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靖 《华东科技》2022,(7):122-124
本文以“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发现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坚持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创新相一致的“工匠精神”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顶层设计到课程体系建设、教育平台打造、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行为唤醒等方面,全方位实现“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观念的重塑,更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队伍保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工匠精神"作为一个热门词汇在社会各界广为传播,其所蕴藏的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为人所津津乐道。现代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之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该文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就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与策略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能够为"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渗透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该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解析,阐述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并就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工匠精神"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时期,在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之后,今天仍然是当代社会赖以进步、科技得以发展的精神支撑。而且"工匠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传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它不仅延续了传统,还体现出了新的时代价值。本文阐述了"工匠精神"的起源及发展,分析了其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主要特征,最后阐述了"工匠精神"之于创造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高职院校担负着重要的社会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其所培养的人才将分布在国家各行各业中,并成为重要的新生力量。该文首先指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出"工匠精神"对学生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然后分析了开展"工匠精神"教学相应的困境和解决策略,得出高职院校有必要深度解析并融合"工匠精神"开展思政教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分析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培育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培育的路径,建立产教融合机制,建立多元化人才培育机制,建设线上融合教育云平台,形成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融合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要重视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柔性培育人才教育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工匠精神柔性教育为指导,积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该文主要探讨了工匠精神柔性培育观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相似文献   

7.
<正>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质、提品质、创品牌。"同年,国务院发布的《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再次提出塑造"工匠精神"。随着"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及行动计划中,并在"十三五"规划和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如何传承"工匠精神",树匠心、育匠人,培养企业、行业需要的具有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而作为承担着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职院校,其输出的人才质量直接影响了  相似文献   

8.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下,人们对于人才有了全新的定义并制定了全新的标准,与此同时,"工匠精神"也显得愈发重要,成为了综合型人才培养所必备的精神。该文首先对国内外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进行了阐述与分析,然后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交通类职业院校作为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满足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职业院校对各项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把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加强高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本文以高校英语专业为例,分析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的缺失和制约英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原因,对高校英语专业如何建构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提出了以下设想: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中侧重选择适合训练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以及创新创业技能。  相似文献   

11.
赵琪  周晶  范萌 《科技资讯》2022,(14):156-158
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通过“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去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成长为能工巧匠。“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的统一,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经济的转型、企业、职业院校及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生存发展均需要“工匠精神”做基础,使得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各个领域开始进入改革的道路,尤其是在制造业,想要把我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首先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而工匠精神则需要高职教育体系的软支撑。为了实现工匠精神的目标,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学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体系体制,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潍坊学院学报》2019,(1):80-83
在创新创业、"互联网+"成为热词的今天,"工匠精神"在2016年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同样引起了高度关注,重新唤起了我们对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回归与渴望。大学生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的培育和塑造更加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章在梳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基础上,探索性提出了"工匠精神"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的培育路径,对于高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工匠精神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信念,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工作行为表现,是对手里活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肩头事的敬业乐业、执着负责,对心间情的从容独立、宁静致远,这就是工匠精神。重振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信仰和根本动力。技工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刻不容缓。该文就技工院校为契合当下时代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呼唤,着重体现自身在一线工作中"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听障人在没有外界声音的干扰下,具有专注、刻苦、持之以恒的群体特征。听障艺术类人才所从事的岗位需具备精湛技艺、灵巧细致、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这些素养的养成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将工匠精神融入听障艺术类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文章提出工匠精神的积淀、弘扬、践行和传承路径的对策,期待能促进听障艺术类人才就业和创业,早日步入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6.
作为技工人才的培育摇篮,"工匠精神"是技工教育的灵魂。在技工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是社会、企业的迫切所需,技工院校如何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浅谈东莞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为东莞技工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是高等教育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而进行的改革。在转型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学生实施"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需要。该文就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和该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进行了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人们对产品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追求个性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趋势,同时也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重要机会。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企业成为生力军,而人才则是企业竞争的焦点。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从"工匠精神"知识内涵出发,构建了现代"工匠精神"内涵的知识图谱;基于知识图谱构建"工匠精神"多维递进培养模式,即分层递进培养职业技能、标杆分阶式培养职业态度、从他律到自律养成职业道德、迭代递进培养职业价值观;通过"双创"案例表明知识图谱及多维递进式培养模式有助于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工匠精神"人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工匠型人才培养是时代的召唤,也是高职院校肩负的使命。企业期盼工匠型人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文章结合众创空间的实践,提出依托众创空间培养高职环艺专业紧跟行业步伐,具有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与职业自信的工匠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工匠精神是促进教育再提高、人才再培养的新时代新形态。特别是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高职院校的教育中,以全新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贯穿于技术人才的培育。该文将从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应用现状,探究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全新形式,并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高职院校培养中,更好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