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较敏感的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富营养化硅藻指数(TDI)对南方丰水型河流赣江流域的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丰水期的富营养化状态(TDI=34.35)优于枯水期(TDI=56.98)以及平水期(TDI=65.19),依据TDI富营养化评分标准,丰水期处于贫营养状态,枯水期处于中营养状态,平水期则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因此,河流水质健康状况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从不同水情期的赣江全流域富营养化程度的空间差异来看,赣江下游的袁河中下游和干流下游(如南昌段)是河流超富营养化的主要区域,其次是赣江上游支流的梅江下游、绵水下游和上犹江下游的城市段面在平水期呈现富营养化-超富营养化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2.
厦门港浮游硅藻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年1月至1984年12月,每月在满潮时用GG25号筛绢制的浮游生物拖网采集,采到硅藻51个属162个种和变种,其中新种1种,新变种1种和在我国首次记录的3种(另文整理)。每个样品鉴定500个细胞(如果优势种的细胞个数超过50%,则鉴定1000个细胞),计算各种所占的%,20%以上的作为优势种,5~20%的为丰富种(Tab),种群结构分析采用种类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度指数J。 相似文献
3.
各种不同的水体污染对藻类的种类、数量和结构等产生相应的影响,藻类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水质的某种变化。通过对运城鱼塘62个采样点和23个种进行DCA排序,第一排序轴反映的是水体的pH值,第二排序轴反映的是水体的污染程度。23个种可根据其对pH值要求以及耐污能力分为4个群落,62个采样点分为4组。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水质好,高温季节水质相对较差。但在整个生长周期,鱼塘的水质均在寡污带到β-中污带,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4.
运城盐池浮游硅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3月在运城盐池4个样点采浮游硅藻,该水体盐度为58.18‰~279.18‰,共见到浮游硅藻82个分类单位,其中相对丰度为8%以上的有14个分类单位。这些种类的盐谱均较文献记载的为高。运城菱形藻为本次调查中发现的一新种,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5.
对南极硅藻进行定量研究较有必要,以客观准确地了解它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在南极长城湾沿岸海域共设置6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定量采集3个浮游硅藻样本。结果显示:长城湾海域共发现浮游硅藻31种。浮游硅藻群落的优势种为Cocconesi fasciolata(18.5%)、Amphora holsatica(13.6%)。次优势种为Cocconeis costata(7.1%)、Cocconeis imperatrix(6.8%)、Thalassiosira antarctica(6.4%)、Rhoicosphenia genuflexa(6.1%)、Licmophora antarctica(5.1%)。各样点浮游硅藻细胞密度总平均值为1.92×10~5ind·L~(-1),变幅为1.44×10~5~2.56×10~5ind·L~(-1)。浮游硅藻的分布从湾心到湾口呈现出一定趋势:浮游硅藻的物种丰度,湾心处共15种,湾口处共25种;浮游硅藻的细胞密度,湾心处平均为2.51×10~5ind·L-1,湾口处平均为1.48×10~5ind·L~(-1)。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浮游硅藻由湾心到湾口,物种丰度和硅藻细胞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金沙江典型河段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于2014年秋季(10 月)在石鼓至宜宾江段布设6 个断面进行浮游藻类群落监测。通过显微镜观察, 共鉴定出浮游藻类6门30属52种, 其中硅藻的物种数、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65.38%, 74.07%和80.65%, 是优势门类。浮游藻类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都呈现坝上逐渐降低、坝下逐渐升高的规律, 石鼓最高, 向家坝最低。多样性分析表明, 攀枝花的浮游藻类群落多样性最高, 溪洛渡和向家坝均较低。浮游藻类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 总氮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优势属现存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包括尖针杆藻Synedra acus 和曲壳藻Achnanthes sp.在内的6种硅藻与水位正相关, 与水温负相关, 是适合在低温下生活的藻类, 小环藻Cyclotella sp.则适合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生长。网状空星藻 Coelastrum reticulatum、栅藻Scenedesmus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的现存量与总氮显著正相关, 能够指示水体中的氮浓度; 近缘桥弯藻Cymbella affinis 和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的现存量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 能够指示水体中的磷浓度。 相似文献
7.
8.
9.
10.
海洋浮游硅藻胞外多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浮游硅藻胞外多糖是其在生长过程中向外界环境所分泌的胞外产物中的一种,在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制药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海洋浮游硅藻胞外多糖生物量的影响因素,胞外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胞外多糖的成分分析与结构修饰及其药理学活性研究等进行了综述,并展望其在海洋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通辽市砂质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通辽市采集6个土壤样品,研究该地区砂质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应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相对丰度大于1%的细菌门有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大于5%的真菌门有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典范对应分析显示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硝态氮、溶解性有机碳、铵态氮、总氮和含砂量,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溶解性有机碳、硝态氮、p H、总氮和含砂量。方差分解分析表明硝态氮、溶解性有机碳和铵态氮分别解释了20.73%、16.51%和15.59%的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溶解性有机碳、硝态氮和p H分别解释了22.29%、22.05%和17.76%的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研究为探索砂质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及其环境因子关系,揭示《长江大保护》后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环境变化,于2020-2021年期间对江苏段12个采样点进行4次采样,对该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文水质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基于NMDS(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总鉴定浮游植物6门58属135种,以硅藻门、绿藻门、裸藻门、蓝藻门为主。(2)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变化为,生物量为,季度变化趋势为夏>秋>冬>春,硅藻为组成主体。(3)NMDS分析发现,夏秋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相似,冬春季节群落结构相似,、电导率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4)不同河段结果显示,、磷酸盐是影响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结合长江大保护和江苏省健康河流政策表明,针对长江的保护措施有利于长江苏段浮游植物的生长,可为长江江苏段水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黄河玛曲至临河段这一重要水源地的水质,于2015年春季和秋季分别在10个采样断面采集硅藻群落样品.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共鉴定出硅藻2纲9目12科13属24种.NMDS和ANOSIM分析结果显示,硅藻群落组成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春季硅藻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秋季.基于硅藻指示生物法和香农多样性指数(H)法进行... 相似文献
14.
以柳江流域23个点位为例,研究了不同水文季节(3月和6月)水质因子(DO、CODMn、NH3-N、As、Hg、Cd、Pb)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次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4门7纲16目54科68属(种),种类相似系数为83.76%,物种丰富度表现为枯水期略高于丰水期,底栖动物优势种在枯、丰水期分别有4种和2种,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 DCA和TWINSPAN分析结果显示:柳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枯、丰水期均有3个不同的底栖动物类群大致依次分布在该流域干流及支流的源头、中上游及下游,群落内指示物种呈现出由清洁种逐渐过渡到耐污种的变化. 指示物种分析结果(ISA)显示:在枯水期,共有8种底栖动物能作为柳江源头和大环江上游群落的指示种,分别为四节蜉属(Baetis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溪泥甲一属(Zaitzevia sp.)、短脉纹石娥属(Cheumatopsyche sp.)、蜗虫(Dugesia sp.)、朝大蚊属(Antocha)、摇蚊属(Chironomus sp.)和细蜉属(Caenis sp.),其他类群无显著指示种;在丰水期,共有5种底栖动物能作为群落划分的指示种,其中,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 cancellata)、钉螺(Oncomelania sp.)是柳江中上游的指示种,汉森安春蜓(Amphigomphus hansoni)、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卷扁螺(Gyraulus compressus)是柳江下游的指示种. CCA分析结果显示:CODMn和DO是枯、丰水期均对柳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有重要影响的水质驱动因子,而重金属因子(Cd、Pb、Hg)在枯水期对底栖动物分布影响较大, NH3-N在丰水期对底栖动物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深圳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深圳湾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①底栖动物群落沿河口到湾内呈连续的梯度变化,盐度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②潮汐对底栖动物群落影响并不明显,红树林环境对林底的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有一定的影响;③底栖动物群落在深圳福田一侧与香港一侧没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2009年6—7月间从赣江上游流域的70个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3种,其中软体动物门23种、环节动物门7种、节肢动物门3种,主要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耳型河螺(Rivularia auriculata).为了较好地了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分布特征,根据支流汇流和生境状况,将上游流域划分成6个区域.对6个区域的多样性、多维尺度等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受人为扰动最小的区域采集得到的底栖动物种类数最多,丰度和生物量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处于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对和睦湿地浮游植物进行季度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其结果为: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101种,隶属于8门20目36科61属,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以绿藻门种类数最多(34.65%),硅藻门其次(22.77%),裸藻门(21.78%)也占较大比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调查周年内变化范围为17.47×106~41.55×106个/L ,全年细胞丰度平均值为27.99×106个/L .全年 M argalef 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eaver 指数和 Simpson指数分别为0.60~1.68、0.59~0.81、1.21~2.51和0.62~0.86.Pearson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TN、COD、pH和温度是驱动和睦湿地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8.
于2009年1~10月鉴定和测定了鸣翠湖轮虫的种类组成、密度D和生物量B,测定了叶绿素a含量ρ、水温t、pH、透明度L、总氮ρ(Nt)、总磷ρ(Pt)、高锰酸盐指数ρ(CODMn)等水环境因子指标,并运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研究鸣翠湖轮虫D、B、群落特征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鸣翠湖轮虫共有3个亚目8科14属22种,其中臂尾轮科12种,四季以萼花臂尾轮虫、矩形龟甲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为主要优势种.鸣翠湖轮虫D与ρ,t,pH,ρ(Nt)显著正相关,与L显著负相关,与ρ,t,pH,ρ(Pt),ρ(CODMn)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影响鸣翠湖轮虫D的水环境因子依次为t,pH,ρ,ρ(Pt),ρ(CODMn).轮虫B与ρ,t,pH,ρ(Nt),ρ(Pt),ρ(CODMn)显著正相关,与L显著负相关,与t,ρ,ρ(Nt),ρ(Pt),ρ(CODMn)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影响鸣翠湖轮虫B的水环境因子依次为t,ρ(Nt),ρ,ρ(Pt),ρ(CODMn).轮虫与水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将15种轮虫分为3组;t,ρ(CODMn),ρ,pH是影响鸣翠湖轮虫群落特征及时空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