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著《红字》迄今为止已有10多个译本出现,且不同时代有不同译本,说明其复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红字》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手法,不仅对烘托主题、刻画人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具有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修辞效果。通过对3个译本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译本在移植原著象征、比喻手法上的成败得失,为后人复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晶 《科技信息》2012,(6):181-181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一部巨著,目前已有很多汉译本。在诸多汉译本中,王科一和孙致礼的版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将从广义语境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即: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3.
巩艺超 《科技信息》2010,(16):I0162-I0162,I0164
本文将《圣经》和合本与现代中文译本两个译本进行对照,比较了两个译本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论,对两个译本的《新约》部分作了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包括语言、神学术语的处理、比喻的处理和性别的处理等。比较研究彰显出两个译本的特色,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读者对两个译本不同的反应。基于分析,作者对两个译本的改进和将来的译本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孟子》是儒家经典代表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被译成西方文字后,它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也日益受到西方各界学人的关注,但目前还鲜有学者对《孟子》外译本概况进行梳理。文章就16世纪以来《孟子》的译介和传播作了一番梳理与介绍,对古今中外几百年来的《孟子》20多个外译本进行综合评述,并分析其特点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9,(4):56-60
阿瑟·威利《论语》译本树立了中国典籍翻译风格的现代英美标准,多次被西方学者引用。在国内却因"承载西方意识形态"、误译、错译而屡遭诟病,本文结合威利《论语》翻译观,采取翻译文体学研究视角,借鉴威利译本文体风格的语料库定量分析研究,从词汇、句式、修辞等角度对威利和其他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就文体风格而言,威利译本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中心立场,更好地在英语语境中保留了原作的文体特征,体现出对原作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为西方读者展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6.
复译本各有所长,起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作用。通过对《傲慢与偏见》原译本及两种复译本作个例分析,表明它们:一、相互丰富,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二、译文交相辉映,表达各具特色,语言更趋于地道、规范。  相似文献   

7.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杂合"概念解读辜鸿铭的《论语》译本,指出辜鸿铭的译本体现了一种杂合特征,展示了他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抵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构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间平等对话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虽以战争为主线,但其中的主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义”贯穿了整部小说,因此,“义”的多义性能否在译本上还原,其多义性对应的翻译选词有何特点,翻译方法如何,这些翻译选词和方法受什么因素影响等话题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文章基于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以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小说第一卷的罗慕士译本和虞苏美译本做了“义”的英译对比研究。研究发现,罗译本和虞译本在翻译选词上存在明显差异,罗译本中honor和loyal占比较大,虞译本则更偏向于使用loyalty和justice。此外,翻译方法上也各不相同,罗慕士偏向释译和厚翻译,虞苏美偏向浅化翻译甚至省译。文章认为,翻译差异主要受译者主观能动性、译者惯习、译者资本和其他行动者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堪称是一部有关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怎样让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传到西方,让欧美国家了解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通过对《红楼梦》霍译本中人名和典故译例的分析来探讨其跨文化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尤利西斯》虽非天书,但确实有许多难译之处。要将这样一部文学巨著译得处处令人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笔者对萧乾与文洁若的译本片段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1.
徐兰兰 《科技信息》2010,(31):198-201
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译本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在译者主体性理论关照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姚乃强《红字》译本的风格在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层面的传达。通过分析发现译本的风格与原文风格基本和谐一致,于是原文的风格得以在译文中重塑。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译者尽可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也译文更好地体现了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在自建《六祖坛经》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对《六祖坛经》中文原本及其相应的黄茂林英译本、德怀特·戈达德(Dwight Goddard)英译本和克里斯玛·韩福瑞(Christmas Humphreys)英译本的检索分析,发现三个英译本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翻译文本的语际显化特征,但黄译和韩译更倾向于忠实中文源语文本,而戈译则更多地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操纵.三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生活背景以及身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大环境对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译者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对译本的高频词使用和语句的复杂程度以及译文的可读性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运用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比较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中文译本,本文所选例子分别出自海观和吴劳所翻译的作品。文章从所指意义、联想意义和文体三个方面,对译文中大量的例子进行分析,表明译者应该记住译文要在意义和文体上忠实于原作。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意义和文体的角度对文学翻译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美国翻译学者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对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李明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工作的进行具有有益的导向作用。两个译本各具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对《红楼梦》中“冷笑”一词在原著及霍克斯、闵福德译本中的再现情况进行检索与分析,借以探求其“冷笑”翻译在意义显化与隐化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译本中“冷笑”的翻译51.20%存在显化现象,33.60%存在隐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伍洋  唐姬霞 《科技信息》2012,(24):203-204
本文以鹿今先生所译的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为例,评析了该译本,同时结合译例阐述了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要以"信"与"顺"作为基本原则,译文语言应接受生活的检验,才是成功的译本。  相似文献   

17.
谢国先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28-132
马林诺夫斯基的名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在民族学和人类学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书的两个汉译本基本正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库拉贸易这一风俗、认识马氏所倡导并在国际民族学和人类学界得到广泛认同的参与观察方法,都有积极作用。但是,两个译本中共同存在的一些相似误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原著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这部鸿篇巨制翻译成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其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迄今为止,《红楼梦》有两个英译版本影响较大:一是霍译本(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二是杨译本(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于这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列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译例,比较分析了这两个译本的文化信息翻译以及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探讨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微观与宏观、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相应的参数和指标对《红楼梦》中国少数民族语种译本研究状况(自1979至2010年)进行了描述性的探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展望其对"红学"、翻译学和民族文化融合与传播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德语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译者不同的文化视角对原著解读、策略选择及译本整体面貌的影响。面对复杂的文化关系时所秉持的文化视角和文化传递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抉择取舍,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性作用的集中体现,并最终形成富有文化个性的译本面貌。不同的译者产生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本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译者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