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国家级传统村落是一类保留大量历史痕迹的特殊聚落空间,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区域性农业文明。借助空间聚类与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流域传统村落的价值遗存与流域范围的空间耦合关系。利用ArcGIS平台与层次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解读传统村落价值空间的流域性分布特征。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空间聚类有较高内部耦合性,内陆河、松辽流域的传统村落分布较少,缺乏现行认定标准下的保护价值,具有区域的代表性;长江、东南诸河、珠江是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流域,拥有较多数量的中国传统村落,价值同质化较强。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8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变更数据和2022年吉林一号高分遥感影像,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对福州十邑地区的195个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福州十邑传统村落聚落规模空间分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冷热点差异,研究区北部乡村聚落规模最大,南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聚落规模最小;(2)传统村落聚落在形态上可以划分为团块型、条带型、散点型和团簇型4种类型,其中团块型村落的数量最多,条带型数量最少,不同类型乡村聚落景观格局指数差异较大,且分布数量和规模与不同的地貌之间关系紧密;(3)传统村落聚落在空间上主要沿着十邑西部边缘地区大致呈C字型分布,表明古田、屏南、永泰和闽清4县的传统村落是历史上以福州城为中心的乡村地域的重要组成部分;(4)福州十邑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到高程、河流、道路、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和行政中心的影响较为明显,海拔越高、距河流越近的传统村落数量和规模越大,距离道路和行政中心越远、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越低的传统村落数量和规模越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从本质来看属于乡土社会,其社会文化以乡土文化为主,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型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村落的公共空间是承载传统文化和开展社会民俗活动的场所,在村落的生成与衍变过程中有形成公共舆论并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与教化的作用。伴随日益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城镇化已达到60%,进而诱发了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村落空间的凋敝。如何使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在留存乡土情怀与文化前提下,使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更新村落构筑模式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该文从人类行为学相关理论出发,以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人的行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广西少数民族聚落公共空间更新问题,为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文化基因是研究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根和精髓,也是少数民族传统空间微气候研究区分其他聚落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历史变革等的文化属性,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微气候舒适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以微气候视角为切入点,挖掘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生态智慧,为中华民族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策略支撑.  相似文献   

5.
以揭阳市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数字高程数据为基础,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叠加及缓冲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揭阳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揭阳市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揭阳市传统村落多形成人口密度极高的大规模聚落;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的集聚模式,但各区县间存在差异;多集中于中东部平原地区,沿江河和道路主干道分布的趋势明显;经济发达程度对揭阳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双修”机理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1) 聚落“双修”本质是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更新改造工作,强调“文化基因修复”与“景观基因修补”,这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空间形态重构、生态环境适应、社会文化传承及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非常契合.2) 从聚落“双修”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机理,认为政府、村民等多元主体对破坏的建筑基因、流失的文化基因、冲突的聚落空间基因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基因等进行整治与改造,可促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序转型.3) 从聚落“双修”策略来看,依托旅游资源开发,通过分级分区保护、活化文化内涵,使传统村落文化在时代发展与进步中得以延续.提出恢复山水特色,优化绿地系统,强调生态文明,建立治理体系的环境基因修补策略;空间重组,优化用地布局,农旅联动,创新产业升级的布局基因修补策略;循序渐进,加强风貌改造,内修外补,实现有机活化的建筑基因修补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55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0.2工具,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值、缓冲区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探讨流域视野下山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聚落特色。结果表明:山西省传统村落在汾河、滹沱河、沁河和漳卫河四大流域内空间分布类型均为凝聚型;全省古村呈现"一带三团多散点"的分布格局,半数以上古村落位于黄河水系;山西省传统村落具有近水分布的相似性,及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差异性分布等规律;不同流域内聚落特色显著。黄河流域以窑洞建筑为代表,汾河流域以晋商大院为代表,沁河流域以堡寨聚落为代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土家族传统村落实例的调查入手,利用大量实地调研测绘手段,剖析传统土家族聚落生成发展内涵,挖掘其聚落形态的典型特征,揭示了传统聚落是自然、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物质文化产物,以及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形态是人地关系、生产力水平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的综合体现。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传统聚落在新形势下的基本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战略目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标志着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重视。为了更好地继承和运用传统村落营建中将乡村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的整体规划理念及方法,文中以陕西历史文化名村党家村为例,挖掘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点,运用了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走访和整理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出党家村传统村落空间营造结构特色,它主要从自然环境的因借和人文精神两方面体现。在此基础上,从乡村人居环境和乡土文化的角度对传统村落的空间营造结构特色做探索,挖掘并传承传统聚落文化,为乡村的建设提供可行的规划思路和设计方法,推动当代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湖北省前四批118个传统村落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ArcGIS10. 5与Envi5. 3软件对湖北省的地形、水系、人口等自然社会历史因素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凝聚型,2个较高密度区分别位于恩施州与黄冈市;地形和水系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村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复杂、海拔较高的省域交界地带以及河流附近;而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都为传统村落的完整保留提供了重要基础;历史文化因素是传统村落存在的根基,影响传统村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四川省前4批22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从分布类型、集中程度、均衡程度、分布密度出发,采用GIS技术与计量地理方法,对其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前4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在整个四川省内表现为集中分布的特征;四川省的传统村落在市域尺度上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在四川省东南部的泸州、内江...  相似文献   

12.
以赣南地区5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并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边缘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于都、瑞金、龙南是分布较为密集的县区;(ii)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是赣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成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保存延续有重要影响;(iii)传统村落的演化扩散发生在不同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下,风水文化对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兼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除此之外,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为了研究河东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文章以河东地区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名镇名村的2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方法与不平衡指数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河东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整体上呈分散型、局部呈集中型分布,且在乡宁县与襄汾县交界处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集聚带;地形、海拔、河流、坡向、坡度、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村落,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绵阳市魏城镇铁炉村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定量分析铁炉村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解析铁炉村"组团轴线式"的空间结构,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村落空间形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利用的新思路:应保护村落原有的空间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以豫西南山区淅川县土地岭村传统石板民居为例,在大量实地勘察测绘基础上,从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组织、院落平面布局、结构特征及材料构成几方面,论述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聚落空间和建筑特征.对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西北地区20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在青海省东部、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东部形成了3个明显的传统村落聚集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集中,具有不平衡性;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地形、降水、河流、位置的影响显著,大部分集中于山地,趋于东南部降水较多的地区分布,且沿河流分布,分布特征趋于边缘,而受人口、经济因素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对云南省708个传统村落流域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开展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云南省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于澜沧江流域、金沙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传统村落在自然村的占比以龙川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和元江流域较高,并呈明显集聚型分布,形成腾冲市、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石屏县—建水县三个集中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合理开发和保护各区域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文脉的主要途径之一.以山东省41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测度其地理信息,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山东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山东省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点,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区; 2)不同地形区内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差异大,平原区分布数量多,所占比重达到67.1%,而山地分布密度大,受地形限制集中分布; 3)传统村落的分布与海拔高程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向阳性特征显著,在阳坡集中了56.4%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沿河沿湖分布明显.另外,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保护观念等人文要素探索了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以期为山东省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信阳地区的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研究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传统村落分布不均且呈集聚状态,并在新县与商城县的交界处形成一个东西走向的集聚带;传统村落分布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与水源是自然方面的主导因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使村落受外界干扰较小并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中国传统村落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分异格局,探索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对分布特征的影响,基于全国6 819个中国传统村落空间位置及自然、人文地理数据,运用数理及叠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村落的高程分布具有“低地性”,且多集中于低起伏度与大起伏山地的地貌类型;以温湿环境为基础的农业发展条件优异度与其分异格局具有正相关性;流域性差别较大,且呈现出对小河溪流的“逐水性”和对大江大河的“远水性”。中国传统村落集聚区呈现经济水平两极分化的省际集聚分布特征,多集中于人口密集的“胡焕庸人口分布线”东侧;中等人口密度省份村落分布更密集,多集聚于东部农业文化区,倾向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地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