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华民族族称由来的考释入手,论述了中华民族形成于帝舜有虞氏朝的历史过程。其最早的族称得名于舜的名字“华”。汉朝以后,又出现“中华”一词。近代,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始有“中华民族”这个近现代民族学的规范族称。但其族体的形成则在此前约五千年前。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连名谱系是哈尼人用顶真修辞法将神、鬼、自然物、民族英雄、祖先和自我排列起来的一个谱系。它是理解哈尼族文化的钥匙,是哈尼族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一座无形无字而又铭刻在哈尼人心中的纪念碑。从世界现和人生现的角度对哈尼族连名谱系进行解读,哈尼族连名谱系的作用在于,哈尼人被命名后认为自己就与神、自然物、民族英雄、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将得到神和祖先的保佑,英雄是自己的榜样。可以获得力量、价值以及人生的智慧、意义和归宿。哈尼族连名谱系以杰出的语言艺术。明快而智慧地为哈尼人解决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根本哲学问题。哈尼人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狼兵之称的来历大体有三说:族称说、族落群体说和官称说。“狼”可能是某种译音,但不可能是“郎火”之音转化而成的。  相似文献   

4.
壮族族称“撞”字的来源与演变新探覃小航,韦文安来源“撞”是现代壮族族称“壮”字的源头,始见于南宋时期①。绍兴二年(公元1123年),岳飞率官军至贺州,与杨再兴战而失利,“飞怒,尽诛亲随兵,责其副将王某擒再兴以赎罪。令张宪与撞军统制王经皆至,再兴屡战,...  相似文献   

5.
晏瑞琴 《科技信息》2012,(32):I0155-I0155
“打泥巴架”是哈尼族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在历史的长河进程中不断发展和进步,谱写了哈尼族的勤劳和智慧。笔者从哈尼族的历史渊源出发,追溯哈尼族的历史根源和历史中的发展流变,从它的特征,在各地区的推广意义以及现代体育文化背景下的发展价值展开论述,重视地方民族体育,有效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汉族族称的确定经历了一个“秦人”、“汉人”和“唐人”曲析、交叉的发展过程。由于汉王朝国运长久,国势强盛,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在汉王朝已形成,所以“汉人”之称经得起历史的千锤百炼,逐步取得主流地位,到近代之时“汉人”之称才渐确定为“汉族”之称。  相似文献   

7.
从哈密历史沿革入手,考证了哈密“哈刺灰”人的族源、族称、居住地域、与周边民族关系及其迁徙流向。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传统采集狩猎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的经济类型自古以来以梯田农耕生产为主,成为哈尼族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但哀牢山区的动植物资源又为哈尼族的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哈尼族不可缺少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本文客观地描述哈尼族传统采集和狩猎生产方式,揭示出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生产方式,对哈尼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对元阳县俄扎乡松树寨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PRA调查方法和文献法,对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哈尼族在稻作分工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权利主要限于家庭之内;仍然保持着“男主外,女方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相似文献   

10.
鲁之“三桓”之称见于《论语·季氏》,是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公子庆,左传》称“公子庆父”,父为亲称,系于齐,已另有考证了。这是孟孙氏之族的先祖,但到公子庆之男,传称“公孙敖”,是为鲁桓公之孙,初见于鲁僖公十五年。 经载:“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 晋杜预注:“公孙敖,庆父之子。”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区的哈尼族,通过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创造和发展了著名的梯田农业景观。文章运用半结构访谈法进行的实地调查得出:哈尼梯田景观由森林生态系统、村寨文化系统和梯田生态系统组成,且在垂直高度上形成林-寨-田空间分布;森林生态系统控制了高山区的水土流失,并为村寨提供了水源,以及放牧的场所,同时也是哈尼族狩猎和采集野生动植物食品之处;梯田生态系统则为哈尼族提供了多种食物,并能控制水土流失;哈尼族则通过其对森林的利用,获得清洁的饮用水,充足的梯田灌溉水以及野生动物食物;通过长期的梯田管理,获得较高的梯田产出并保证了其稳定性。因此,森林、村寨和梯田三个子系统的功能及其空间结构,是哈尼梯田农业景观得以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华夏民族     
白族白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安顺和湖南大庸市桑植县也有少量分布。白族先民,汉晋时称“僰”、“滇僰”、“叟”、“爨”,唐宋称“白蛮”、“河蛮”、“下方夷”,元明时称“白人”或“百人”,明清称为“民家”。白族以白为善,故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纳西族称其为“勒布”、“那马”,傈僳族称其为“勒墨”。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东南地区居民,文献上通称“百越”,有“南越”、“瓯越”、“闽越”等。可号“譬越”在中国民族史上首先是一个族称,以后随之发展成为地域的名称。并对“东越”与“东瓯”略加考辨。  相似文献   

14.
俾格米人在扎伊尔称作班布蒂族或巴特瓦族,在非洲被叫作尼格利罗人。“俾格米”(Pyg-my)则是殖民者对生活在森林中的这一矮人种族的旧称。自七十年代始,扎伊尔政府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决定改善这些“森林之子”的生活条  相似文献   

15.
宫震 《科技信息》2012,(7):333-333
产生于蒙古族统治之下的文学样式——元杂剧,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蒙古族文化习俗的一定影响,如称妻子为“大嫂”就是受其“收继婚”习俗影响而体现在杂剧的创作当中的。对于这一点,中山大学的康保成先生曾做过阐述,不过对于他的某些观点,笔者不敢完全赞同.故而在康先生的基础之上对此问题再做一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7.
试论荆楚地区汉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释荆楚为“蛮服”和追朔楚人的祖源入手,探讨楚在灭国扩疆中与诸“夏”和蛮、夷、巴、濮、越诸族不断地融合,构成了荆楚地区汉民族的母体。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及对南方统治的加强,秦人、汉人与楚人及南方“蛮夷”的统一性被逐步强化。约当西汉时,汉民族在荆楚地区开始形成。经过魏晋以来的民族迁徙、融合和随之而来的文化混同,“汉”在荆楚地区作为族称,南北朝初期即已出现。大约到唐朝中期,汉民族在荆楚故地完成了形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开始自称“华夏”,或称“诸夏”、“诸华”。“夏”含有雅、正、大等义,古代称壮大的事物为“夏”。“华”则含有赤色的意思。周朝崇尚赤色,用赤色牛来进行隆重的祭祀。凡遵守周礼、崇尚赤色的人和族,通称“诸华”。  相似文献   

19.
张朝霞 《大自然》2011,(4):41-43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哀劳山南部的红河哈尼族自治州,这里聚居着哈尼、彝、傣、苗、瑶、壮、汉等民族,民俗风情十分浓郁。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到处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千百年来哈尼族人民辛勤劳动,依山开垦了30多万亩梯田,分布在红河南岸海拔1000~2600多米的峡谷和山岭之间的山坡上,如鬼斧神工“雕刻”而成,堪称世界一绝。  相似文献   

20.
在尼日利亚东南沿海地区,居住着一个小部族,名叫艾莉莉族。他们至今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传统节日。其中有一个别致的“新果实节”,也称“少女节”。这是庆祝少女成熟的节日,也是小伙子们选择伴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