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洛克以来,对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心理说明一直是种重要理论,依照这种理论,我们可以设想不同个体“互换身体”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对心理说明提供了支持。当代学者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nrs)对这种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时,身体要素必不可少。威廉斯的质疑通过反驳互换身体的例子展开,本文将对威廉斯的反驳作出回应,指出该反驳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在说明我们的存在时,身体的必要性可能并不像威廉斯认为的那样确定。  相似文献   

2.
在空间意义上,身体生态既指人的身体与外部环境的生态匹配以及对其所处环境的生态适应,也指身体内部环境的有机性和健全性;在时间意义上,身体生态指身体超越"自在"状态而进入"自为"状态。"身体生态"危机是现代生态危机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身体常常因技术的过度控制、改造和重塑而成为"驯服的身体",具体呈现为生产的身体、消费的身体和有毒的身体。消解"身体生态"危机,就客体角度而言,需要不断凸显技术的身体维度和身体意蕴,对于技术本身以及通过技术介入而控制和改造身体的行为进行合理规制;就主体角度而言,需要建构基于全面性身体感觉和身体需要的"生态自我"。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都无视身体的认知功能和价值,只把认知归功于大脑。其实,正是人的整体性身体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体场、知觉场、实践场、身体的意向性、认知冲动、探索行为、身体的感知力、认知的超越功能、概念化和范畴化作用等身体要素、身体智能和身体思维,一起构成认知和才智的源泉。因此身体才是人类从事社会实践、获得知识、创造历史的根本,只有把人的身体放在第一位,才更有利于推动人的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4.
机器与身体     
从古至今,技术一直在机器和身体这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的范畴中往来穿梭,并且一直在为两个范畴的融合而效力,试图消解二者的边界。身体与机器,看似泾渭分明的两个范畴,其实一直关系暖昧。技术发展到今天,这种暖昧关系已经开始公开化了。其突出的表征便是当今各类技术实践中所呈现出的渐趋明显的机器的身体化和身体的机器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在具身关系中技术"延展"还是"并入"身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能引起"身体所有权"的变化,工具的"身体所有权"即工具不再是附着在身体上的单纯的物体,而是退回到身体的感觉运动装置。身体图式的开放性能够阐释身体与工具的耦合中导致运动和感官能力的变化,但会丧失朝向他人开放的可能性。人的"虚拟身体"作为一种从潜能到现实的可能性的天然倾向,能够糅合"身体图式"与"身体意象",兼顾感官、社会、文化的维度,可以为技术具身问题开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疾病表达的“躯体化”倾向是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的一大问题,而这种思维倾向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传统身体观.它可以通过汉语言使用渗透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汉语言中的身体隐喻具有其独特性,反映出中国传统身体观与西方身体观的差异.汉语中的“身”从来不是西方的身体.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身”具有本体性地位.而这种身体观正是中国心理疾病实践中凸显“躯体化”现象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身体形态存在的身化技术,与物化技术共在,但又是与之不同的一种技术实在。身化技术的技术实在性,可在身体实在、活动实在和工具实在等维度获得某种理解。身化技术的现实生成,以身体的生存需求、社会的制度安排为基本动力,以语言性理解、操练性理解和生产性理解为主要途径。身化技术的特征,突出表现为身体性、生成性和创造性。讨论身化技术,可能会为"关于技术"的研究,提供一种不同于物化技术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梅洛-庞蒂的知觉观中包含着丰富的涉身性思想。批判传统实体二元论是梅洛-庞蒂涉身性思想的出发点。其涉身性思想主要体现在:知觉活动的主体不是内在心灵、而是活的身体;知觉的含混性是知觉的本质特征;知觉活动具有非表征的特征。梅洛-庞蒂的涉身性思想与当代涉身认知科学研究的主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涉身理性:自然化认识论的发展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自然化问题是传统认识论和自然化认识论的争论焦点.但是,他们对理性的理解都是建基于笛卡尔式的二元论.解决理性自然化争论的出路在于理性概念的重构,即理性不是脱离认知主体的身体的先验的纯粹理性,而是处于生活世界中基于生物有机体的进化并涵蕴于社会实践的涉身理性.涉身性集中反对身心二元论,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性是基于身体的;二是,理性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隐喻的和想象的,理性是世界结构的一部分.由此,理性并不是一个与自然相对立的概念,理性和自然是一致的;理性与自然的一致为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0.
电子游戏的新奇性深远地影响了身体在空间中的自我意识与"在场"意识。本文主要运用"体验抽样方法"(ESM),探讨新媒体技术中介下的电子游戏赛博空间中的自我是如何被形塑的问题。研究发现,电子游戏中的自我意识之流并非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沉浸于虚拟世界,而是流淌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调和着内在本质与社会约束之间的矛盾,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准沉浸状态"。准沉浸状态凸显了自我在赛博空间与现实空间中的同一性,即赛博空间中的自我并不是独立于现实社会而存在着,而是受到技术、现实社会关系等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詹姆斯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情感理论是当前情感研究的两个重要取向。文中先简略梳理了传统哲学中关于情感的内容,再分别总结、分析了前述两大思潮的基本理论特点、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同时也简要总结了情感的情境理论,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詹姆斯主义的情感理论主张情感是对身体改变的感受,认为神经决定情感,情感因感受到身体变化而发生。而认知主义的情感理论主张情感是以价值判断为意向内容的心灵状态,情感因价值判断而产生。情感的情境理论则认为情感由社会文化环境所铸就。  相似文献   

12.
两性研究     
《科学大观园》2011,(15):21-21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性生活和谐美好。性爱质量的好坏与个人的性能力密切相关。高超的性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后天的练习。很多性问题,需要从观念、心理、感情和行为上综合努力。首先,增强性能力要从身体练习开始。研究发现,进行盆底肌训练,对提高男女性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13,(13):17-17
夏天体内湿气重,容易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等问题。因此,防“湿”是关键。防止湿气人体,可以从日常饮食及生活习惯入手。下面介绍的9个妙招,让湿气远离我们的睦康的身体。  相似文献   

14.
智能机器人随着功能的强大对道德约束的需求更为强烈。自我意识是道德自律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智能机器人自我意识的突破将使其道德自律成为可能。心理学中的镜像自我识别实验是验证自我意识的可靠方法,类脑智能研究建立了受大脑启发的机器人身体自我模型,使类脑智能机器人成功挑战了镜像自我识别实验。然而类脑智能机器人的自我意识只是前反思自我意识,并不具有反思能力;仅处于认知的生理和心理层级,尚未达到高阶的文化层级。因此,类脑智能不能实现道德自律,而只能选择伦理设计的关系模式,即在人机融合中采取诉诸他人认同的路径来实现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一卷第四章对以恩培多克勒为代表的和谐理论提出了批判,认为灵魂不能被界定为“和谐”.这个批判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其灵魂概念的关键步骤.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对和谐论的批驳实际上诉诸两个前提:第一,灵魂是实体;第二,灵魂与身体不能分离.这两个前提源于他在《形而上学》中对质料与形式的设想与论证,并导致他的灵魂论一方面重视身体层面的因素、反对将灵魂设想为脱离身体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坚持灵魂作为实体和原因的地位,反对以“混合物”或混合物的“比率”来界定灵魂.本文试图说明,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要努力在早期柏拉图与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通过对二者的批判来提出一个新的灵魂概念,即“身体的形式”或者说“身体的现实”.本文由此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对于和谐论的概括和批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甚至误导,但他确实消除了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中所包含的宗教色彩,以一种与现代科学更为接近的思路对灵魂的本质和功能重新做出了界定和说明,这种路径无疑为其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打开了空间.  相似文献   

16.
脑机接口介导的行为可以被视为超越身体的非具身性质的感知行动过程,该过程因其能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能力而与普通人相比似乎承担更多的责备与惩罚,而这仅仅出于其无法控制的因素,因而据此引入道德运气理论。研究发现,已有关于脑机接口和道德运气问题的研究更侧重意向性的探讨,忽视了可控性视角下技术隐含的内在出错机制,而控制与意向性作为能动性的双重视角,对于考察脑机接口加持下的“人工身体”所附有的独特道德运气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发现身体"是传统形而上学终结和哲学转向标志。身体不再是笛卡尔灵与肉对立意义上的身体,而是物质与精神、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与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汇聚、整合的契合点。技术阐释的身体维度研究要实现从解释世界向改造世界的转变,就要借鉴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存在、技术实践思想,从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中汲取更多思想养料和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代心灵哲学的观点看,虚拟空间中的心身关系问题是一种"随附性生活"问题。由于网络化生存状态是基于"身体不在场"而实现的,这就注定了虚拟主体的心灵与互联网世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虚拟实在世界的心身关系的理想在于心灵与身体的齐物合一。在本质上,虚拟化就是心灵、身体与互联网和谐同一的社会映射及文化表征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身体现象学的视角看,体验者在虚拟现实空间中的临场感并不单单依靠外在的技术手段得以实现,影响体验者临场感的关键在于"身体场"的运作。这一运作过程涉及身体空间、身体意向性与身体的习惯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它们的共同作用,才使体验者能够将虚拟现实空间感知成一种为他而存在的"生存境域"。这一"生存境域"既保证了体验者在其中所获得的体验具有第一人称被给予性,同时具有生存的情境性,由此,使体验者获得了一种活生生的临场感。临场即意味着身处在某种生存性的境域之中。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元宇宙作为Web3.0演进的重要方向将对人类社会秩序带来深刻影响。基于身体理论的研究视角,通过比较网络社会不同演进阶段的身体-技术关系特征,认为“身体在场”是贯穿网络技术和身体关系的轴线。前元宇宙的网络社会使得人类实践的经验事实分化为在场与缺场两层空间,缺场交往的兴起使得身体能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而形成“缺场共在”;元宇宙社会将进一步把人类实践的经验事实分化为现实、镜像与原生的三层空间,并通过现实肉身、机器假身和数字化身建构起以“三身交互”为特征的全新身体实践结构,由此生产出“虚实共生”的新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