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用50%和70%(质量分数)矿渣粉替代硅酸盐水泥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对混凝土的碳化方程(X=Ktb)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矿渣粉掺量为50%时,其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甚至优于硅酸盐混凝土,但碳化深度和碳化系数K随着矿渣粉掺量的增加而增加,b值则呈下降趋势,且在同一胶凝材料的情况下,K值与强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生态混凝土的抗碳化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掺量分别为30%、50%、70%的大掺量粉煤灰或矿渣混凝土及其两种废渣 复合混凝土28天和90天的抗碳化性能,研究了废渣的抗碳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仅从抗碳化方面的耐久性而言,混凝土中参入30%的粉煤灰或50%的矿粉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提出了一种预碳化再碱化的养护处理方法.采用快速碳化试验,对普通混凝土和质量分数为20%、30%和40%的粉煤灰混凝土进行了碳化3、7、14、28 d的碳化深度测试,对比分析了不同养护方法对粉煤灰混凝土抗碳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随着碳化时间和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延长养护时间和水养护一样,提出的碳化试验之前预碳化再碱化养护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对于质量分数为30%的粉煤灰混凝土,预碳化1 d再碱化1 d处理后的抗碳化能力与标准养护下的普通混凝土相当.对于普通混凝土,预碳化3 d再碱化1 d,提升抗碳化能力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掺量分别为40%、50%的大掺量粉煤灰和矿渣(单掺和双掺)混凝土的碳化性能,并分别改变粉煤灰与矿渣间的比例关系,并对各组试块进行国标GBJ82-85快速碳化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正交处理及回归分析,总结出粉煤灰掺量及比例对碳化深度的影响系数k,为进一步完善碳化深度预测的数学模型提供一个影响因素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单掺粉煤灰、单掺矿渣、复掺粉煤灰和矿渣三种不同改性方案,研究矿物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与钢筋粘结强度的影响,为再生混凝土合理使用矿物掺合料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将磨细矿渣和粉煤灰分别等量取代水泥得到的3组磨细矿渣混凝土和2组粉煤灰混凝土进行了弯曲疲劳试验,与基准混凝土的疲劳性能进行了对比.并由差热热重试验和恒温箱干燥高温炉灼烧法,分别测得了Ca(OH)2质量分数和非蒸发水质量分数随混凝土中磨细矿渣或粉煤灰掺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养护龄期为90d的C50混凝土,当S95级磨细矿渣或Ⅰ级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质量的30%时,混凝土的弯曲疲劳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掺有不同掺量、不同比表面积的磷渣的混凝土试件各个龄期的碳化深度,对比研究了磷渣掺量和细度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比表面积足够大,掺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磷渣的掺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比表面积较小时,较少掺量的磷渣对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基本没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再生骨料掺量对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用不同再生骨料质量取代率为0、30%、50%的再生混凝土(分别记为RC0、RC30和RC50)分析不同取代率下混凝土碳化深度、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运用扫描电镜分析再生混凝土界面微观形貌在不同碳化时间下的变化,通过显微硬度仪对界面过渡区的显微硬度数值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碳化作用下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骨料掺量越大抗压强度越低,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越深;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界面过渡区的抗碳化能力得出,老骨料老浆体界面>骨料新浆体界面>老浆体新浆体界面;再生骨料取代率30%的混凝土界面结构更密实;再生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呈规律性变化,用界面过渡区宽度的变化表征宏观性能的规律更为准确。说明碳化对不同再生骨料掺量混凝土的界面结构优化效果不同,再生骨料掺量越大的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越差,且用微观结构的变化可以很好地解释宏观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液压伺服试验系统,研究不同粉煤灰掺量下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对不同粉煤灰掺量的混凝土试块分别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并在不同循环次数下对试块进行单轴压缩强度测试及质量变化进行测定,并研究了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演化方程和冻融损伤本构关系。研究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的粉煤灰能够改善其抗冻、抗裂性能,且掺有粉煤灰的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大于普通混凝土后期强度,实验所得结论为低温环境下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不同矿物掺合料对轻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Ⅱ级粉煤灰、超细粉煤灰、磨细矿粉以及钢渣粉等量取代水泥,制备了轻骨料混凝土.并采用加速碳化试验和混凝土孔溶液pH值测试技术,研究了其碳化特性,分析了不同矿物掺合料对轻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掺II级粉煤灰和钢渣粉的试样各龄期碳化深度均高于基准样,且不同深度处的混凝土孔溶液pH值也低于基准样;而...  相似文献   

11.
分析混凝土碳化机理和影响因素,总结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多种预测模型,并根据工程实例对碳化模型进行比对和分析.经工程实例验证,得出在一般气候条件下,内陆地区的普通工业建筑采用基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其碳化深度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2.
总结和分析了影响混凝土碳化的主要因素及碳化深度计算模型,讨论了参数随机性及不确定性对碳化深度预测计算结果的影响.根据贝叶斯分析的基本原理,研究了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的贝叶斯自回归方法.该方法根据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的概率密度演化,利用吉布斯(Gibbs)抽样及蒙特卡洛(Monte Carlo)数值模拟,建立了混凝土碳化深度的随时贝叶斯自回归模型.该模型形式简单,收敛性好,且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利用该方法和实测的碳化深度结果,建立自回归模型,可以对混凝土碳化深度进行更新预测.  相似文献   

13.
颗粒级配对钢渣碳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钢渣碳化过程中矿物变化、微观形貌及钢渣颗粒级配对其碳化的影响,探讨碳化钢渣制品经济合理的颗粒级配。结果表明:纯钢渣碳化制品的适宜颗粒级配为w(钢渣微粉)=45%,w(钢渣粗粉)=40%,w(钢渣粗颗粒)=15%;钢渣混合矿渣制品适宜的颗粒级配分别为w(钢渣微粉)=10%,w(钢渣粗粉)=35%,w(钢渣粗颗粒)=5%,w(矿渣粗颗粒)=50%。颗粒级配对钢渣碳化具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的碳化条件下,相对于钢渣粗粉,钢渣微粉更易于碳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灰色建模的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试验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灰色模型,考虑水灰比、水泥用量和矿物掺和料三种因素,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建模研究。研究表明灰色模型可以用于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新陈代谢模型预测准确性最好。制作同条件碳化试件,获取碳化深度实测数据,采用灰色模型预测碳化深度,是一种实用的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压应力下混凝土结构碳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在碳化箱中加速腐蚀碳化环境状态下的混凝土结构碳化试验,试件为直接受压的应力状态,阐述了试验中采用休哈特控制图对碳化深度数据进行采集和动态统计控制原理,建立了压应力状态下碳化深度动态统计控制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压应力工作状态下的碳化深度进行动态监测、分析、评价和控制,避免对结构的耐久性及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安全隐患,从而确保在承载环境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人工快速碳化和压汞测孔的试验方法,对不同水灰比、不同减水剂的水泥砂浆试样进行碳化深度和孔结构测定;据此,对碳化深度与孔结构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发现孔形参数,即管形孔含量对水泥石的碳化性能影响很大,以总孔含量和管形孔含量为自变量,碳化深度为因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水灰比、碳化龄期、相对湿度以及抗压强度对混凝土碳化深度影响的试验研究成果,利用BP网络和RBF网络按内推与外推两种方式,对混凝土碳化深度进行分析与预测.通过两种网络的分析与预测性能比较,建议优先采用RBF网络进行内推预测,对于外推预测则只能采用BP网络.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利用粉煤灰制备微晶玻璃制品的意义,介绍了粉煤灰制备基础玻璃的原理、工艺和技术。利用DTA、XRD、金相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微晶玻璃的组织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晶化处理工艺能够实现在多相复杂体系中制备出晶粒分布均匀、结构致密的微晶玻璃。  相似文献   

19.
硫酸盐腐蚀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的重要化学劣化因子之一。以赣南离子型稀土开采残留硫酸铵的环境问题为背景,通过实验室快速碳化试验研究硫酸铵溶液浓度对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硫酸铵溶液浓度越大,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相同碳化龄期的碳化深度与碳化速率越大。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硫酸铵腐蚀环境下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对该环境下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取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用氨基甲酸铵直接水解的方法,在总氨浓度2.6~6.1 mol/L,温度5~35℃范围内,进行了水解动力学研究,获得对氨基甲酸铵为一级的水解反应速率常数表达式及反应活化能。按照本文提出的“介稳”态模型,对工业碳化塔进行了剖析,得出了在氨基甲酸铵水解阻尼下碳化主塔的合适操作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