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Too是英语中一个常见的副词。其主要用法有两种:一是作also解,意义上相当于汉语“也”;二是作excessive;more thanenough解,相当于汉语“太”。它在句中既可以单独使用,又能和其他词连用,构成若干句型和词组,表示不同的用法和意义。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以认知原型特征来解释“上”“下”二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对称使用格局和具体用法的差异。认知原型特征是词源义隐含的空间认知的方式和特点,是主导词义发展及有效派生词义内核与共性,并以词义共性的形式保留在现有的常用词项中。认知原型特征的差异是造成“上”“下”使用差异的本源性动因。全文以二词作方位词、趋向动词和作补语的词义分析和对比归纳并逐步验证“上”“下”不同的原型语义特征对二词使用差异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It”用法     
“It”的用法很多,在英语中经常遇到。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五种:一、“It”作人称代词;二、作指示代词;三、无人称代词(或非人称代词);四、先行词(或叫先行代词);五、构成强调句型。一、在句中作人称代词: 1)一般用来指代上文提及的无生命的事物,此种用法有复数形式“they”。  相似文献   

4.
英语是一种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一些词及其用法具有明显的性别歧视特征。具体表现在一些表示职业或工作的传统词语以“-man”作其后缀;同一个词指男性或女性其内涵有褒贬的差异;以“man”泛指包括男女两性的“人”或“全人类”;在名词的形式上,阳性词常常是阴性词构成的基础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权威性语辞工具书解释“往往”只列了“常常”、“处处”两个义项 ,通过对《史记》等古代著作中这一词汇用法的考察 ,可知自汉代始“往往”一词有时作“纷纷”解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的“是”,在汉民族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并演变着。上古时,汉语“是”只作代词,不作判断词:“是”作主语;“是”作宾语;“是”复指前置宾语。先秦时,有些“是”很像判断词,但仍是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东汉时,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成的,且代替了先秦“……者……也”判断句句型。“是”作判断词后,衍生出一系列修辞作用。汉语“是”的代词、判断词、修辞三作用,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   

7.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有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8.
说“通杀”     
“通杀”是一个新兴词语,正在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影响着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对“通杀”一词的意义、用法作了剖析,对新词语产生的背景、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语言的规范问题谈了有关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Black是诸多英语颜色词中的一个,它的汉译是“黑色”。就象其它许多颜色词一样,它被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运用范围上,Black可说是首屈一指,是最活跃的一个颜色词。英国人在运用Black一词的方法上与中国人运用“黑色”一词有时是相似的,有时却截然不同。本文拟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来谈谈Black一词在含义和用法上与汉语“黑色”一词的弄异同。  相似文献   

10.
鄂南方言里的“把”“到”“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到”、“在”是鄂南方言和普通话里都有的词,但用法不尽相同。在普通话里,它们都可以作动词,也都可以作介词。试看: ①他紧紧把着舵杆。 ②他把舵杆紧紧握在手里。 ③他到了北京。 ④他走到船头。 ⑤他在飞机上。 ⑥他坐在办公室里。  相似文献   

11.
崇阳话中表程度的副词很丰富。其中,“点子”和“点把”使用得较为频繁,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当然,未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点子”是表示少量的意思,并非等同于“主意”的名词“点子”。纵观汉语发展史,“点子”这个词在现代汉语口语是存在的,但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得很多。“点把”这个词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没见到,但在方言里并不罕见,尤其是湖北等地的方言中.如武汉话。本文通过描述、比较武汉话崇阳话中的“点把”和“点子”,来深入分析崇阳方言中较为特殊的“点子”和“点把”的意义及用法。  相似文献   

12.
文言指代词“之”、“其”可以指代人或事物,用在指代人时,除了表示第三人称之外,还可以表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们称之为自称与对称)。这种用法,古汉语语法书上都说是“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这种说法的本意很清楚,就是认为“之”、“其”用作第三人称是“本用”,而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则是临时用法,因而称之为“活用”。这种说法,在教学上有方便之处,可以了解“之”、“其”在语句中指代不同的人称——这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的。但是有了“吾”、“汝”等人称代词,却又把指代词“之”、“其”作为人称代词中的  相似文献   

13.
释"臬"     
文章分析了“臬”字的甲骨文形体,该词为上从“自”下从“木”的会意字。在综合考察“臬”的形体构造、“臬”一词在早期典籍中的用法以及“臬”的同源词的情况以后,“臬”一词完整的发生背景可重构为:把刑罚所割去的鼻子置于树干上当作箭靶来射。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5.
“所”是一个由来久远、语言学界多有争议的文言虚词。本文从“所”的本义、“所”的用法源流、“所”的词性、专书“所”的研究、“所”与相关虚词的比较研究、“所”字研究的新途径等六个方面,对语言学界有关“所”字研究的成果,作了客观简要的历史性回顾和评述。  相似文献   

16.
从“语用学”的角度,论述常见词“意思”作为动词和名词时在一些固定搭配中的用法和含义(语用义),进而说明“具体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认为“佛经译文中表示指代的总共只有三个词:‘是’、‘尔’、‘彼’。‘此’和‘斯’很少见,毫无疑问,在当时的口语中已经不用了。”笔者从统计的数字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文章通过讨论“此”、“斯”、“是”、“彼”、“他”、“他人”等几个指示代词的用法,揭示了东汉汉译佛经中指示代词的语法特点,对许文作了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断词“是”的用法复杂。除了表示判断,还表示比喻、疑问、感叹、埋怨、怪罪等;有时还有“或者”“虽然”“凡是”“多”“不是别的”“领属”“领有”等意思。它还可以与其他词素组成连词或副词。  相似文献   

19.
彝语方言土语复杂多样,给人们的化,思想交流及研究古籍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作试从有代表性的贵州水西和四川圣乍两个彝族地方语言中的前缀词“阿”的用法比较来找出其共同点,以促进彝语言化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因”是一个常用汉语词。在先秦文献里,“因”处于虚化过程中,其词性、意义和用法看似十分复杂,但如果明确了“因”的本义为“像垫子(席子)之形”或“会垫子(席子)之意”,则该字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就如网在纲,纲举目张,十分清晰明确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