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环境颗粒物监测仪(TEOM1405-DF)分别观测了2010年1月~2013年1月长沙市火车站、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师大附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样品,初步探讨了长沙市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污染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合气象背景资料对典型灰霾天气期间颗粒物污染情况和后向气流轨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琛 《河南科技》2022,(14):120-123
通过研究 2016—2018 年许昌城区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得出以下结论。(1)2016—2018年许昌城区大气颗粒物污染情况有所好转,达标率逐年降低。(2)月均浓度呈“V”型变化。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浓度最低,PM10春季浓度高于秋季。PM2.5平均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PM10平均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3)PM2.5浓度主要与气温呈负相关;PM2.5、PM10浓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在春、冬季呈正相关,夏季呈负相关;PM10浓度和相对湿度主要呈负相关;PM2.5、PM10浓度与风速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张婉 《河南科技》2023,(17):91-94
【目的】研究驻马店市PM2.5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为大气污染预报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驻马店市大气颗粒物监测数据及气象资料,对驻马店市PM2.5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SPSS研究气象要素及其与PM2.5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21年驻马店市大气污染日全年占比12%,PM2.5日均浓度范围为9.2~176.4μg/m3,年平均浓度为44.5μg/m3,冬季浓度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低,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PM2.5/PM10平均比值62%,冬季最大,春季最小。【结论】从相关性来看,边界层高度和气温、风速、辐射强度均呈正相关;PM2.5浓度与气温、辐射、降水和边界层高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和风速呈弱的负相关。此外,风速和大气边界层高度所代表的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对PM2.5污染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2019年成都锦城湖监测点PM_(2.5)的监测数据,研究成都市冬季PM_(2.5)的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后向轨迹模型进行颗粒物溯源及追踪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环境空气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53 g/m~3,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_(2.5)质量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性,与风速呈负相关性,与湿度呈负相关性,与气压呈显著负相关性;成都市冬季气团主要来自东北方向,来自东南偏南方向的PM_(2.5)及其前体物对成都市PM_(2.5)质量浓度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5.
采集了哈尔滨市4个典型区域四季的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并对颗粒物中的金属元素进行了化学分析,得出20种元素分布特征,并利用富集因子法及化学平衡模型(CMB)对PM10的污染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Cu、Pb、S、Zn、As、Cd六种污染元素主要来自于人为排放源;Al、Ba、Ca、Cr、K、Mg、Mn、V、Sr九种元素主要来源于自然污染,但不排除来自人为污染的可能性;Ti、Na、Si三种元主要来自于自然污染源;Cu、Pb、S、Zn、As、Cd六种元素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显著,且冬季人为污染严重;CMB解析结果说明哈尔滨市主要污染来源为交通尘、扬尘、煤烟尘和石化业尘四类,交通尘贡献率最高,扬尘在春季贡献率最高,石油化工尘在夏季贡献率最高,煤烟尘在冬季贡献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的制约,洞庭湖面临水体污染问题,其中水体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2015—2020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水总磷年均值分别从0.092、0.080、0.105、0.083 mg/L下降到了0.054、0.053、0.043、0.048 mg/L,分别下降了41.3%、33.7%、59.0%、42.2%,四水来水中总磷含量的减少使得洞庭湖总磷污染问题逐步改善.湖区水质监测断面总磷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总磷年均浓度从0.093~0.128 mg/L下降至0.040~0.072 mg/L,但依旧高于地表水三类标准中湖、库总磷标准(0.05 mg/L).为控制湖体总磷污染,推进洞庭湖水环境状况稳中向好发展,保护湖区生态环境,提出以下对策:1) 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重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洞庭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法律法规修订步伐,制定流域排放标准;2) 河湖共治,连通水系,增强河湖水体流动性,净化内源污染物,形成可调可控、脉络相通的水网体系;3)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强化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