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交通承灾体的低能见度致灾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通过对低能见度灾害案例梳理,构建由大雾、暴雨、沙尘暴、降雪4个灾种构成的低能见度灾害致灾因子分类系统,并提出了低能见度灾害链.以灾害发生的相对频度为低能见度灾害危险性指标,编制危险性图谱,并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形成低能见度灾害类型-频度图.对低能见度灾害的空间分异及组合规律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雾和暴雨高危险性区域分别覆盖了全国高速公路的24%和18%,机场的16.6%和12.9%;其中具有4个灾种影响的低能见度致灾区域覆盖了全国38个城市和22%人口;具有3个灾种影响的致灾区域覆盖全国308个城市和57.9%人口.因此,低能见度灾害的综合评价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风险防范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综合管廊灾害防护方面的不足,对其多灾种耦合致灾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包头市新都中心区综合管廊潜在的灾害进行危险性分析.首先对综合管廊可能发生的单一灾种建立危险评价指标;然后针对综合管廊可能发生的多种灾害,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耦合度模型,得到多灾种之间的耦合关系;最后提出综合管廊多灾耦合致灾的风险评价方法.提出的风险评价方法可以用于综合管廊在各种灾害下的安全评价,对城市综合管廊防灾减灾政策制定及综合规划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GIS技术支持的黄水河流域山洪灾害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足一个山洪灾害频发的国家,山洪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本文以山东省黄水河流域为研究区,从灾害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洪灾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诸要素,对影响山洪火害风险的各种要素指标进行了选择,并对相关要素和指标在GIS环境下的获取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利用GIS空间分析统计功能定量分析了山洪灾害的风险性和危险程度.这对水利部门科学地确定防洪标准和规划防洪工程建设,有效避免洪涝火害损失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安全指数(ICS)模型、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城市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分析、调控和建立和谐城市、和谐社区的前提.在首次提出城市安全指数(ICS)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建立城市安全指数模型.该模型的第1层次是目标层,即安全评价综合指数;第2层次是项目层,由城市不安全因素影响指数、城市不安全因素致灾过程抵御指数、城市不安全因素致灾后恢复指数构成;第3层次是评价因素层;第4层次是指标层.建立城市安全指数模型以科学性、可操作性为原则,采用AHP法.结合专家咨询,通过定性与定量控制确定项目层、因素层、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以“灾害因素一致灾过程—抵御过程与结果一恢复过程与结果”的分析方法作为切入点。强调“过程”与“结果”分离,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和安全环境进行城市安全评价,并对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杭州市主城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区划对减轻城市灾害损失以及提高防洪抗灾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出发,在已有洼地积涝提取模型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选取内涝灾害频发的杭州主城区进行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最终生成以30m×30m为基本评价单元的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杭州市主城区大部分区域(面积比约为83.12%)风险等级为中等及以下,小部分区域(面积比约为16.88%)风险等级较高,整体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差异性,呈现出以上城和下城等老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风险等级逐渐降低的特点,其中富阳区内局部地区由于受地形影响导致风险等级较高.  相似文献   

6.
地下空间需求量是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战略目标和规划布局的重要基础。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的作用与意义,总结了现有的3种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的方法,即分指标预测法、分系统预测法和分区位预测法,并分析了3种预测方法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将分指标、分系统与分区位相结合并考虑需求时效性的综合预测法,阐述了综合预测法的总体思路,并分析了其优点。在综合预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分布体系,建立了该体系的三维结构模型,讨论了该体系的建立方法。结果表明,将综合预测法所得到的预测结果导入地下空间需求分布模型,能使该模型具体化。  相似文献   

7.
土木工程在2019年底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后将背负起城市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的重大使命。该文提出了融合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需求和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抗疫韧性性能优势的综合发展方案,指出在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疫情应急防控具有的安全稳定、与应急医疗条件相适应、可作为低能耗地下应急物资储藏仓库、可作为政府统一应急调度资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等特点。构建了适合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防灾抗疫韧性评估框架,对城市地下空间及既有抗疫设施进行韧性评估,通过对比分析获得地下空间在城市抗疫韧性的全面优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地下空间防灾抗疫关于"存量""增量""变量"及"统一调度"的韧性建设框架,并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框架,为韧性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灾后恢复性为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价指标,采用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资料和福建省社会经济数据库资料,应用综合加权法得出福建省各县域的风险度数值,将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分为三个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并针对风险分区提出对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乔楚  陈军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3):14471-14478
为科学评估岩溶区燃气管道的致灾可能性,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活跃性、灾害因子风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多重维度全面分析致灾事件体系,结合贝叶斯网络的信念传播更新优势逐层推算致灾事件的危险概率;结合易损性与可靠度分析理论,立足于有限元模拟结果和聚乙烯管道特性构建数理模型,从灾害损伤强度和抵抗灾害能力两者的交互作用视角综合核算管道的易损概率,创新“事件危险性+管道易损性”的致灾概率研究范式并开展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易损性-灾害系统集成视角开展致灾概率分析有利于立足系统性视角科学测度致灾事件的危险概率,同时准确评估管道抗外载能力对致灾过程的重要影响;ZJ岩溶区段燃气管道的致灾概率为0.9 692×10-3,属于不可接受等级,需根据成本与效益对岩溶发育程度、管道安全水平、灾害演化趋势等开展持续监测与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揭示海南岛台风灾害危险分布规律,耦合孕灾环境敏感和致灾因子危险两方面因素,利用海南岛1980-2019年台风数据,运用组合权重法,构建海南岛台风灾害综合危险评价模型,并按10年间隔划分为4个年代,得到海南岛不同时期台风灾害综合危险分区.结果 表明:①孕灾环境敏感程度在空间上具有从东部、西南部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趋势,以中低敏感区为主,面积占比30.88%,高敏感区面积1495.02 km2,占比为4.42%;②致灾危险程度随时间推移呈现上升一下降—上升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具有从沿海向内陆呈逐级递减趋势特征;2001-2009年致灾因子危险程度低的范围最广,面积为25624.85 km2,占比达75.7%;2010-2019年致灾因子危险程度高的范围最广,面积占比达34.78%;③台风灾害综合危险随时间变化呈现下降—升高趋势,空间上均具有从东北部、西南部沿海向中部内陆和西北部沿海降低特征;2001-2009年综合危险指数最低,面积占比为29.61%;2010-2019年代综合危险指数最高,面积占比达42.08%;④台风灾害综合危险高值区主要分布东部、西南部沿海的文昌、陵水等6市县;中值区分布在沿海、内陆的万宁、保亭等6市县;低值区则分布在中部内陆至西北部的五指山、临高等6市县.海南岛台风灾害随时间变化具有较复杂的演变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治台风灾害的任务将更艰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