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低掺量下水性环氧树脂、粉煤灰、再生骨料对再生透水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粉煤灰掺量、水性环氧树脂掺量、再生骨料掺量、冻融循环次数为因素设计不同水平的正交试验,参考慢冻法并采用均值极差法分析质量损失率和强度损失率,研究各因素对于再生透水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 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再生透水混凝土的强度损失率和质量损失率逐渐增大,其中低掺量(0.5%~2%)水性环氧树脂可以有效提升再生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能,降低再生透水混凝土的强度损失率、质量损失率;添加再生骨料(30%~50%)可以有效提高再生透水混凝土抗冻性。结论 掺量1%的水性环氧树脂及掺量40%的再生骨料对再生透水混凝土抗冻性提升效果最好;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再生透水混凝土的强度损失率会比质量损失率先变化到破坏标准,该参数能更快判断再生透水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将废弃混凝土作为再生骨料制备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是否满足要求,通过制备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并进行室内300次冻融循环试验,分析了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指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常用的水灰比下,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数、质量损失率等抗冻性指标均满足施工规范技术要求,说明以废弃混凝土作为再生骨料制备自密实混凝土是可行的,其抗冻性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再生粗骨料掺量为0、25%、50%、75%、100%的C30再生混凝土和C30引气再生混凝土进行抗冻耐久性试验,得到质量损失率、动弹性模量的性能指标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基于Aas-Jakobsen损伤模型,定义实际应力比的相对差值为损伤变量,以相对动弹性模量作为损伤变量来拟合抗冻性能参数α,并对得到的冻融损伤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掺量为50%的再生混凝土和普通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相近,较其他掺量的更优;同时,在再生混凝土中添加引气剂,有利于改善抗冻性能。从损伤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来看,二者基本相符,验证了损伤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龚建伍;田富磊;杨泰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25,(2):92-99
以玄武岩-聚丙烯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设计正交试验,分析玄武岩纤维(BF)体积掺量、聚丙烯纤维(PPF)体积掺量和再生粗骨料(RCA)取代率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纤维呈现出正混杂效应,在相应的最优掺量下,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劈拉、轴压和抗折等强度指标的最大增幅分别为9.7%、35.2%、10.6%和20.1%。(2)RCA取代率控制在30%内不会显著改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当取代率超过30%时,随取代率增加混凝土强度显著降低。(3)RCA取代率对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BF掺量次之,PPF掺量再次;BF体积掺量为0.1%、PPF体积掺量为0.15%、RCA取代率为30%时,再生混凝土具有相对最优的综合力学性能。(4)随着纤维掺量的递增,再生混凝土的破坏特征由脆性破坏逐渐过渡为一定程度的塑性破坏。 相似文献
5.
王金玉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2,(5):95-95
文章通过对粗、细合成纤维,不同纤维体积率掺量的合成纤维混凝土试件,进行抗冻性能与抗渗性能的试验研究,获得了合成纤维混凝土抗冻性与抗渗性的有关数据,有助于加强对合成纤维混凝土耐久性的认识,为能找到一种相对性能较好的混凝土材料应用于桥梁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选用2种尺寸聚丙烯细纤维与1种聚丙烯粗纤维,进行单掺及混掺,对9组不同纤维掺量试件进行快速冻融循环试验、抗压、劈裂试验及压汞试验,研究不同冻融次数下混凝土质量、动弹性模量变化以及冻融循环前后混凝土拉、压强度变化;研究多尺寸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孔结构的改善情况;研究多尺寸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孔结构与抗冻性的关系,并对孔结构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加以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将聚丙烯纤维掺入素混凝土后,混凝土的微观孔结构和抗冻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在相同掺量条件下,聚丙烯粗纤维和多尺寸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抗冻性有较大改善,且多尺寸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的抗冻性改善效果最好:相比于素混凝土冻融后抗拉、压强度,单掺聚丙烯细纤维混凝土强度损失分别降低了9.95%~11.94%和4.29%~7.62%,单掺聚丙烯粗纤维混凝土强度损失分别降低了27.36%和16.67%,混掺多尺寸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强度损失分别降低了46.77%~53.23%和41.90%~50%。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PAID,以影响混凝土抗冻性因素为轴,以混凝土抗冻性知识、专家经验等为依据,建立了混凝土抗冻性知识模型,采用模糊加权产生式规则组织知识和建立知识库,以加权模糊推理为推理机制,开发了单机版和网络化的混凝土抗冻性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8.
荷载作用下高强混凝土的抗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凝土的损伤是一个多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研究了引气(APC)和非引气(NPC)高强混凝土在三分点加荷受弯和冻融循环同时作用下的损伤过程、机理。通过0%、10%、25%、50%4个荷载比例作用下混凝土的抗冻性比较,分析了荷载和引气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荷载和冻融循环双因素作用下,荷载比例较大时,混凝土试件的破坏主要是荷载在冻融引起的微裂缝处产生应力集中,使微裂缝迅速扩展造成混凝土破坏。 相似文献
9.
北方地区水利工程服役环境较为恶劣,混凝土冻融破坏问题突出。立足工点区域的地材特点,开展了原材料性能指标测试、混凝土试配以及抗冻性能检测等试验研究工作,配制出工作性能优异、耐久性能好的C20W6F150混凝土,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12.
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重量比为C20∶C30∶C35∶C40∶C45=1∶4∶3.5∶0.5∶1的混掺废弃混凝土试块制作了再生粗、细骨料,采用正交试验对比分析了水灰比、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再生细骨料取代率、搅拌工艺4个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极差归纳了其各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100%再生粗骨料和50%的再生细骨料能满足C30强度等级要求及和易性要求,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对强度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再生复合微粉和风积沙,分别部分取代水泥和天然河砂制备超高性能混凝土.基于紧密堆积理论,采用修正的安德森模型对UHPC胶凝材料和细骨料的颗粒配比进行计算,得到紧密堆积状态下UHPC颗粒的计算配比.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再生复合微粉、风积沙、钢纤维、水胶比和胶砂比5种因素分别对UHPC的流动度、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结合试验结果确定5种因素的最优组合:再生复合微粉掺量为10%~15%(质量分数),风积沙掺量为30%(质量分数),钢纤维掺量为2.5%(体积分数),水胶比为0.16,胶砂比为0.8~1.1.试验最优组合与计算配比结果吻合程度较好,验证了修正的安德森模型用于此环保型超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刘娟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7(1):22-24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当水胶比(W/B )0.45,再生骨料(RA )取代量30%,聚羧酸盐高效减水剂(PC)掺量2.5%,粉煤灰(FA)掺量20%时,组成再生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选用最优配合比,改变再生骨料的原始混凝土强度,表现出原始混凝土强度高,配制的再生混凝土强度也高的结果。当原始混凝土强度达到C50,基本上可以配制出与天然骨料一样的混凝土强度。 相似文献
15.
盂松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6)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和除雪剂的腐蚀是使公路提前老化的主要问题之一,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已成为影响混凝土路面耐久性以及其他混凝土构造物耐久性方面的主要因素,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配合比控制指标,保证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掺入外加剂、纤维物质、矿粉作为解决混凝土抗冻性和耐久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青藏高原的干冷、干热、紫外线辐射强、风速高、干湿交替频繁的自然环境,结合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通过混凝土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提出掺入活性粉煤灰和硅粉,使用FDN减水剂和引气剂是解决青藏高原高性能混凝土抗冻耐久的有效措施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研究了含气量和掺合料对机场道面混凝土抗弯拉强度、抗冻性和抗盐冻剥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引气,可显著提高其抗冻性和抗盐冻剥蚀性,且较明显地提高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相同含气量下,干硬性混凝土抗冻性和抗盐冻剥蚀性明显低于常态混凝;为了获得较高的后期强度增长,当采用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时,建议掺质量分数为15%的低钙粉煤灰或矿渣粉.气泡结构参数分析数据可很好地解释这些试验结果,并证明了干硬性混凝土的引气泡稳定性和气泡结构要显著比常态混凝土差.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