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李钧 《科技资讯》2011,(4):77-77
在对需求侧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分层分布式逻辑结构进行了认真分析后,对需求侧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谭静  叶俊 《科技资讯》2015,13(1):113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和保护环境,实现最小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是促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大力倡导智能电网建设的背景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分析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新需求,论述了电力需求侧的目的意义,结合目前需求侧管理的基础条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智能需求侧管理系统作为智能电网中合理供配电的重要决策系统,已经成为许多电力营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了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现状后,对实际运行中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用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微电网发电侧运行成本, 同时优化微电网需求侧用户的用电体验, 建立了将需求侧管理(DSM:Demand Side Management)纳入微电网经济优化的模型。该模型包括一个光伏发电装置, 两个柴油发电机和一个蓄电池, 需求侧用户根据动态定价机制作出响应并对负荷进行转移, 以节省电费。将用户感到的不便与负荷转移时间建立联系, 运用遗传算法同时优化发电侧经济性和需求侧用户体验。仿真结果表明, 实施DSM 后,发电成本显著降低, 用户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基于智能电网的双向通信基础设施与先进量测设备,个性化推荐技术从收集的需求侧大数据中获取知识,为优化电网运营提供有力支持,并向终端用户推荐面向能源的产品/服务/建议。研究首先探讨了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原理以及在需求侧中引入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前景;其次,介绍了实现智能电网需求侧推荐系统的关键技术,并对现有研究工作以及未来构建的需求侧个性化推荐系统进行分析;最后,讨论了实现需求侧个性化推荐系统可能遇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电力事业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加强了电力事业的管理。而电力营销在电力改革日益深入的趋势下,则遭到了极大的市场挑战。同时,电力供应形势复杂多变,国家和人民对于电力能源需求日益增加,供需不平衡导致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也变得极为严峻。本文从协调电力营销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电力营销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问题,着重论述了推动电力营销及电力需求侧管理进行协调发展的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新 《科技资讯》2011,(35):151-151
电力需求侧管理通过有效配置和利用电力资源,最大程度满足电能需求,同时实现低能耗高产出的经济生产,是促进电力工业、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简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目的,其次阐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特点和内容,最后介绍了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客户订单动态到达且包含多个运营环节的供应链调度模型,用于研究需求波动下供应侧成本性指标和需求侧服务性要求的冲突与协调问题。分别以订单到达密集程度反映需求波动,以运营总成本和客户准时交货时效要求分别反映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要求。利用ILOG CPLEX对随机产生的算例进行求解,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面对促销等行为引发的需求波动,兼顾供给运营和市场需求能够优化整体效益,并且需求主导下的结果优于供给主导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吴夏蓉 《广东科技》2009,(22):10-11
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主要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模式以及农村电网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加强农网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措施,达到提高农网经营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祝侣  武雨婷 《创新科技》2022,(10):85-92
需求侧以及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大量市场失灵和系统故障问题。需求侧创新政策可以有效地支持供给侧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需求侧创新政策涵盖了多种政策工具,包括创新公共采购、法规和标准、支持私人需求以及系统性政策等。研究了主要创新型国家在需求侧创新政策实践方面的最新进展,从在充分了解我国能力和可用空间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政策工具、创造性地思考公共采购创新的方式、在区域层面探索实施系统性政策或刺激私人需求的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开展持续评估和修订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需求侧创新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然要求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简述了需求侧管理的发展背景及意义,提出了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大工业用户基本电价计费方式经济选择的相关规定,分析了容需计费经济选择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贾彩萍 《山西科技》2007,(1):48-48,51
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具有节约电能消耗和转移用电负荷、优化电网运行方式等作用,可以有效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朔州供电分公司集中抄表系统的运行模式及主要功能的介绍,阐述了集中抄表系统在朔州供电分公司用电管理全面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就其今后的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推进我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是适应我国现实发展的应有之义,从供给、需求视角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供给视角下,劳动力要素、政策要素、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劳动力和政策要素是主要影响因素;需求视角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要素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综合视角下建立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得出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均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正向影响,供给侧弹性系数大于需求侧弹性系数,说明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的重点应该放在供给侧一方,劳动力要素、政策要素和技术要素是改革的重点,需求侧市场要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国库集中支付是当前国家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施,这项改革将对高校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职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对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建立既符合现代财政管理制度要求,又具有能积极为高校发展服务、管理规范的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针对当前综合能源系统中资源协同优化效率不足、微网运行经济性和环保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计及风电储能及不稳定因素的微网优化调度方法。方法 该方法在微网负荷侧需求响应对新能源消纳影响的基础上,以消纳新能源和削峰填谷为目的,提出了优化负荷曲线的方案;然后,考虑微网调度侧风电出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微网内部设备的耦合,进行优化调度以降低微网运行成本、减少环境惩罚费用并提高风电消纳平稳性;最后,采用混沌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并在风电不稳定度占比0%、5%、10%和15%时进行了算例仿真分析。结果 当风电不稳定度为10%和加入风电储能,系统运行成本和环境治理费用最少,比方案1和无风电储能少6 919.4元,风电平稳量也提高38 kWh。在电热冷网中,负荷侧加入需求响应后,系统得到稳定运行和能源合理利用,可以很好地满足负荷侧用能需求。从算法对比中,混沌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加入自适应权重和变异率后,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和更好的准确性。结论 该方法通过合理设置风电不稳定度能够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和环境惩罚费用,提高风电稳定性,其次,负荷侧的需求响应可以一定程度地削峰填谷和消纳新能源。  相似文献   

18.
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价格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峰谷分时电价是电力需求侧管理中,实现削峰填谷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分时电价的制定,依赖于对电价的作用机理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分析,从Ramsey-Boitex定价一般原理出发,利用博弈论方法,通过对电力用户对电力公司的电力报价反应行为分析和提出了一个实现最优负荷控制目标的分时电价确定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价格规制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应给予电力公司在具体分时电价制定上的灵活性而只对电力平均价格水平进行限价规制.  相似文献   

19.
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是为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包括经营性需求和服务性需求),因而应当是需求导向型或战略导向型的。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可以是所有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还可以是二者相结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供求的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则是人力资源需求模式和供给模式的某种组合。  相似文献   

20.
相比单一储能和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DR),多能存储和综合需求响应(integrated demand response,IDR)可显著改善多能源系统的经济性.首先构建基于激励手段的综合需求响应模型,接着对多能存储系统进行分析及建模,同时引入用户用能舒适度指标模型.最后,基于典型日负荷轮廓,以系统年最低总成本为优化目标建立多能存储系统优化配置模型.算例分析表明多能存储和综合需求响应可协同优化各时段能源供给和柔性负荷需求,可显著提高多能存储系统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