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把模式识别方法与有杆泵抽油井的三维振动方程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直接根据地面示功图对有杆抽油井井下故障进行自动诊断识别的数学模型,并进一步证明了该模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这为直接利用地面示功图自动诊断有杆泵抽油井故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抽油井计算机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抽油井计算机诊断技术是以波动方程为基础,分析抽油井问题的数学方法。首先根据测得的光杆载荷及位移,计算出每级抽油杆柱顶部及抽油泵柱塞上的载荷和位移,并绘出相应的井下示功图,然后,根据地面及井下示功图分析抽油系统的工况。全部计算和分析工作都由计算机完成。本文介绍了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并提出了根据液体粘度、抽油杆和油管直径以及抽汲参数计算粘滞阻尼系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有杆泵抽油井故障诊断问题,提出了基于灰度矩阵极限学习机(gray matrix-extreme learning machine,GM-ELM)故障诊断方法.首先用灰度矩阵对有杆泵抽油井进行故障特征提取;然后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灰度矩阵的特征向量,将故障特征向量作为故障诊断模型的输入值;最后建立GM-ELM模型对有杆泵抽油井故障进行诊断.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与GRNN(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方法、LS-SVM(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方法、BPNN(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故障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示功图的计算机诊断技术是六十年代采油工程上重大成果之一。目前,这项技术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已作为检测抽油系统工况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在油田生产管理中被广泛地应用着。油井示功图它不仅能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取得大量有用的数据,简化了井下直接测试工作,而且能随时监控油井动态,使之在最佳工作方式下生产,为最优化抽油技术和抽油井监测与控制管理阶段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低压抽油井的特点.运用抽油井井筒中的物质平衡和油井流入动态规律,建立了计算抽油井间歇抽油时问和停泵时问的数学模型。在井筒条件和抽吸参数已知的情况下,通过数学模型的求解,可以计算油井的最佳抽油时问和最佳停泵时问。同时,该方法也可以用于优选抽吸参数和泵挂深度。该方法的应用可为低压抽油并的生产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油田的多年开采,油井含水上升及定向斜井的投产,抽油井管、杆偏磨越来越严重,给油田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在抽油井防偏磨技术上应用了较多的方法,但效果都不理想。经过我多年的精心分析和研究,我认为抽油井管杆偏磨的产生原因众多,要解决这些原因,避免管杆偏磨非常困难,因此我利用管、杆之间产生润滑膜技术,使管杆间摩擦力尽量减小到最底限度,从而延长管杆的使用寿命,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我校开发系张琪教授等与胜利石油管理局无杆采油泵公司合作完成的“潜油电泵油井工况诊断技术研究”项目。于1993年3月25日通过胜利油田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该技术建立了一套潜油电泵油井工况诊断和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的理论模型和方法.首次建立了考虑电缆及井下机组增温效应的潜油泵井温度场计算的理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电加热采油工艺应用效果 ,研究了常规抽油井及各类电加热井的井筒温度分布曲线 .通过对各类井筒温度分布曲线的综合分析得出 :在电加热工艺选井方面 ,对高凝、高含蜡油井 ,应选择液量在 4 0 m3/ d以下且含水较低的井 ;而对于稠油井应选择供液能力较好且含水较低的井 .在选择加热方式、加热功率及加热深度时 ,应根据油井工况综合分析 ,结合各类电加热方式的不同特点 ,依据井筒温度分布曲线 ,合理设计各类电加热井的工作参数 .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较好解决了稠油及高凝高含蜡油的开采问题 .  相似文献   

9.
运用离散最优化的理论和方法优选了有杆泵抽油井的抽汲参数,包括:冲程、冲次、泵径和下泵深度。在优化设计中,将下泵深度作为一个变量,使计算更加精确。分别建立了以检泵初期产量、综合技术指标和经济收益为目标函数的三种数学模型,并且编制了有杆泵抽油井优选抽汲参数的软件。此软件有助于充分挖掘油井潜力和对油井进行科学化管理。文中对优选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刘友军 《科技信息》2010,(31):254-255
油井在抽汲试油过程中,由于设备工具质量差,油井情况不明、工作检查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抽汲过程中抽子遇卡,处理不当拔断钢丝绳,造成事故复杂化,使抽汲排液、求产过程受到阻碍,影响资料录取准确性的同时,也造成了施工成本的增加。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油井捞油成为低产井、偏远井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捞油过程中也经常发生钢丝绳及捞油抽子落井事故。因此本文从这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遇卡钢丝绳和抽汲抽子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1.
张红梅 《黑河科技》2003,(3):111-112
钢质连续杆在深抽井上和胜利油田高原公司引进美国技术生产的长冲程重力平衡皮带机配套使用,为深抽油井提供了可靠的工艺保证,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为胜利油田复杂小段块的开发提供技术保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资源的稀缺性使我们意识到某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充分利用每一点资源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石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随着石油不断的开采,油井的产量将逐步降低,因此就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来继续提高抽油井的产量,增加油气的利用率,充分利用资源。为此,相关专家就对一些低压、低产抽油井的生产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将负压效能应用于采油技术中,研制了一套较为实用的负压采理论,从而增加了油气的产量。本文通过实践和理论分析,论述了负压效用在采油工业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抽油井的抽油杆、油管偏磨现象在油田开发生产中存在较普遍,且抽油杆偏磨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偏磨现象导致油井检泵周期缩短,作业成本增加,本文在对现场倒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抽油井管杆偏磨的诸多因素,列出了防治偏磨的一些工艺,为今后抽油井的管杆偏磨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现有节点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特低渗油田抽油井节点分析的数学模型,除应用比较成熟的计算公式外,还通过悬点负荷及古德曼应力图提出了适合特低渗油田抽油井泵口压力计算的新公式.软件用BASIC语言编制,经安塞油田王窑区97口井的应用证明,所用数学模型基本符合特低渗油田的实际,应用这套软件不仅可以为特低渗油田抽油井工艺参数的优化和增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于提高特低渗油田开发效果和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抽油机井示功图能够直接反映油井生产运行的情况,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是进行油井工况分析、参数优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对油井参数及示功图进行数字化描述,结合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建立示功图诊断模型并开发计算程序,实现对抽油机井工况的智能诊断。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供液不足、气体影响、偏磨、盘根紧等常见工况的诊断识别正确率达到89. 3%,具有较高的诊断精度,为油井工况分析和生产优化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井口回压对抽油井泵效影响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井口回压对抽油井泵效的影响。计算泵效时考虑了抽油杆-油管的弹性伸缩、抽油泵漏失、抽油泵充满程度等因素,利用编制的抽油井泵效与井口回压关系计算程序,对葡北的11口油井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葡北地区泵效与井口回压基本成线性关系,井口回压每增加1Mpa,泵效降低1%~2%。  相似文献   

17.
《创新科技》2007,(5):58-58
<正>技术简介柔性连续抽油杆技术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该技术优势在于:优化了油井抽汲参数,设计出合理的柔性连续抽油杆柱。  相似文献   

18.
针对低产、低渗、低孔隙油井间歇生产的特点,为了提高油井产量,本文运用压力恢复试井理论和井筒流动压力分布理论,对低产低液面油井间歇生产工作制度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低液面油井间歇生产的开关井时间及产量的计算公式。现场应用表明,合理优化间歇生产工作制度,不但可以保证单井产油量,而且能够提高泵效,最大限度地节约电能,避免出现干抽现象。间抽是提高低产井经济效益行之有效的措施,直接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赵福麟教授主持的、戴彩丽博士和王业飞博士后等人参加完成的“先进型油井堵水方法研究”项目日前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尚平、中石化股份公司何生厚副总工程师等专家、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提出的概念和方法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总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标志着我国石油开发过程中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项成果是科研人员在分析目前油井堵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进型油井堵水新概念,包含了油井区块整体堵水…  相似文献   

20.
马涛 《科技信息》2011,(19):I0074-I0074,I0076
本文采用基于GPRS公网构建的无线网络,在该无线网路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抽油井井口示功图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并采用特定数学计算模型,对采集的示功图进行分析计算,最终得到抽油井的产液量;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基本功能,并描述了所用到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