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具有多重身份和复杂的人格特征。小说作者正是通过现实叙述、精神叙述和殖民叙述的多重叙述手法来实现人物的多侧面塑造,赋予了鲁滨逊这个形象巨大的艺术魅力。了解小说的多重叙述特征,才能避免对文本的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的模糊叙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Q形象之所以具有多义性,歧义性,是因为鲁迅在小说中采用了模糊叙述,这种叙述风格首先来自作家叙述态度的模糊,对叙述行为价值证券的两难上,其次它还体现为人物形象的有意模糊,情节设置的跳跃,省略与反逻辑,叙述语言,人物心理活动语言与作家评述性语言界面的模糊等方面,正是有了这种模糊,小说所要表现的精神现象的复杂性才得以凸现,作家所要言说的思想才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叙述视角的选择在散文的叙述模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无疑是一个具有前提性意义的存在。瞿秋白散文运用非常态的叙述视角制造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塑造叛逆者形象、暗示复杂的性格特征,以至抵达超拔的人生境界,从而建构了独特的散文美。  相似文献   

4.
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是建国初期较为重要的以现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史著作,与王瑶、丁易和刘绶松的文学史著作共同奠定了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基础。在新诗叙述上,《新文学史纲》呈现出独特的书写形态。张毕来在认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前提下论述新诗发展的格局和新诗阵营的分化,以政治的标准评判诗人诗作,将资产阶级诗人作为批判的靶子列入文学史的叙述之中,同时把郭沫若的文学史形象提高到新的高度,肯定了他的浪漫主义本质,有"破"有"立"地塑造了评价不一的文学史诗人形象,表现出"诗"从"论"出的新诗叙述形态。  相似文献   

5.
李建军《直议莫言与诺奖》一文认为,莫言在叙述中以自我感觉代替人物说话,作品缺乏思想。郭玉斌、孟祥中等予以了反驳。维诺格拉多夫认为,作者形象是文学作品“思想和修辞的焦点”,作品形象中包含作者对全民语和艺术现实的态度。通过分析《红高粱家族》中的作者形象,发现小说通过鲜活的民间语言,不同叙述语层的交织和多样的评价视角,将余占鳌这样一个本属于历史边缘的人推向历史中心,成功塑造了“我奶奶”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批判了不肖子孙“我”的“种”的退化,凸显了作者对历史及当下的深刻思考。概言之,莫言小说的思想隐藏在其独特的作者形象中。  相似文献   

6.
莫言《丰乳肥臀》采用全知视角、选择性全知视角、摄像式视角、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等多重视角模式,围绕母亲上官鲁氏和儿子上官金童两个核心人物展开叙述,书写了高密东北乡上官家族近百年荣辱兴衰的历史。莫言对视角模式的有意识选择强化了母亲形象和金童形象的象征意味,强化了文本的解构意义,从而以个人独特的言说方式,展现了更加逼近真实的历史,而非教科书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朱越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3):83-84
在哥特小说中,利用悬念来制造神秘气氛已屡见不鲜。在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说《蝴蝶梦》中,她通过独特的叙述手法,采用回顾性第一人称叙述者与叙述视角,引导读者产生误解,成功地在小说中设置悬念,借此塑造了从未在小说中露面、已故的丽蓓卡的形象。叙述者平淡的生活与丽蓓卡所代表的上流社会奢华肤浅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8.
钱理群一生都在与鲁迅对话,与鲁迅不同时期的两次生命相遇,使他由理解、研究鲁迅转向感觉鲁迅,追求一种更为自由的叙述风格;对鲁迅平民化一面的关注,还原了一个普通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9.
以不可靠叙述的修辞性研究理论为主要阐释维度,以兼有人物和叙述者功能的奥赛罗的不可靠叙述为分析对象,探讨莎士比亚如何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不可靠叙述的成分,将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衍化为人性深处潜意识的再现,使得奥赛罗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并由此提升文本的张力,增强悲剧主题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轴向气隙磁阻电机的典型结构,基本原理,磁路分析和场形象数k_A与k_B的计算,以及饱和对k_A与k_B的影响等。为该型电机电磁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