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节节麦-小麦双倍体的合成、形态及细胞学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节节麦×小麦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细胞学观察表明,胚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稳定(2n=28),杂种胚培养植株和胚再生植株花粉母细胞中期染色体构型平均分别为15.30Ⅰ+6.35Ⅱ和15.40Ⅰ+6.28Ⅱ. 杂种F1自交不孕,与小麦回交结实率0.88%,F1花粉可染率为2.30%. 利用改良浸根法对杂种F1加倍处理,加倍率为80%. 节节麦-小麦双倍体穗形偏向小麦,后代染色体数目2n=40~59,其花分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存在6~7个单价体、20~21二价体、1~2个多价体. 两个组合的双倍体平均结实率为73.33%、67.19%,单株最高结实率可达93.8%. 通过连续选择,可选育出结实率较高、稳定的节节麦-小麦双倍体或部分双倍体.  相似文献   

2.
对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得到的抗小麦白粉病衍生系忻麦818和忻麦6160进行了根尖染色体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研究.核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表明:忻麦818、忻麦6160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可见二者都有很强的细胞学稳定性.忻麦818与中国春杂种F1 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20.01Ⅱ+1.98 Ⅰ,说明忻麦818可能是一个双体异代换系,然而忻麦6160与中国春杂种F1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19Ⅱ+1Ⅳ,在每个细胞中均有四价体出现,说明忻麦6160可能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不同染色体倍性水平的细燕麦(Avena barbata,2n=28,AABB)(0030)、阿比西尼亚燕麦(A.abyssinica,2n=28,AABB)(0040)和六倍体普通栽培燕麦(A.sativa,2n=42,AACCDD)(0020)为材料,通过远缘杂交,结合杂种幼胚培养和杂种细胞遗传观察,探索其种间可杂交性和杂种后代细胞遗传、表型性状、育性等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阿比西尼亚燕麦与普通栽培燕麦,细燕麦与普通栽培燕麦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6.49%、9.09%.杂种F1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中期Ⅰ(MⅠ)染色体行为观察发现,“0030×0020”杂种F1平均每PMC有17.48个单价体,有17.52条染色体发生了联会,形成二价体和多价体,平均每PMC染色体构型为:2n=35=17.48Ⅰ+8.52Ⅱ(8.26Ⅱrod+0.26Ⅱring)+0.16Ⅲ,Xta=9.10.“0040×0020”杂种F1平均每PMC有16.72个单价体,有18.28条染色体形成了联会,形成二价体和三价体,平均每PMC染色体构型为: 2n=35=16.72Ⅰ+8.96Ⅱ(8.81Ⅱrod+0.15Ⅱring)+0.12Ⅲ(Xta=9.35).表明0020、0030、0040具有一个共同A染色体组,而其它染色体组B、C、D之间可能存在部分同源关系,染色体在系统进化中可能发生了一些结构变异,从而出现了较高频率的多价体和棒状二价体.由此可见,细燕麦、阿比西尼亚燕麦和普通栽培燕麦之间可通过杂交、部分同源染色体联会、交换,实现燕麦种间优良基因转移,获得新材料、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因组微卫星SSR和EST-SSR分子标记,对28份普通小麦(Triticum vulgare)、13份斯卑尔脱小麦(T. spelta)和11份密穗小麦(T. compactum)群体内(间)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通小麦群体内的多态性最高,斯卑尔脱小麦次之,密穗小麦最小.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类型材料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高于群体内的平均值,且在A,B和D三个染色体组上也具有相同的趋势.由于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一代育性正常,所以可望用来扩大小麦育种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特别是丰富D染色体组上的遗传变异.与斯卑尔脱小麦相比,普通小麦和密穗小麦之间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小,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更近的亲缘关系.在此基础上,又对六倍体小麦的起源和演化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还发现,虽然EST-SSR揭示出的多态性低于基因组SSR,但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遗传差异.由于EST-SSR标记是对基因组转录区域变异的直接评价,有可能与形态或生理生化特征联系起来.因此,EST-SSR标记是进行小麦遗传差异研究的一种理想标记形式.  相似文献   

5.
对普通小麦×黑麦杂种F_1~F_6代的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异常行为、花粉育性和结实率进行了调查。对观察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1)杂种在F_1~F_5代间的减数分裂异常率的差异极显著(P<0.01);(2)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异常率有显著差异(P<0.05);(3)减数分裂异常率与自交代数、花粉育性之间呈强负相关(r=-0.9327;r=-0.9352),花粉育性与结实率之间呈强正相关(r=0.8802)。  相似文献   

6.
经检测,在正常的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um L.)中有细胞并合发生,细胞并合仅存在于减数分裂的凝线期,核物质从一个花粉母细胞到邻近花粉母细胞的转移是通过胞质通道进行的.细胞并合的发生是自发的,且在花粉母细胞中有方向性,本次调查中未观察到花粉败育现象,具细胞并合的植株结实也未受影响.中期I一些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变化,这造成一些花粉母细胞在后期I时出现非正常分离.由于异常花粉母细胞很少,孟德尔分离比例仍然成立.这被认为是在常规遗传分析中不能检测出细胞并合的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斯卑尔脱小麦是小麦的一级基因源.在影响小麦穗发芽的众多基因中,Vp-1是调节胚发育,促进胚成熟和休眠的主要转录调节因子.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测序的方法分析了4种不同基因型斯卑尔脱小麦品种Vp-1基因在3B染色体上的等位变异,进一步分析了Vp-1基因在斯卑尔脱小麦和六倍体普通小麦中的差异.研究表明不同休眠特性的4份斯卑尔脱小麦Spelta80,Spelta220,Spelta217和Spelta225在3B染色体的Vp-1B基因上存在大量的等位变异,主要集中在Vp-1B基因的第三和第五内含子中,表现为一些大片段的序列缺失,另外的变异位于Vp-1B基因的第一外显子区和第六外显子区的SNP位点,引起了氨基酸的改变.根据测得的正反向序列重叠部分判断其准确性并拼接全长,命名了斯卑尔脱小麦中存在的三种等位变异,分别为SVp-1Bc(第三内含子中缺失83bp)、SVp-1Bd(第三内含子中缺失25bp)和SVp-1Be(第五内含子中缺失10bp).从斯卑尔脱小麦与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亲缘关系来看,斯卑尔脱小麦中存在的Vp-1B基因的等位变异极有可能也与其休眠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小麦-黑麦未经组织培养直接结实杂种及幼胚无性系变异再生杂种为材料,观察再生杂种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Ι染色体配对情况,发现杂种幼胚无性系变异再生杂种中存在一些配对频率大幅度提高的突变体,表现在有多个二价体及三价体、四价体.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未经组织培养直接结实杂种及高配对无性系杂种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经过无性系变异提高了W-R、R-R间的联会,表明组织培养对小麦和黑麦染色体配对造成了一定影响;进而利用基因组AFLP技术研究亲本和两种类型的杂种DNA序列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种类型的杂种F1代均发生了广泛的基因组改变,主要表现为小麦、黑麦两亲本片段的缺失,且高配对无性系杂种基因组的变异大于未经组织培养直接结实杂种.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高配对变异的分子机理并利用该变异进行染色体重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济南177原生质体(受体)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原生质体(供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形成外形偏向小麦的不对称体细胞杂种及后代,经过田间繁育,现已到F5代,在对F1至F4代杂种植株完成各项分析的基础上,对对F5代不同株系(Ⅱ-2,8-1,Ⅱ-Ⅰ-8)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基本正常,88%以上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在20-21对之间,并且绝大多数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形成二价体,少数细胞存在小染色体,数目多为1-2个,且大部分以配对形式存在,由此可见,杂种在遗传上基本是稳定的,且杂种的表型及遗传在较短的世代就基本稳定,但个别杂种花粉母细胞中也存在减数分裂异常现象,如不均等分离,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多着丝粒体,易位环及多价体等。  相似文献   

10.
对普通烟草(Nicotiana tabacum)的品种〔(临朐一号×佛及尼亚115)×柯克347〕杂交一代的花粉单倍体植株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从细线期至花粉粒形成的过程作了观察。并用普通品种——红花大金元(双倍体)作比较。 单倍体植株和双倍体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最显著区别之一是前者在前期Ⅰ粗线期时看不到同源染色体配对,终变期时绝大多数染色体为单价染色体,很少数是拟二价染色体,染色体有胶合,连结成各种形式,并有群聚现象。在单倍体植株的同一花药内,同时有染色体单倍数和很少量的双倍数的花粉母细胞。单倍体植株四分孢子形成后,细胞核在小孢子的进一步的发育中自行解体,成熟花粉粒一般没有生活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红车轴草和白车轴草生药学研究,为车轴草的开发利用、质量标准的制定及生药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采用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的方法对两种车轴草植物形态,性状特征、根、茎、叶横切面组织构造、粉末、理化特征等进行了鉴定研究。红车轴草和白车轴草在植物形态、性状特征、组织结构和所含化学成分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作为车轴草生药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HUGHES EB 《Nature》1957,180(4580):266
  相似文献   

13.
用不同体积分数的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水提取液在室内处理豌豆Pisum sativum L.种子和幼苗,以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马缨丹降低了豌豆种子活力,诱导根尖细胞产生较多的微核,破坏幼苗细胞膜的完整性.在其化感作用下,豌豆幼苗产生较多的丙二醛(MDA),同时提高了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显然,马缨丹对豌豆产生强烈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石竹与香石竹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RAPD分析技术,选取10个碱基长度的随机引物28个,对5种石竹、2种香石竹栽培品种和8个香石竹大花切花品种以及17个香石竹小花切花品种进行随机扩增,共获得242条多态性谱带,并利用最短距离法(Single法)对扩增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APD技术可以很好地区分种间关系。32个变种及石竹品种可分为石竹和香石竹两大类。另外,石竹野生种和人工栽培品种、香石竹盆栽品种和切花品种及香石竹大花型品种和小花型品种均可依此技术区分。  相似文献   

15.
BOYD JD 《Nature》1956,177(4507):505-506
  相似文献   

16.
17.
A V Hill 《Nature》1966,209(5021):348-349
  相似文献   

18.
用石蜡切片法,对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异源2 号、中国春与球茎大麦(Hordeum bulbosum L.)远缘杂交受精过程和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比较观察.实验表明,仅具1对Kr基因的异源2 号和具3 对Kr基因的中国春与球茎大麦杂交,其受精和胚胎发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小麦与球茎大麦远缘杂交提供了细胞胚胎学证据.  相似文献   

19.
陈萍  温硕洋  曾玲 《武夷科学》2002,18(1):60-64
本文试探运用 PCR- RFL P技术 ,从美洲斑潜蝇 (L iriomyza sativae)和番茄斑潜蝇 (L iriomyza bryoni-ae)中提取总的 DNA,根据实蝇 18S和 5 .8S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扩增这两种斑潜蝇的 ITS1基因区域 ,用五种限制性内切酶对 PCR产物进行酶切 ,构建了酶切图谱。从酶切图谱中选择特异酶切位点作为区分两种斑潜蝇的标记。根据特异的酶切片段来区分这两种斑潜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药材火炭母的2个基源(蓼科植物火炭母及其变种粗毛火炭母的全草)进行比较鉴定研究,采用性状、显微鉴定及薄层色谱法研究药材的鉴别特征,比较两者的不同,结果表明:两者茎横切面组织特征基本一致,但粉末特征和薄层色谱有较明显区别;与火炭母比较,粗毛火炭母粉末有大量多细胞非腺毛;薄层色谱中槲皮素斑点明显较小较模糊,其他斑点也互有一定差异.研究结果为火炭母药材的应用提供了鉴定依据,并建议2010年版中国药典只收载资源分布较广的基源火炭母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