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乡村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以及其与外围城市相互作用的科学。本文从农村的经济发展、乡村城市化、乡村聚落等几个角度来看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现状,认为乡村地理学未来的研究要继续加强学科体系的建设,重视研究内容的整合,而且注重研究的深度和乡村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地理学发展历史进行结构与解构的基础上,对地理学发展趋势作了大致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必须在现阶段对地理学进行强制结构才会加速地理学的发展,从而巩固和完善其学科体系.接着,本文提出了一些对地理学学科体系结构与解构的看法.最后解释了对地理学学科体系的重构,并作出重构的框架图以提醒地理学者对研究中心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地理学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方向的拓展、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研究手段的革新等方面.但也存在重复性的应用研究多,学科整合不足,基础研究逐渐弱化,地理学教育欠缺等问题.福建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应注重于方法论、技术的创新;学科交叉与融合;地理学教育的深化研究;以信息化推动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提高科研竞争力,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地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地理学这门学科内的矛盾运动为依据,结合在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对地理学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研究。认为在第一阶段(1980—1990年),地理学主要应为调整我国工农业结构与布局服务.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如何改善我国各重点地区的生产条件和协调人地关系问题.在第二阶段(1990—2000年),地理学应为振兴我国经济服务,认真总结自然——经济综合体的成功经验,深入探索人地相互作用的规律,开展地理预测预报工作.此外,还指出生态地理学,也应受到我国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经济地理学在创新领域的相关研究,有力提升了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学科地位.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工具,分析了新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中创新研究的格局与特征.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创新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延续至今,《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Regional Studies》是最重要的载文期刊.国家层面上,英国、美国及德国的研究处于主导地位;研究机构层面上,瑞典隆德大学、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实力较强;核心作者层面上,Cooke P、Boschma R、Asheim B、Storper M及Bathelt H带领的研究团队具有较好的产出.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从新区域主义向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变阶段、以演化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研究阶段,形成了以"growth"、"knowledge"、"governance"、"network"、"evolution"为核心的5大聚类.新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对于创新的研究呈现了5个主要特征,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转向紧密相关、研究视角从地方化转向全球-地方、研究方法不断走向多元化、注重理论思辨和理论建构及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和理论框架构建有待加强.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的创新研究一些启示,加强创新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强理论探索与思辨、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增强学术自信提升中国特色的创新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城市经济影响区与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北地区城市等级结构与经济影响区范围进行界定,并研究城市经济影响区的空间联系通道,为西北地区城市建设与区域合作联系提供基础研究。方法运用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方法,依托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了西北五省城市的等级结构以及中心城市与腹地形成的经济影响的界限,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各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联系通道以及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因子。结果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可分为四级等级结构,西北五省中,城市与省区间城市发展水平与规模差距大,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差异显著;城市发展水平、交通通达率、人文社会因素以及自然禀赋等因子是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主要因子;西兰新、西兰青、西兰银、"门户"通道构成了西北地区城市区际协调与空间组织的联系纽带。结论西北地区城市间存在显著等级结构,各城市经济影响区之间有较为明确区间及区际通道。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及国家社会文化环境,探索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特殊之处,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可能性.总结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构建的三个重要基点:反映发展中大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地理特殊事实并给出解释;基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并吸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经济地理现象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和消费的地域关系的科学,分问题的提出、理论根据、现实意义、地域类型、衡量标准等五个部分,概述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历程,探讨了当今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倾向;着重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地理学所面临的理论问题,特别是一些传统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乡村的空间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高速成长期,随着乡村城市转型步伐加快,城乡空间格局出现大幅度变动与调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空间转型面临着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差距扩大、乡村工业化引致分散城市化、村庄空废化趋向、村庄建设分散无序、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等结构和空间问题.当前我国乡村空间转型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非农产业已成为塑造乡村经济空间的主导力量、乡村工业集聚区逐渐成为乡村工业布局的主要形式、乡村城市化全方位推进、城乡空间一体化是我国乡村空间转型的方向等.重构乡村空间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手段是:规划建设"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农村城市化平台;以村镇布点规划为抓手重构村庄生产与生活空间;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析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呈“东密西疏”的凝聚型分布特征;以“中心城市-城市群-旅游重点开发区”为依托,区域尺度上集中连片聚集分布;省级层面上其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空间分形特征显著且结构复杂.2) 乡村旅游重点村随着海拔升高而数目递减,具有明显的沿河流、海滨分布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东北农业文化地区、黄土高原等文化副区.3)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客源市场和专业人才共同驱动其布局发展;另外,交通走廊串起乡村旅游“经济链”,推动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1.
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引发的农村地域功能结构的转变谈起,力图说明这种转变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原因,机制和现状,并提出如何在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合理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江苏、浙江、安徽以及贵州贵阳等地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浙江临安市白洋坞生态农庄的发展模式是典型案例之一。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因此,目前还没有开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省份可以结合自己的资源条件同时借鉴以上已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省份的经验来发展适合自己省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此来促进农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之路,从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彭宝玉  王豪  陈栋  刘森 《河南科学》2012,30(8):1171-1175
金融地理的变化深深影响着不同地方的发展,并成为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在国家金融地理中的位置,首先影响区域经济效率和资本获得,特别是信用获得,从而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其次作为一种空间结构力量,影响地方金融发展,突出表现在金融流动对地方金融发展的激励和滞缓.21世纪以来各区域对金融资源的激烈竞争正在重绘新的国家金融地理.基于区位基尼系数的分析表明,现阶段金融产业在省际层面的地理集中趋势并不明显,地理集中主要体现在中观甚至微观区域层面上.2000年以来河南省经济增长快速而金融发展迟缓,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差异更加显著,在国家金融地理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加快河南省金融发展迫在眉睫,这需要统筹区域金融中心和乡村普惠金融建设.  相似文献   

14.
涪陵地处重庆中部和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具有独特的地理、人文、区位优势,在当今面临城市化建设和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加强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为涪陵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学把区域经济分为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河南乃至中部地区绝大部分农村之所以经济发展滞后,原因在于其产业结构的同质性。笔者凭着驻村任职第一支部书记的实地工作体验和理性思考,以台湾村为例,分析其经济现状与经济发展潜力,提出台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建议,如构建极化区域经济,建立相互关联的产业等。试图为河南农村探索科学发展路径,以资其他农村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反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经济地理学、经济生态学和社会生态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描述了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的高相关性表现,提示了生态敏感地带与环境退化的深层动因,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反贫困的可操作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培育现代社会结构,这其中主要是社会阶层结构。改革开放30年间,贵州省传统社会阶层逐步分化,新兴社会阶层出现并不断成长,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但是这种变迁的缓慢使得当前贵州省社会阶层结构呈现为倒T字型,社会中间阶层发育严重滞后,应该缩小的社会阶层依然规模庞大。进一步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合理发展,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论流动人口的经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流动人口能有助于优化我国生产要素的地域和空间分布,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流动人口在城镇空间的集聚对城镇造成了震荡和冲击,诱发城镇经济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冲击和震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或正在演化为城镇经济发展的动力;三是流动人口的聚集有助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考察结合问卷调查方式对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影响该地区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以此探索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中“新农村体育”健康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在鄂西小城镇经济发展中,促进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良性循环,为新农村社会的和谐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