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小南海不同区域表层湖水中磷形态含量、磷形态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分别于2013年8月(丰水期)、12月(平水期)和2014年2月(枯水期)连续监测小南海湖水中不同磷形态含量与水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和湖水综合营养状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南海湖水在不同季节的总磷(TP)都以溶解态(DTP)为主要存在形式,溶解态(DTP)以DP为主要组成成分,TP和DTP含量均呈现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的季节变化特征,DP含量呈现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季节变化特征。小南海湖水中PP形态磷与电导率和DO呈极显著正相关,DP形态磷与p H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余形态磷和现场测定参数无显著相关性。小南海湖水5号点位区域TP的浓度呈增长趋势,小南海湖水为中营养状态,总体水质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2.
张萌  黄丹  刘足根  李惠民 《江西科学》2015,33(3):293-302,348
应用较敏感的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富营养化硅藻指数(TDI)对南方丰水型河流赣江流域的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丰水期的富营养化状态(TDI=34.35)优于枯水期(TDI=56.98)以及平水期(TDI=65.19),依据TDI富营养化评分标准,丰水期处于贫营养状态,枯水期处于中营养状态,平水期则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因此,河流水质健康状况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从不同水情期的赣江全流域富营养化程度的空间差异来看,赣江下游的袁河中下游和干流下游(如南昌段)是河流超富营养化的主要区域,其次是赣江上游支流的梅江下游、绵水下游和上犹江下游的城市段面在平水期呈现富营养化-超富营养化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3.
西泉眼水库富营养化状况及浮游藻类群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西泉眼水库入口、库心和出口不同采样点全年6次监测结果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统计,全年平均值入口为56.2077;库心为54.4001;出口为55.1350,说明水库已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并对各采样点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F值为3.548,小于F_(0.05),说明各采样点间富营养化程度差异不显著.经配时数据t检验,3个水期间富营养化程度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对水库浮游藻类3次采样共观察到29属,在浮游藻类的种类数上,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  相似文献   

4.
钤阳湖是江西省新余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目前面临着水华爆发风险.该文基于2022年1月、5月和7月对钤阳湖浮游植物和水环境的调查,研究钤阳湖不同水文时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8种,其中绿藻门23种,占总种数的39.66%,是钤阳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隐藻门中的隐藻(Cryptomonas sp.)是枯水期和平水期的优势属(种),蓝藻门中的鱼腥藻(Anabaena sp.)是丰水期的优势种.浮游植物密度表现出丰水期高、枯水期次之、平水期最低的规律.冗余分析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水温、pH值、氨氮等是影响钤阳湖浮游植物动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
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滇池外海选取8个样点, 调查分析主要的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并识别其相关关系。在滇池共检测出浮游植物6门49 属84种, 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数最多, 占59.2%, 其次是蓝藻门, 占16.67%, 硅藻门占5.95%; 全年蓝藻门占优势, 春季隐球藻(Aphanocapsa sp.)占优势, 其他季节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绝对优势。研究结果表明: 1) 藻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不一致, 与藻类组成的季节演替以及不同藻类的生物量大小存在较大差异有关; 2) 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较小, 季节变化不显著; 3) 藻密度和生物量与TP正相关, 与 NO3-和N:P负相关; 而H与TP负相关, 与NO3-和N:P正相关; 4) 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因子, 滇池最重要的优势种微囊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pH、NH4+和TP浓度正相关, 与NO3-、N:P、TN、DOC和TOC的浓度负相关。推测除环境因子外, 绿藻、硅藻等优势度较小的藻类受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较大(如种间竞争和捕食等), 掩盖了环境因子对藻类的真实影响。  相似文献   

6.
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湿地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也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河口湿地植被在不同时期内种类和组成的变化,以及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文章以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湿地为对象,在巢湖处于枯水期和丰水期时,分别对其植物群落进行了野外调研,研究发现:枯水期河口湿地分布植物有21种,隶属于18属,11科;丰水期河口湿地分布植物11种,隶属于10属,7科;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枯水期时河口湿地植物组合类型有8种,丰水期时河口湿地植物组合类型为4种;枯水期时河口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比丰水期时高,但其均匀度比丰水期时低;湖泊水位、河口水质和人类活动是河口湿地植物种类和组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依据梁子湖区2012年7月、10月和12月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不同时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和水质空间分布特征.选取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溶解氧(DO)等5个水质指标,利用SPSS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得到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梁子湖区水质主要影响因子及综合水质评价函数;基于Arc GIS软件,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和半变异函数模型,分别得到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的水质等级分布图,并对不同时期梁子湖水质进行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分析得到,不同时期梁子湖水质主要影响因子和污染特点有所差异,主要以富营养污染为主,梁子湖的水质污染存在明显的区域性,湖区中心的水质较好,入湖口附近水质较差;不同时期梁子湖水质状况为,枯水期优于平水期,平水期优于丰水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P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水质评价是一种较好的统计分析方法;基于Arc GIS软件,使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对于显示水质的空间分布和水质变化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水库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评价广东某水库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为该区域微生物的生态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选择水库库中、外部引水入口及主要支流入口共6个采样点, 进行不同季节的水质特征分析, 结合PCR扩增技术和T-RFLP技术, 对不同时期各点水体中微生物进行多样性分析, 并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与水库环境条件的关系。从总体上看, 水库底泥中各采样点间隙水的理化性质具有较高的时空差异性, 库中不同形式氮的浓度和有机碳浓度低于外部供水入口及支流, 各指标浓度大体上呈现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的现象。枯水期水库底泥的微生物比平水期和丰水期丰富, 不同时期不同采样点的细菌多样性分布也呈现不同规律。平水期的优势菌属主要有Family1_uncul- tured, Bacteroidetes_uncultured, Sphingobacteriales_uncultured和Anaerolineaceae, 丰水期的优势菌属主要有Peptostre- ptococcaceae_incertae_sedis, Anaerolineaceae, SCI-84, Xanthomonadales和Clostridium, 枯水期的优势菌属主要有Rhodocyclaceae, Fusobacteriales, BSV26_norank, Comamonadaceae和Anaerolineaceae。水库底泥中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不同点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受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 不同形式氮浓度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条子河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时空分布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辽河支流条子河中的多环芳烃(PAHs)和有机氯农药(OCPs)为目标物, 分别于春汛期、 丰水期、 平水期和枯水期采集水样及表层沉积物样品, 分析样品中PAHs和OCPs的赋存状态及污染物在该区域的分布和来源. 结果表明: 条子河水中总PAHs的质量浓度为658.1~3 096.6 ng/L, 均值(算术平均值, 下同)为
1 522.1 ng/L; 沉积物中总PAHs的质量比为775.7~2 835.4 ng/g, 均值为1 374.0 ng/g; 条子河水中总α,β,γ HCHs(六六六)的质量浓度为5.36~16.57 ng/L, 均值为10.93 ng/L; 滴滴涕(DDTs)未检出; 沉积物中总HCHs的质量比为2.87~5.56 ng/g, 均值为4.34 ng/g; 条子河水和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均为自上游至下游递减, 且枯水期>平水期>春汛期>丰水期; 条子河水中HCHs的质量浓度自上游至下游递增, 且丰水期>春汛期>平水期>枯水期, 沉积物中HCHs的质量比自上游至下游递减, 且枯水期>平水期>春汛期>丰水期; 条子河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和交通燃烧, HCHs主要来源于农药林丹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对南极硅藻进行定量研究较有必要,以客观准确地了解它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在南极长城湾沿岸海域共设置6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定量采集3个浮游硅藻样本。结果显示:长城湾海域共发现浮游硅藻31种。浮游硅藻群落的优势种为Cocconesi fasciolata(18.5%)、Amphora holsatica(13.6%)。次优势种为Cocconeis costata(7.1%)、Cocconeis imperatrix(6.8%)、Thalassiosira antarctica(6.4%)、Rhoicosphenia genuflexa(6.1%)、Licmophora antarctica(5.1%)。各样点浮游硅藻细胞密度总平均值为1.92×10~5ind·L~(-1),变幅为1.44×10~5~2.56×10~5ind·L~(-1)。浮游硅藻的分布从湾心到湾口呈现出一定趋势:浮游硅藻的物种丰度,湾心处共15种,湾口处共25种;浮游硅藻的细胞密度,湾心处平均为2.51×10~5ind·L-1,湾口处平均为1.48×10~5ind·L~(-1)。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浮游硅藻由湾心到湾口,物种丰度和硅藻细胞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