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案例】当前,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许多时髦的提法:有人认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有人认为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有人认为学生是“上帝”,教师是“店小二”。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在一些公开课或观摩课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一堂课几乎全由学生活动代替师生的共同活动,  相似文献   

2.
天羽 《青年科学》2009,(11):57-58
遗精通常又称为“梦遗”或“梦精”,多数男孩子在睡梦中发生。过去,对于梦遗曾有不少错误的解释,认为男孩子应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有的把梦遗归结为是由于衣裤穿得太紧、被褥过暖或睡眠姿势不恰当,使阴茎受到刺激所致;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梦遗是由于男孩思想不纯洁所致;有人则认为是由于性发泄途径不畅出现的高度紧张反应。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人的感觉是非常清晰和严格的,各种感觉不会因串联而混在一起,但对极少数人来说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在区分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时,总是将一种感觉与另一种感觉甚至几种感觉串在一起,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联觉”,意思是两种或几种感觉交叉在一起。有人听音乐会同时看到颜色,而有人看到形状、音符或文字会同时尝出它们的味道。  相似文献   

4.
高霞 《青年科学》2014,(1):86-86
当一个人生气时,什么样的扭曲最容易发生?——贴标签。当你把一个人看做“笨蛋”或“狗屎”时,你就完全是在用一种消极的方式看待他,你可以把这种过于极端的形式叫作“总体化”或“妖魔化”。有人或许是确实辜负了你的信任,憎恨这人的行为绝对是对的。但是,当你给某个人贴上标签时,你就给人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让人认为这样一个人有一个坏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双语现象是指在一个社会(大者可指整个世界或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者可指一个家庭)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变体的情形,这种情形是操不同语言的人生活在一起,逐渐融合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产生双语现象的原因很复杂,除了社会的影响之外,还与“双语人”的语用心理驱动直接相关,这种语用心理的主要表现是:一、求实,追求交际的实用性;二、求同,追求共同性;三、求新,追求交际的新颖性  相似文献   

6.
大多文章认为灵感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且是神秘莫测、不可名状的,或说是祖上的遗传基因的作用,甚或说是神赐的、天赋的、不可企及的。古典作品上说得神妙莫及,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凝神静坐,忽而顿悟”。文论家说到灵感,大多只对经验的描述:它常常在长期的寻求探索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来时文思泉涌,顺畅如流,得心应手;消失时意志消散,文思冷涩,笔下艰难。总之,人们谈及灵感便在羡慕之余望而却步,使灵感终归在神秘的光环中令人可望而不可知。其实,灵感并不神秘,是完全可道清说明的。灵感思维是人…  相似文献   

7.
共萃取现象     
大家知道溶剂苹取是重要的分离方法之一。在工业生产中和化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溶剂苹取的特点是操作简便,适用浓度范围广。最适于微量组分的分离及富集。而且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溶剂苹取法的另一显著优点是没有类似于共沉淀的现象。但是一系列实验结果已经证实这种看法(严格地说)是不全面的.下面就螫合物革取体系中发现的共革取现象作简要介绍。1958年Dyrssen在研究以异内基酸甜苹取锌时发现,为了维持溶液离子强度不变而加入高氨酸钠中的Na“,部分被苹人有机相,当锌不存在时,就没有这种现象发生。有人认为Na”的共苹取…  相似文献   

8.
娄峻峰 《科技智囊》2012,(4):I0039-I0043
2011年底,坐着火箭发展的电商遭遇了一场舆沦骗局风暴。有人认为“电子商务是个骗局,是严重的赔钱赚吆喝,是一种完全不赚钱的模式。”有人认为电商就是烧PE、VC的钱;有人笑侃“京东绑架了资本”,因为如果京东持续亏损、找不到盈利点,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一国两制”的提法中,“一国“是重心所在,因而“一国两制”的流行英又译法“onecountry,twosystems”是不妥当的,应双改为“twosystems,onecountry,或改为“onecountrywithtwosystems”。本又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这种观点是忽视了提出“一国两制”的本意或出发.点的结果,并指出:“onecountry,twosystems”是“一国两制”的既形似又义合的英文译法。  相似文献   

10.
安全无闲事     
对待生产中的”三违”现象,往往有两种态度或表现,一是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走;一是上前制止,照章处罚。而得到的评价也往往截然不同,多认为前者聪明,后者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发“宝气”。  相似文献   

11.
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热议的话题。戈多究竟是谁,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是类上帝,有人说是波卓,更多人认为该剧的重点不在“戈多”,而在“等待”。但“等待”的意蕴可以是不确定而多元的,在探索的过程中体味探索的过程或许才是人们最终追求的。  相似文献   

12.
,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有时是飞扬迷朦;有时又滂沱而下。对于这种自然现象,人们的感情也是复杂的:“久旱逢甘露”,表达的是大旱之后天降大雨给人带来的喜悦;而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则述说的是旧伤之上又添新愁的苦恼。由于人们在“雨”这一自然现象里倾注了...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青春期”?这是个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有人把它看作是“急风暴雨期”;也有人把它视作反抗或逆反的确立期,学者们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也有不少人把它讴歌为人生最灿烂美丽的一段日子。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学生的性意识开放,公开化程度较高。21.2%的人对“性”感兴趣,有59.7%的人认为“性”不需要回避,14.6%的人表示对“性”无兴趣,表现出厌恶“性”的只占到3.1%。40.1%认为上大学谈恋爱正常,55%的人认为恋爱对学习没影响,18.9%认为恋爱影响学习;30.1%的人认为恋爱促进学习,31.4%认为恋爱是一种人生体验;14.5%认为是寂寞无聊;有占12.6认为随缘;而将恋爱作为结婚对现象仅占3.52%。在对婚姻最重要性”的调查中,49.6认为“爱情”重要,48.5%认为“责任”重要,4.98%认为志同道合,1.3%认为满足“性”。在调查中,24.5%认为“试婚”对婚姻有益。43.5%人对“试婚”选择模糊态度,不同意为32.4%。婚前性行为的调查中,11.70%不赞成,54.3%不支持也不赞成,33.6%赞成感情基础上的婚前性行为,5.3%认为满足生理需要,与结婚及感情无关,没感情也会发生性行为。44.8%认为婚前性行可以接受;48.1%认为双方愿意可以接受;10.2%认为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15.
<正>生活中,我们时常感到疲惫。有人认为疲劳是体质问题,有人认为疲劳是正常生理现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疲劳是一种中毒现象。人的精神和体力在一定时间阶段里是有限的。长期劳动过后,身体很自然地会进入疲劳状态,之所以认为疲劳实际上一种中毒现象,是因为当人们的肌肉工作时,血液中会产生乳酸和其他一些代谢物。这些物质的堆积使肌肉张力的下降。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把这些乳酸和二氧化碳等代谢物从血液中去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学者对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评论文章中,他们大多认为,剧中的五位游击队员是萨特塑造的英雄形象,他们虽然在反法西斯时失去了生命,但是却死得其所。此外,有人用“可能与不可能”的范畴去分析萨特这一剧作,并以人在处境中的“自由选择的艰难性”来说明“自由选择的不可能”。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7.
哲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这种感激叫做“感恩”。“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先看我们的社会:虽然全社会都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许多电影电视也在灌输“知恩、感恩”这一主题,但是,现实生活中仍有人在弹奏不和谐的音符:忘恩负义,见利忘义,只要索取.不想付出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刚到美国时,曾为一种现象所诧异———美国不是世界霸主吗?怎么电视新闻关于国际部分的并不多,难得的国际话题多半为中东局势……在美国,每当阿以冲突激化、暴力活动升级时,不少民众就质问政府,“美国军队在世界上无与匹敌,为什么不派他们至中东搞定局势?”不要小看美国百姓这种自然而然的想法,它是美国惯于在中东问题上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的必然表露。中东地区的阿以冲突,成为二战以来美国人内心挥之不去的“牵挂”。人们都说,其原因就在于中东有油和有以色列国。有意思的是,9.11事件中的恐怖分子大多来自美国人“牵挂”的地…  相似文献   

19.
对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这篇警世之作的创作方法,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九二三年十月,沈雁冰同志在《读〈呐喊〉》一文里,就指出它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接着,有人认为这篇作品是“自然主义的作品”,更多的人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五十年代以后,鲁迅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有人认为这篇作品是浪漫主义作品,有人认为它是象征主义作品。八十年代,有人甚至认为《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意识流小说”等等,大家对这篇作品的见解颇异,但大多认为它的创作方法是单一的,直到严家炎同志明确提出“并用”说,认为  相似文献   

20.
杨洁 《科技信息》2009,(23):234-234,249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现象的一个角度。分层的本质是关于人们之间的利益或资源的占有关系。分层就是给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打上一个标志。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身份的标志多与政治资源有关,在对经济资源的占有趋于平等时,人们更关系的是对政治资源的获取。而目前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所形成关系在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的起因来源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配置资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于是更多的取向变为一种经济分层,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了政治上的不平等。李强认为“政治分层差距的弥合。对于经济分层差距的拉大起到了一种补偿或平衡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差距过大会激发社会矛盾。如何来缓解这种矛盾,社会保障制度则是则是一种有效的减压和缓冲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