纯追求"神似",必将影响读者获得等同于原诗的审美体验,因而本文通过译例分析认为诗歌翻译应该尽量追求"形""神"兼备,不可忽略"形美"传递.  相似文献   

5.
译好古诗词,要遵循的原则有许多种说法,归根到底是要再现原诗的神貌。翻译不仅要忠于原文,还要做到“形神”兼备;译者要完成这个任务非得悉心揣摩原诗的情景,领会诗人的感情旋律不可,否则不可能使译诗与原诗神思默契,与原诗一样情景交融。 下面从国内外出版的一些古诗词英译本中列举实例,并试作评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Giles的译文: My eyes saw not the of old; And now their age away had rolled。 I weep-to think I chall not see; The heroes of posterity! 翁显良的译文: Men there have been,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will be, —I see them not. The world goes on, world without end.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灵魂在于诗歌的审美韵味及其艺术形式,即诗歌的三美——音美、形美与意美。传达出原诗的审美韵味也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然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显著,依附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如何在诗歌翻译中把握两种语言各自之美,将原诗的美感移植到译作之中也就成了诗歌翻译中的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英诗汉译实例,旨在探讨在英诗汉译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译入语言的优势,运用翻译补偿手段,将原诗的音美、意美以及形美移植到译作当中。  相似文献   

7.
诗歌有着其他体裁无法相比的深厚文化内涵,以致于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不可译”。本文拟从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作品《一朵红红的玫瑰花》的不同译本与原诗的比较来分析影响诗歌翻译的因素。文章认为除了语言与文化因素之外,影响诗歌翻译的还有韵律。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在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观照下,以诗人兼翻译家刘半农为个案,追寻他的译诗方式嬗变的踪迹.文章重点通过刘半农的译诗经历,说明译者在重写原诗的过程因受接受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翻译诗学观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形成迥异的译诗风格,进而讨论他的译诗对早年汉语新诗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明  董瑞虎 《科技信息》2010,(8):I0174-I0174,I0176
由于诗歌独具的特点和语言与文化差异,英汉语诗歌互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英汉诗中的一些不可译因素,即译诗中的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然后提出要解决不可译性,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对这些不可译因素进行再创造性翻译。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古诗主要有格律诗、五言诗、七言诗,其结构紧凑,用字含蓄委婉,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感寥寥几行就表现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或一个优美的意境,且兼用了对称、押韵、双关、谐音等修辞方法,使之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不过,要在译文中把原诗的音美、意美、形美完完全全地表达出来,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件难事。不仅是译诗,就是翻译过来的译文,也没有一篇能与原文完完全全地对等,也就是说,无论是从风格上、形式上、用词上原文与译文总有差距,而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译诗是翻译中的难点,译文与原文的…  相似文献   

11.
李宏霞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53-1356,1446
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时态运用上的差异以及时态对于英文的重要性,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时态的选择。对于隐含时间变化、追昔抚今的古诗,译者可依据原诗中的时间指示选择时态;若古诗中动作发生的时间与情境不明确,译者可依据译诗意境选择时态;对于隐含引述成分的古诗,译者可根据翻译文风与译诗意境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作出选择,并选择相应的时态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江雪》英译文中不同译者对"孤"和"独"两字的翻译方法不同,有些译文破坏了原诗"意在言外"的意味深长的效果,这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而且要准确运用目的语语言,尽可能在译文中保持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诗歌翻译是所有体裁的翻译中最难的,每位译者都力求做到传达原诗神韵,但在实际翻译中要想完全地传达是不可能的.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脍炙人口,它的译文也很多,但对"断魂"的翻译又不尽一致.笔者针对此例进行了一番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诗是神形兼备的文体。古典汉诗英译应尽量兼顾音美、形美和意美。从音韵的再现看,汉英诗词尽管韵式不尽相同,但都讲究押韵,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可以根据英诗韵式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从形美的再现看,汉诗英译应尽可能采用诗体形式,兼顾诗行和每行的音节数,传译出原诗的形式羡;从意美的再现看,应深刻理解汉诗的意象和表现形式,忠实再现原诗的物境、情境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5.
陈晓燕 《科技信息》2012,(32):I0087-I0087
佐藤春夫是日本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也是一位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很深的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日本诗歌,同时,他还凭借自己诗人的天赋和对古典汉文学独特的理解,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为汉诗和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本文通过将佐藤春夫的译诗与原诗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特色,并阐明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正>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流派以其恢宏之势横贯欧洲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整整一个世纪.我们无需像雪莱那样为了浪漫主义诗歌生存权作辩护,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浪漫主义诗歌是文学和生活中应有的成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显著艺术特色就是它的美学魅力.尤其济慈的《夜莺颂》,所展示的审美意境更具有艺术内涵力量.本文拟通过对查良铮先生所译《夜莺颂》一诗的分析,以揭示译者如何传达原诗的美学意蕴.仔细对照原诗可以发现,译者对原诗审美感兴的高峰体验及其美学意义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与理解,然后在译诗中相当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色彩,、让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一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该诗郁勃喷薄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审美过程中,审美意识系统指导译者心理结构的运作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审美意识系统指导下,利用翻译审美认知图示分析王维《鸟鸣涧》两个英译本,发现翁显良散文诗体的“有机创译”在主旨表达、叙事节奏等维度实现了对原诗禅意叙事的“神似”化解读。许渊冲格律诗体的“经典重构”在音律节奏、主体凸显等方面实现了对原作禅意意境的“形似”化表达。审美意识系统指引译者进入禅的境界,再现原诗的禅意美学内涵,彰显了翻译美学对禅境诗译介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使更多读者领略中文诗的魅力,依据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唐诗英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及"江雪"三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文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我国著名的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首小诗谈开,并试译4种,供读者比较。作者认为,译诗,应有两种忠诚:一是对原诗形式的努力追求;二是对原诗意境的准确把握。最后本人需强调的是,译诗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是对原诗意境的深层挖掘和忠实诠释。  相似文献   

20.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