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堪称当今世界科学史巨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本刊过去曾就天文、地学等卷作过长篇评介,以推荐此书给我国读者。为了表示对这位热爱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对中国古代科学和文化的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的英国朋友的敬意,我们编了这个“李约瑟博士与《中国科学技术史》”专辑。其中收录的文章有:李国豪、张孟闻、曹天钦(皆李博士的同道友好)三位教授合作撰文介绍了李博士的生平及“巨著”的成书过程;胡道静编审撰文介绍李博士创建的举世独特的“东亚科学史图书馆”;许立言、叶晓青二位同志介绍了李博士抗战时期在中国的科学活动。特別要感谢胡道静编审在病中为本专辑的编辑作了很大努力,有关李博士的照片(包括封面),绝大部分是胡道静同志收集提供的,这为本专辑增色不少。上海古籍出版社专门邀约海内外学者撰文出版一部纪念李博士八十寿辰的论文集《中国科技史探索》,谷玉同志对此书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一词在各种文章中经常见到,在科技文章中也不例外。当同志们一见到,头脑中很快出现:是指示代词变来的中性第一格或第四格,中文可译成“这个”。这只是一个方面的用法和译法。此外,还可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可译成“这是”;“(这)正是“,“(这)就是”;有时甚至不译出来……  相似文献   

3.
关于“第五代计算机”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曾在去年第7期上发表了介绍第五代计算机的文章。究竟什么是“第五代计算机”,钱学森同志在《关于“第五代计算机”的问题》一文中,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观点。文章论据充分,具有独到见解,值得科学工作者一读。  相似文献   

4.
本刊今年第四期“科技翻译顾问”栏陈正康同志《从“a huhundred to one”的意义谈起》一文刊出后,接到读者盛荣棠同志来信,对陈文内容提出了意见,嗣由陈正康同志写了《答盛荣棠同志》的文章。兹将两文同时登载,请广大读者参阅;如有宝贵意见,请寄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5.
尹赞勋  周明镇  徐仁 《科学通报》1964,9(11):980-980
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化石。对于化石的性质和意义,中国学者很早就有初步的认识。在公元第六世纪北魏时代,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中已有关于湖南湘乡县产鱼化石的记载。第八世纪唐代学者颜真卿引用葛洪“东海三为桑田”的话,并且说“高山中犹有螺蚌壳,或为桑田所变”。十一世纪宋代学者沈括和朱熹进一步认识到动植物化石是以往的生物,并对于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推论,具有朴素的古生态学概念。由于长期封建统治,生产停滞,可贵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本期发表了两篇“气功科学研究”的文章.顾涵森同志继续她关于气功“外气,的研究.本期她的文章介绍了她所测到的气功“外气”的第四种物质形态——低频磁信息.这样顾涵森同志对气功“外气”的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四种物质形态——受低频信息调制的红外辐射、某种微粒流、静电及低频磁信息,现在都已在本刊上正式发表了.  相似文献   

7.
“辽宁毛孩”的消息传开后,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我们在对“毛孩”的考察过程中不断听到各种传说,甚至见到一些离奇的传单,也有不少同志来函询问或要求解释和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对他的智力发展情况更引起了种种猜测。有的  相似文献   

8.
震旦鸦雀,初闻此名被“震旦”二字吸引。尝于学生时代读沈括《梦溪笔谈》,其中在《雁荡山》一文中云:“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荚蓉峰龙湫”,虽不识这阿罗汉诺矩罗何许人也,却从此方知“震旦”乃中国的古称。后来又知道了一段距今约8亿~5.7亿年的地质年代,被称为震旦纪。  相似文献   

9.
基本粒子演化假说和河外星系红移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孝威 《科学通报》1974,19(5):215-215
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3年第3期发表唐孝威同志的“基本粒子演化假说和河外星系红移解释”一文,并希望引起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最近本刊收到何祚庥同志的“‘不断创造物质’的学说必须批判”一文,对该文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为了贯彻伟大领袖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现在我们同时发表这两篇文章,以便于大家讨论。——编者  相似文献   

10.
草木知音     
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特定的声音可以使植物的枝叶舞动,并称之为“草木知音”现象。中国宋代的沈括、王灼分别在其著作《梦溪笔谈》和《碧鸡漫志》里记载了一个草木知音的故事:当时的一位作曲家创作了一支叫作“虞美人操”的曲子,可以使江南的一种虞美人草枝叶舞动。100多年前,达尔文也曾给含羞草连续吹奏巴松管,希望用音乐引起它的羽状复叶运动。  相似文献   

11.
弥足珍贵的《梦溪笔谈》——写在沈括逝世900周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0年前的今天,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学者沈括(1031—1095)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黯然逝世.值得告慰的是,他晚年在梦溪园以笔砚为伴,“所录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而集成的《梦溪笔谈》,将他毕生对于祖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历史、考古等研究心得告白于人世.其中好些重要的创见,至今为举世学人称道不衰.正因为此,英国著名的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通报”1955年4月号刊登了一篇西安第三中学李玉芙同志写的“谈谈李森科营造防护林带的方法”,作者用了很大篇幅,把李森科院士营造防护林带的方法及其理论根据,当作一点问题也没有那样地去理解,而编者竟把它当作“教学参考资料”予以发表,我们认为这样做,对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会有不良影响的。李玉芙同志写道:“高中‘达尔文主义基础’第四章第三节中,讲到米丘林生物学论物种形成的过程,阐述了李森科院士所指出的同一物种中个体的相互关系和同属不同物种中个体的相互关  相似文献   

13.
袁运开 《自然杂志》1996,18(1):42-47
今年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逝世900周年,也是他的名著《梦溪笔谈》问世900周年,为了纪念他和这部著名典籍的出版,缅怀祖先的卓越贡献,宏扬祖国的光辉科学传统,特撰写此文.作者力求从科学成就与科学思想的结合上对沈括的贡献予以阐述与发掘,期能对今天的国人有所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信息     
深入探索早期宇宙中的黑暗时代  天文学家们最终会见到宇宙发生大爆炸后形成的第一个原子的影像 .这一发现将使科学家们能够测定“宇宙黑暗时代”结束和第一批恒星 ,第一批星系开始照亮空间的时刻 .  按照标准宇宙模型 ,宇宙黑暗时代大概从宇宙创生大爆炸后的 3 0万年开始  相似文献   

15.
一《自然杂志》1980年11期刊出张之翔《围棋的局数有多少?》一文,作者的目的,一是想说明局数极多,二是论证“古今无同局”。正如文中所说:沈括计算不同的围棋局数为3~(361)≈1.7×10~(172)。显然,这是围棋能摆出的图案数,而不是下围棋时可能出现的局数。人  相似文献   

16.
秋菊春兰各自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12月9日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为了表示对李约瑟博士九十华诞的庆贺,本刊特辑“李约瑟难题’征答”专栏。所谓“李约瑟难题”,就是指李约瑟博士提出的一个历史之谜,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这一难题的提出曾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极为广泛的兴趣,为此先后举行过几次学术讨论会,发表过相当数量的论文。这无疑对解答“难题”,开拓视野,启迪思想,大有助益。李约瑟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古代文明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卓越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所公认。 1980年12月,值李约瑟博士8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曾发表了徐迓亭先生的专文《李约瑟博士与中国科学》,简要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生平及其在中国的科学活动,以此表示我们的友好情谊,1981年9月,在李约瑟博士千里迢迢再次来华访问期间,本刊又专辑了李国豪、张孟闻、曹天钦、胡道静等专家学者的文章,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的在华活动及其丰硕成果。在10年后的今天,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特举办“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以示祝贺。自1989年11期本刊刊出“李纷瑟难题’征答”启事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响应和支持,陆续收到了60余篇应答稿件。借此机会,我们对广大读者对本专栏的热情支持深表谢意。由于篇幅有限,这次仅选入11篇有一定代表性观点的文章,供有兴趣者探讨。我们深信,无论是提出这个“难题”的李约瑟博士,还是关注和探索这个“难题”的海内外学者,都希望振兴中国科学技术,使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重新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本专栏曾得到胡道静、吴德铎、马伯英等先生的大力协助,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7.
1990年12月9日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为了表示对李约瑟博士九十华诞的庆贺,本刊特辑“李约瑟难题’征答”专栏。所谓“李约瑟难题”,就是指李约瑟博士提出的一个历史之谜,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这一难题的提出曾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极为广泛的兴趣,为此先后举行过几次学术讨论会,发表过相当数量的论文。这无疑对解答“难题”,开拓视野,启迪思想,大有助益。李约瑟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古代文明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卓越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所公认。 1980年12月,值李约瑟博士8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曾发表了徐迓亭先生的专文《李约瑟博士与中国科学》,简要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生平及其在中国的科学活动,以此表示我们的友好情谊,1981年9月,在李约瑟博士千里迢迢再次来华访问期间,本刊又专辑了李国豪、张孟闻、曹天钦、胡道静等专家学者的文章,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的在华活动及其丰硕成果。在10年后的今天,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特举办“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以示祝贺。自1989年11期本刊刊出“李纷瑟难题’征答”启事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响应和支持,陆续收到了60余篇应答稿件。借此机会,我们对广大读者对本专栏的热情支持深表谢意。由于篇幅有限,这次仅选入11篇有一定代表性观点的文章,供有兴趣者探讨。我们深信,无论是提出这个“难题”的李约瑟博士,还是关注和探索这个“难题”的海内外学者,都希望振兴中国科学技术,使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重新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本专栏曾得到胡道静、吴德铎、马伯英等先生的大力协助,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8.
1990年12月9日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为了表示对李约瑟博士九十华诞的庆贺,本刊特辑“李约瑟难题’征答”专栏。所谓“李约瑟难题”,就是指李约瑟博士提出的一个历史之谜,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这一难题的提出曾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极为广泛的兴趣,为此先后举行过几次学术讨论会,发表过相当数量的论文。这无疑对解答“难题”,开拓视野,启迪思想,大有助益。李约瑟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古代文明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卓越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所公认。 1980年12月,值李约瑟博士8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曾发表了徐迓亭先生的专文《李约瑟博士与中国科学》,简要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生平及其在中国的科学活动,以此表示我们的友好情谊,1981年9月,在李约瑟博士千里迢迢再次来华访问期间,本刊又专辑了李国豪、张孟闻、曹天钦、胡道静等专家学者的文章,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的在华活动及其丰硕成果。在10年后的今天,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特举办“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以示祝贺。自1989年11期本刊刊出“李纷瑟难题’征答”启事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响应和支持,陆续收到了60余篇应答稿件。借此机会,我们对广大读者对本专栏的热情支持深表谢意。由于篇幅有限,这次仅选入11篇有一定代表性观点的文章,供有兴趣者探讨。我们深信,无论是提出这个“难题”的李约瑟博士,还是关注和探索这个“难题”的海内外学者,都希望振兴中国科学技术,使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重新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本专栏曾得到胡道静、吴德铎、马伯英等先生的大力协助,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9.
1990年12月9日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为了表示对李约瑟博士九十华诞的庆贺,本刊特辑“李约瑟难题’征答”专栏。所谓“李约瑟难题”,就是指李约瑟博士提出的一个历史之谜,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这一难题的提出曾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极为广泛的兴趣,为此先后举行过几次学术讨论会,发表过相当数量的论文。这无疑对解答“难题”,开拓视野,启迪思想,大有助益。李约瑟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古代文明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卓越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所公认。 1980年12月,值李约瑟博士8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曾发表了徐迓亭先生的专文《李约瑟博士与中国科学》,简要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生平及其在中国的科学活动,以此表示我们的友好情谊,1981年9月,在李约瑟博士千里迢迢再次来华访问期间,本刊又专辑了李国豪、张孟闻、曹天钦、胡道静等专家学者的文章,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的在华活动及其丰硕成果。在10年后的今天,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特举办“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以示祝贺。自1989年11期本刊刊出“李纷瑟难题’征答”启事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响应和支持,陆续收到了60余篇应答稿件。借此机会,我们对广大读者对本专栏的热情支持深表谢意。由于篇幅有限,这次仅选入11篇有一定代表性观点的文章,供有兴趣者探讨。我们深信,无论是提出这个“难题”的李约瑟博士,还是关注和探索这个“难题”的海内外学者,都希望振兴中国科学技术,使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重新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本专栏曾得到胡道静、吴德铎、马伯英等先生的大力协助,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20.
1990年12月9日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为了表示对李约瑟博士九十华诞的庆贺,本刊特辑“李约瑟难题’征答”专栏。所谓“李约瑟难题”,就是指李约瑟博士提出的一个历史之谜,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这一难题的提出曾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极为广泛的兴趣,为此先后举行过几次学术讨论会,发表过相当数量的论文。这无疑对解答“难题”,开拓视野,启迪思想,大有助益。李约瑟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古代文明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卓越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所公认。 1980年12月,值李约瑟博士8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曾发表了徐迓亭先生的专文《李约瑟博士与中国科学》,简要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生平及其在中国的科学活动,以此表示我们的友好情谊,1981年9月,在李约瑟博士千里迢迢再次来华访问期间,本刊又专辑了李国豪、张孟闻、曹天钦、胡道静等专家学者的文章,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的在华活动及其丰硕成果。在10年后的今天,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特举办“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以示祝贺。自1989年11期本刊刊出“李纷瑟难题’征答”启事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响应和支持,陆续收到了60余篇应答稿件。借此机会,我们对广大读者对本专栏的热情支持深表谢意。由于篇幅有限,这次仅选入11篇有一定代表性观点的文章,供有兴趣者探讨。我们深信,无论是提出这个“难题”的李约瑟博士,还是关注和探索这个“难题”的海内外学者,都希望振兴中国科学技术,使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重新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本专栏曾得到胡道静、吴德铎、马伯英等先生的大力协助,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